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信、进、念、定、慧

净慧法师  2012/12/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的法门很多,八正道是其总纲,扩展开来就是三十七道品。其中的五根、五力就是信、进、念、定、慧,是出生一切无漏善法的助道法门。

第一,信,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修行首先要建立信心。信者就是认同,认同了就能有归宿感,认同所修的法门能帮助我们得解脱,证涅槃。我们的烦恼就好像压在身上的千斤重担,像绞索一样缠绕着我们的身心,使我们不得自由,不得自在。学佛的最终目标是以解脱为归宿,就是要解脱烦恼。解脱烦恼的当下就是现证涅槃。涅槃的境界如同热恼中的清凉,就像我们曝晒在夏天的阳光下,迫切地想得到一个清凉的地方,消除热恼。当有人告诉我们前面有棵铺天盖地的大树,树下凉风习习,我们知道后就会很快来到树下,享受当下的身心清凉。这种感觉好比涅槃的境界。涅槃者,热恼消除,自在清凉。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比喻,只能取其部分意义,涅槃并没有那样简单,一个人从烈日中走到浓荫下,那确实是清凉无比,仅取相似意义而已。烦恼的烈火天天在我们内心燃烧,使我们的身心不得自在,如果我们能当下扑灭了心头烦恼的烈火,身心世界马上就会清凉自在,当下就是一种涅槃的享受。这当然是不究竟的,还没有从根本上断除烦恼,轻安自在一闪念就过去了。但是通过这种短暂而惬意的精神状态,我们相信通过修行一定能够达到精神的解脱、精神的自在、精神的清凉。

第二,进,进即精进,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建立了信心就要不断地去努力修行,那就是进。进者精进,精者不杂,进者不退,在纯一无杂的思想指导下,努力往修行的究竟方向迈进。只是信而不行,如同不信一样。信了就必须去行,就必须精进不懈地努力。

第三,念,于正法忆念不忘。

念者,念念不忘,念兹在兹。我们现在训练数呼吸的方法,那就要念兹在兹地坚持训练,一刻也不要放松,念念相续,无有疲厌,就能达到我们的终极目标。

第四,定,摄心不散,一心寂定。

念者集中思想、专注不移,由念而生定。定又名圣者默然,一切成道者是名圣者,圣者常在定中,是谓默然。默然就不是喧闹,就不是多言多语,就不是嘻笑杂话,就不是身心放逸。由念的力量达到一心,一心就是定的条件,默然就是定的表现。身心放逸是禅定的大障碍,所以禅七期间要求止语,就是要大家在保持默然中,道念精进,功夫不受干扰。虽然我们在禅七期间要做一些事情,但时刻要保持“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状态,时刻处在安然恬淡的状态中。

第五,慧,对于诸法,观照明了。

由定而产生智慧。慧就是指我们能够明了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必要性,用智慧来观察身心的痛苦,用智慧来指导我们解除身心的痛苦。

这信、进、念、定、慧五种修行的善法,名为五根。根为能生义,意谓此五法能生一切善法。只有让信、进、念、定、慧牢牢扎下了根,才能出生一切善法。如果仅仅只是有这五种发心,有信的要求,有进的要求,有念的要求,有定的要求,有慧的要求,却不能扎下根来,这种发心还会动摇,力量不会强大。只有让信、进、念、定、慧在我们的心田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道心才能茁壮成长,才不会被喜怒哀乐的烦恼之风动摇。

信、进、念、定、慧亦为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恶成善。此五法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一往直前,故称之为五力。我们能鼓起勇气,下定决心走修行的这条路,是由于有信念的力量、有精进的力量、有意念的力量、有禅定的力量、有智慧的力量在推动,我们才能在修行的路上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取得修行的成果。五根、五力的培养,对修行人来讲至关重要。

