佛弟子文库

必须让佛号有个家

净界法师  2013/08/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必须让佛号有个家

那么我们上两堂课讲到什么是佛陀,那么现在这一科讲到什么是道法。那么佛陀的法其实严格来说它有三个重点:安住力,调伏力跟引导力,但这三个力量以安住为根本。

我们要面对我们无始的妄想,我们要处理我们无始劫来留下的生死业力,其实我们一生当中我们生生世世要处理的人生问题太多了,很多很多要处理的。我们经过无量的生死轮回,我们的内心累积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安住,找到一个家,你不能没有家。一个流浪汉他要承受风吹雨打日晒,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家,他的生命很被动,他只能够利用没有下雨的时候,他只能够利用没有台风的时候,他才能够去做事情,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家。

如果我们心中有一个家,我们不管是下雨不管是刮台风,我们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而去做我们想要做应该做的事情。

其实我们内心当中是有家的,只是我们选择了我们不愿意待在家里面,我们愿意跟妄想在一起,这是众生的一个很大的盲点,明明我们受到妄想的伤害,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离开它,不想离开它。在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块没有风雨的地方,没有烦恼的地方,没有业力的地方,没有老病死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安住的家。

你不能永远活在说,没有人刺激你的时候,你不起烦恼的时候,把冷气打开来的时候你才可以修行,你才可以提起佛号。所以你这个佛号生起来太多条件要具足了,你这个佛号是太脆弱了,你怎么经得起临命终的时候呢?临命终的时候你全身插满了管子,哪是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时候呢?

所以你必须让佛号有个家嘛,是不是?这个家是很坚固的不受干扰的,这个家是哪里呢?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个道理你要先了解,你不是本来就这样子的嘛,如果我们本来就有妄想本来就有烦恼本来就有业力,那这样子人生就没有希望了,那佛陀也不要出世了,因为我们不可能改变自己,因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子,但事实上不是嘛,我们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们是后来才变成这个样子。所以我们应该把失去的家找回来,这叫安住真如,你必须把这个家建立起来,你后面才有资格去处理所谓的调伏烦恼,导归净土,导归菩提,才有所谓的调伏力,引导力的问题,你的心就是整天动荡不安,弟子心不安,你心中没有家,你修行你就很麻烦,你永远进进退退了,你人生充满了变数啊。

所以我们首先我们知道我们无量劫的生命留下很多问题要处理,这是没办法的,我们要对过去概括承受,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开过去,因果丝毫不爽。我们也不逃避我们的过去,但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自己安顿下来,先把心中的家建立起来,那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面对妄想;本来没有业力的角度来面对业力;本来没有老病死的角度来面对老病死,你才有可能在今生短时间成功的。

禅宗的祖师把佛法修学分成三个道次第,第一个你刚进佛门,内心很欢喜,这叫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古人说有相形,你心中很多的愿景,你希望能够透过今生的修学来生有美好的快乐的果报,这个可以理解,安乐道,所以我们愿意做义工,我们愿意利用人家睡午觉的时候偷偷跑去扫厕所,我们心中有愿景,我今生痛苦没关系,我积集善业,我来生照样可以享受快乐的果报,刚开始都是这样子的,有相行嘛。可是你慢慢慢慢的告诉你自己,有相的果报它会触动生死业力,你要付出代价的,一个甜美的蛋糕里面是有毒药的。

所以我们慢慢慢慢的从有相行提升到无相行,就进入第二个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段太重要了,整部《楞严经》就在讲这个观念,告诉你怎么离一切相,好的相状不好的相状通通不要管它,刚开始要先否定自己的妄想,你拒绝它几次它就没有力量,这个妄想为什么势力那么大,是你把它养得又肥又大的,你每次都随顺它,辗转增盛,《楞严经》说的自心取自心,结果非幻成幻法,你每一次都满足你的妄想都随他的愿,结果它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大,到临命终的时候你的佛号被妄想吃掉了,因为你打妄想的时间比较多,你念佛的时间比较短,所以你不对治妄想,你临终的时候就糟糕了,你心中两个势力,一个佛号的势力,一个妄想的势力。

所以我们要做到不随妄转第二个阶段很重要,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开始要见相离相,虽然有妄想你慢慢慢慢告诉你自己安住,不随妄转,因为这个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你没有必要去招惹它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心中的业力,你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件事情它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它不会因为你打妄想而改变的。

你看我们现在操心说这个人还没有回来,那个人怎么样,诸位你要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不会因为你的操心而改变事实,你要知道你这打妄想是白打了,你打妄想你倒不如去里面念佛。所以这个第二阶段是很重要啊,离相,离相清净,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当然离相就是《楞严经》的思想,但是离相不能把它当圆满,因为它只是空性,到了法华会上即一切法,到法华经的时候佛陀告诉你,再把相状再找回来,籍众生的相来修你的六波罗蜜的法,但是那个时候的心情不一样,你是见相离相,那个时候你心中有众生的相,但是你不住在上面,你不执着,你是暂时借用。很多人都劝我讲《法华经》,我说不要紧张,先学《楞严经》先修离一切相。

