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长远心行善必获善报

圆因法师  2013/10/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长远心行善必获善报

为什么有些人做善事后很快就产生感应,甚至发生奇迹,而有些人却毫无作用,根本没有善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乃是一般公认的现象,并没有错。问题乃是在一个人所做所为是不是真正的善,或真正的恶,必须分辨清楚,才能正确的定论。

例如一个法官铁面无私,执法如山,毫不接受罪嫌家属的关说,做事绝不徇私。又如一位老师在监考时非常严厉,一发现违规即照章处罚,这种‘恶’便不是真正的‘恶’。

反之一位法官如果对任何人都很随和,对罪犯的判决和处罚也非常具有‘人情味’,处处予以通融,则这种‘善’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善’。因此这些人将来的果报也就常常不符合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

此外,为何有些人行善后不觉得有善报?这可能有下列几个因素:

(1) 此人可能业障很重,因此所做的一些布施与过去的业障相较,简直还不成比例,这时自然就会不能产生明显的效果,正如一个曾经贪渎或倒会几百万元,后来捐了几千元或几万元作善事,便想获得善报是一样不切实际,因此必须长远布施行善,持之以恒,将来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佛家曾云:‘为善必昌,为善如不昌,其身或祖上必有余殃,殃尽乃昌;为恶必殃,为恶如不殃,其自身或祖上必有余昌,昌尽乃殃。’一个人为善为恶之后,有时未能立即获得应有的报应,其理由也在此。

(2) 所作的善事可能并非真正的‘善’。所谓‘善’应该是纯粹出于‘利他’的动机,为解救别人的不幸或痛苦才不顾一切的施予援手,完全不考虑作此事后,将有何种的‘回报’,或对自己将有何种的‘好处’。

如果在布施时,一再考虑‘自身的好处’,甚至只是存心沽名钓誉,那么基于这种‘自私’的动机,则布施的意义就不一样,将来的‘果报’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因此行善时最好不要心存回报。这种不求善报的布施,事实上反而能获得更大的‘功德’,以及更多的善报。

(3) 如果经常布施行善,固然功德不少,然而也可能平时由于不大注意而造成了身、口、意各方面的一些业障,(例如曾经出手伤人,做事害了人,或不修口德,使人名节受损,或心中常有贪婪、嫉妒、嗔恨等等不良的杂念,或对父母不孝,待人不仁不善,或纵狗伤人,或缺乏公德心,造成噪音毒气、废水等等各种的公害,其他类似之事等等)因此‘一恶破九善’‘火烧功德林’善恶两者互相抵销,结果也就毫无功德可言。

正如一个人,经常在银行存款,然而一方面却也不断开付支票,结果到月底结算,银行存款所剩无几,甚至有时还会透支的现象一样。因此为人不仅要尽量行善积德,而且平时更要注意修持或严守戒律(不杀盗淫妄酒等等)以免造成恶业抵销善行,正如一个人除了要努力工作增加收入外,还要注意减少无谓的支出,这样才能增进财富,道理完全一样。

因此修福与修慧两者都很重要,应该同时并重,不可偏废才是。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问: 在诵经时,读错读漏字是否要背因果? 大安法师答...

跟出家师父同坐一起,感得什么果报

又勿坐僧床席,轻侮僧故。 为什么?他是师父,他代表佛...

妄谈风水吉凶祸福,这都是颠倒知见

【三者。复有一类。虽欲修定。而颠倒见。妄执吉凶。身...

明朝郑兴儿:不贪人财积德改命的故事

明朝初年,京城有个叫郑兴儿的人,他在一个姓王的部郎...

对待子女,宽严把握要有度

我们对待子女,宽严把握要有度。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自己行善的心是真还是假

以前有几个儒生,去拜见中峰禅师 ,提出一个问题说:佛...

受驴身偿债五年

《法苑珠林》里面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隋朝时,洛阳有...

味欲的过患

四、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碱、淡等,种种饮...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

佛教徒如何过父亲节,报答父亲的深恩

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就要到了。佛教徒怎样才能过好父亲节...

虚云老和尚的修行经验与学经的主张

修行首重见地。确立圆满的见地,是修行的第一步。这第...

这两个念头,让你最快速增长福慧

佛法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修福,第二是修慧,即福慧双修...

【佛教词典】诸闲不闲

闲,佛道修行有暇之境界;不闲,有八难等而无暇之境界...

【佛教词典】地皮饼

(饮食)劫初时自生于地而养人者。俱舍论十三曰:由渐...

即心是佛,云何识自心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

放下万缘是往生极乐的必要条件吗

问: 请问法师,放下万缘是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必要条件...

记住别人的好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犯同样的毛病,就是别人 对我们...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原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

猴猴衣的故事

八十年代初,我和妙师父一起去陕西乾县落发,当时我穿...

只要往生极乐,所有的愿都能实现

天亲菩萨在作《往生论》的时候,谈到一切十方的众生,...

晴日集

【存养篇】 一、得意淡然 不扬己盛 当我们面对得意的...

如何处理学佛与做生意之间的冲突

问: 请教师父,在谈生意的过程当中,会谈及成本和利...

感应道交的先决条件

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到宇宙间有两种力量是特别的...

不去实行,你就不能证得

在学佛之后。很多道友总感觉自己所学的不够。了解的不...

网络学佛的注意事项

网络学习佛法很方便,但是有利就有弊,大家都有体会。...

「勤劳」出穷人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而现在我们很多人整个的行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