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人不应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周叔迦居士  2013/10/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人不应偏重求知,而忽略力行

普通人研究佛教,多偏重求知,忽略了力行,这也是众生根机陋劣的原故,才力簿弱,知行不能兼顾,往往越是聪明颖悟知识充实的人,行为越是不检,处处流露著放荡不羁的神气,这种偏重知识不谨细行的畸形病态,根源在最初读书的时候只有求知的心,郤没有照书中所说去力行的心,所以越是尽量的读书,越是尽量的放任自己的行为,结果言行不相应,以至身败名裂,反沾污了圣道,叫人对于圣教发生疑谤,所以这种病态,我们应当极力革除。革除的方法便是每逄求知的时候,总要思想我求知是预备力行的,决不是但求知便了的事,这种知行合一双方平衡的心念,一定要时时鼓舞起来。

普通人在读书求学的时候,往往对于小事以为太浅近,不值得做,对于深理又以为太玄奥不能做,如此高不成低不就,一次放任过去,便次次放任过去,读书越多,知而不能力行也越多。结果便根本无求行的心念了,譬如弥陀经谈念佛,有知识的人便以为是愚夫愚妇的事,不值一行。金刚经谈实相,有知识的人便以为这是如来菩萨的境界,不能去行。殊不知实相也不是另有何实相的境界,只是在念佛时扫除一切妄想计著,深深的照了诸相非相,便能逐渐证会的。持名念佛也不是易事,观照实相也不是难事,只要力行,便能进入的。

凡是为学的人,应当先有力行的心,因为力行无有标准,所以才到经本上去找榜样。凡是经上所说布施持戒忍辱等好事,应当学著去做,所说烦恼染污等坏事,应当学著去断。若不如此存心,学多少也是没用。力行是要随时随地去作,不可迁延。论语说:“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又闻”。就是怕听的好事太多了,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做起,消阻勇气。一次因循不做,以后便事事因循。

所以我们应当积极的把经上的道理,用实践的精神表现在现实生活上。在力行中,改过比迁善更当急切。我们不必好高务远,标新立异。最要紧就是修改我们的小毛病。古语说:“小行不修,终累大德”。譬如作汤吧,如果锅里存有残剩的臭汤在里面,就有如何的奇妙的术和资料,也决作不出鲜美的汤来。换句话说:就是学问如何高深,如果品行不端,决不能成为伟人。

大凡人不能改过缘因有二,一是因循,不肯仔细反省,检束身人,以为我现在是学的时候,不是行的时候。我学好了将来便能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至于那六度万行更不我凡夫能做的,将来我若是菩萨便能作。殊不知若不在学时便训练力行,事事认真,将来学成仍是不能行,若不在凡夫位上力行六度的事,便永远不会成为菩萨。二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毫无过错,从容中道,不失规矩,这心理,我们尤要引为深戒。

还有一种最颠倒卑鄙的根性就是虚荣心太盛。自己过错不许旁人指摘。不但不改,反以为是,以过为荣,更因执己见不加改悔。我们要知道古圣先贤那样伟大,就是因他能从善如流,勇于改过。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前例显然。我们应当奉为圭臬。总期望有人提醒自己,指摘自己,欢喜乐受,痛惩前非才对。不何知过不改,溺于积习,自趋歧路。譬如有病吧,旁人劝他吃乐,他偏不吃,岂不是自寻死亡吗?

在佛世时有个子孩,溺于父母慈爱,懒惰懈怠,不专心致力学工学商,劝俭服务。以致技术不精,营业破产。他的身世既如此落魄,同时邻居还有许多诽议,他在这极度悲愤之余,便寻佛苦求出家,而佛摈斥不收,佛对他说:“你如能回家力改前非,勤苦作业,中兴家道,我一定收作弟子”,我们知道佛是大慈悲人、可是对于颓靡不振不肯力行的人,也不收留,后来这人遵从佛教,回家勤俭,力行孝友,名誉也好了,自念这都是佛的恩惠,便又去求佛出家,得度以后证了阿罗汉。

所以我们要遵圣训,要力行去求知,知了便去实行。随时随处都作道场,不可丝毫苟且。认真去改过迁善,使我们的道业成就,声名郁烈,久而弥盛才好。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将欲望转化为修行的助缘

欲望,是世界上所有动物最原始、最基本的一种本能。人...

信、进、念、定、慧

修行的法门很多,八正道是其总纲,扩展开来就是三十七...

如何判断发心的大与小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修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观心

说到开示,讲来讲去,都是剩语,因为讲不出什么新鲜的...

憨山大师费闲歌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挂碍,深...

这一句佛号是方便,也是究竟

这个息灭贪瞋痴,它很重要的,诸位要有一个很正确的观...

如何处理好工作与学佛的关系

末法时期,学佛有诸多逆缘。特别对于在家居士而言,要...

如何运用「一心真如」这个观法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须菩提尊者在观空的时候,是以...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惟贤长老:佛教对素食传统形成与发展影响

一、 素食是佛教的优良传统 素食与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

教育孩子切勿伤害微毫物命

又是一季天蓝草绿时,孩子顽皮的天性又将导致数不清的...

出家人可以赡养和照顾父母吗

经常有人会问,出家人可不可以赡养在家的父母?尤其是...

平时「不要」,最后「要」回来得更多

目前在一群买菜的大爷大妈眼里,我是一道不一样的风景...

【佛教词典】格乌

意为护身佛盒。指藏蒙佛教徒所用内装小佛像或护身佛咒...

【佛教词典】八种异熟因果

谓现生所作之因,而于异世成熟其果。盖业通三世,如前...

智者大师把第六意识分成四种情况

第六意识它有自身的问题,也有内外的问题。我们谈谈它...

好景不长

佛陀在罗阅祇耆阇崛山说法时,国中有一淫女,名曰莲华...

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若教赴时机,易修...

蕅益大师:大病初起求生净土(六首)

一、 阎浮百苦镇煎熬 赖有摩提路匪遥 六字洪名真法界...

60岁法师17年献血累计8200毫升

8月8日上午,身着僧服的光孝寺首座释戒成法师神清气爽...

演莲法师《在家菩萨戒浅说》不酤酒戒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

慧律法师:创造一颗会浮起来的球

我们今天在没有讲《楞严经》的总纲以前,要讲一个很重...

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质

古人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今社会,虽不说物欲横...

只有事修没有理观,你不是妄想的对手

你临终肯定有很多很多的妄想,过去打的妄相、今生打的...

念佛所见之境,不可欢喜怖畏

念佛所见之境,恶境不可怖畏,但摄心正念,其境即消。...

心律法师:禅茶与养生

佛教养生与饮茶有很深的渊源。禅茶的兴起和佛教弟子的...

自造业自受果

有位大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忙人的时间最多。 为什么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