有一个禅师他在行脚的时候,跑到一座很高的山上,那么他远远望去在山上的最顶的地方有一个茅棚,那个茅棚几乎没有路可以走上去,就全部长满了草丛,看这个人是在上面住很久了,因为他没有路可以走上去。

所以这个禅师很辛苦才登到了山顶,找到这个茅棚,跟他敲门,这个修行人看有行脚比丘,请他进来喝一杯茶。那么这个行脚比丘就问这个修行人说:仁者你得何道理在此修行?问这个问题,内行人,内行人不会问你说:你一天拜几拜啦?念几声佛号啊?这个是枝末。他说你心中是安住在什么道你才能够住下来,得何道理在此修行?

这个住茅棚的比丘说:我几年前看到一只泥牛沉入水中,就是有泥巴的牛,这个牛充满了泥巴沉入水中。那么这个行脚比丘说: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出来呢?等待泥牛浮出水面。那么这个泥牛沉入水中是说,这泥牛当然古人讲那个泥牛就是我们的心,心可以做很多事情,这个牛可以做一件事情,说这个心以前打太多妄想,我必须让它沉入真如法性三昧里面,从空观的智慧好好地洗涤这个牛身上的污垢,我必须让自己先沉淀下来,让妄想沉淀下来。那么等这个牛再出来的时候是一个干净的牛了,是一个离相清净的心,我就有资格从空出假广修方便,这个时候可以修一切法,叫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我籍众生的心来修布施;我籍众生的心来修持戒;那么籍各种因缘来念佛,但这个佛号是坚固的,这叫不生灭心。

所以诸位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成功失败,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而转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必经的过程,没有一个人可以避免的。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修行的时候很快乐,他突然间变得不快乐,不要紧张,好事。他现在开始,真的修空观的人没有什么快不快乐,他的心是寂静的,他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你一定要经过一个没有快乐没有痛苦的阶段,你的修行才正常。

如果你学佛以后一直很快乐,不正常,因为你没有办法进步,因为你活在有相。你不断用妄想来刺激你,你完全用善业来刺激你的感受,你永远很快乐。学佛要先求快乐,然后没有快乐,然后才有快乐那就对了,第三阶段再出现那是法喜。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了说安住,你必须在心中安住在你的空性,就是清净心先安住下来,你才有办法去处理无量的生死问题,那么这个地方我们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谈安住的问题,那么以这个本来无一物为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为何还要愿往生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

【推荐】前世虽有修持,现世又放逸,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通常我们遇到一些逆境时都会说,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

一句佛号一块金,多念结成净土因

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净土的念佛...

北宋高僧死心悟新禅师

好,各位有缘,阿弥陀佛。我们今天的内容稍微久远一点...

往生西方就一定能开悟

一个念佛行人,信愿持名,要以求往生作为目的,不能以...

四祖道信禅师的念佛禅

道信禅师根据《观无量寿经》的教诲阐述了心与佛的关系...

念佛必须认真念,才能念出工夫

念佛必须认真念,才能念出工夫来,才有证得一心不乱的...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问: 请开示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的含义。 大安法师...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

不看不知道,世界还真奇妙!原来我们平时所讲的俗语,...

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宋杨杰,字次公,号无为子,参天衣怀禅师大悟。后丁母...

如何才能降魔

问: 如何才能降魔? 惟贤长老答: 慈悲可以降魔。《...

不吃药光念经,病就能好吗

时不时听病友说:医生,我这个病就是靠念经才慢慢好起...

【佛教词典】比呼

(术语)Bhik?u(巴Bhikkhu),比丘之别音也。探玄记十...

【佛教词典】健陀国王经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健陀国王,感牛语而信佛...

象护比丘以何因缘感得金象相随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摩竭国中,有...

寄报净土与分身净土

今天继续介绍净土部类。第一个要说的叫做寄报净土,就...

三十六种饿鬼

1、获身鬼(迦婆离)。 身高为人的两倍,无面目,手足穿...

圣严法师《人生的幸福与快乐》

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是怎么产生的?人生究竟是什么?许多...

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径

净土法门,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门,若非宿具慧...

真了生死的修行人,要仔细检查自己的发心

修行用功办道的人,你不论修持哪一个法门,首先就要讲...

印光大师嘉言录--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

界诠法师的出家因缘

我是一九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修行若不...

到了极乐世界后,绝不可能再堕三恶道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后,复更三恶道者,不取...

苹果的十大保健功效

1.降血压:多项研究发现,苹果醋可降低血压。最新研究...

身边的善知识

善知识是叫人远离诸恶,奉行诸善的善友,是每个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