我每天讲几句话督促一下,看来还是很有效果。禅堂的风气和修行的氛围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各位的精神面貌一天天有所焕发,似乎找到一点感觉了,对这个道场有了认同感和回归感。自然气候是无法改变的,我们也不必要去改变它,顺其自然就好了。我们要想办法来适应这个大环境,既不破坏自然环境,又要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在这个山区里同时还居住了很多老百姓,他们的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寺院,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也守护了这个道场。我们要万分感恩这个环境,感恩这里的父老乡亲,感恩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正因为有了这样好的自然环境,才使我们对这里产生了一种由衷的喜悦,愿意在此修行办道。对于寺院的生活小环境来讲,我们可以主动地改变一下,使之成为一个宜居之地。个人的住房和整个寺院来比,又有一定的差异,必须使两者有机地相配合,使小环境和大环境保持和谐,才能相得益彰。我们在修行中要养成一种习惯,使我们的正报和依报和谐共存,这是修行理念中福慧双修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要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要从身边中的每件小事做起,落实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宏愿。大环境要优化美化,寺院的小环境要优化美化,个人居住的小空间也要优化美化,我们的身心不但要优化美化,还要净化。

整个佛法是一脉贯通的,只要在关键的一点上,比如智与悲这个核心内容上切入了,那就法法皆通。生活禅“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体现了大乘佛法智与悲的精神,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说的这个核心内容,三藏十二部经典都能够印证这两句话,这是用现代语言对佛法根本精神作出的最准确的阐释。佛法是事理圆融,世出世间圆融,古今圆融,不会否定任何一法,只是要消化它、转化它。比如对于烦恼,我们能善于利用烦恼来改变自己的人生,烦恼就是一个很有用的反面教材。没有烦恼,就无从显示菩提的作用,只有转烦恼才能成菩提。所以菩提要向烦恼中求,涅槃要向生死中求,清净是在污染被转化之后才显现的一种美好境界。一切法相待而成,如果善于理解和运用,处处都是菩提,念念不离智慧。希望大家要善于体会佛法的精神,善于体会修行的意义,善于运用修行的方法,使我们在修行中少遭遇一些障碍,少走一些弯路,更要避免误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慧法师文章列表

佛教的十九种修持法门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

圣严法师《佛教的修行方法》

修行的意义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人...

【推荐】初修定者须过好「三关」

三关:一是腿子关,二是散乱关,三是昏沉关。这里的三...

净土宗的杂修与圆修有什么区别呢

问: 请问法师,专修净土的人在做早晚课的时候可以加念...

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

我们修行,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福的深浅,...

【推荐】修行中的八念法门

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八念法门。 我过去也给大家讲过六...

古人用功不肯刹那离开工夫,故能当下悟道

有人问赵州:云何是大道?州云:平常心是道。又问:我...

念佛的同时也要观想忆念阿弥陀佛吗

问: 请问《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忆佛念佛,现前...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诵戒专用)...

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宋畺良耶舍译 尔...

净慧法师《心经与玄奘法师的殊胜经历》

各位大德: 今天讲一个持诵《心经》的功德感应。 现在...

常持诵《心经》,身心皆可发生改变

在佛家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

禅坐时需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

打七到第九天,如果功夫用得好的话,应该有些消息。在...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长老今晨安详示寂

2013年4月20日凌晨6:26分,近代高僧虚云和尚法子、中...

【佛教词典】治地住

【治地住】 修唯识行历经四十一阶位,此为初十位的第二...

【佛教词典】国土身

华严经所说十身之一。毗卢舍那如来应众生之机缘而现草...

内魔不生 外魔不起

佛陀对于我们的劝诫,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你一旦要...

太虚大师:三种般若

般若古读波那,义虽可翻,但难恰当,故存其梵语而用音...

鞭打白骨,为时晚矣

修行人出外行脚云游,看到一个人在路旁焚香、供花、献...

素食让我回归天性

能主宰自己的生活以后,我自然选择的是素食。这并非因...

临终开示的技巧

还有一件事要提醒大家的:我们常常会劝临终人万缘放下...

如何善用药师佛号利益他人

至心专念药师佛的本愿功德名号,能满足世间及出世间的...

想让自己不断成长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

一个人要想进步,就是要学习佛的三藏十二部讲的戒定慧...

如何辨别菩提心的邪正真伪

菩萨是印度语「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

「舍身心求往生」与「求加持痊愈」矛盾吗

问: 印祖说过,当人重病时,舍下身心求往生,若寿未尽...

忏悔法是改变命运越来越好的高手

忏悔法门是我们佛弟子重要的修法,也是入道的首选加行...

临终时要摆脱妄想的执取干扰

什么叫临终正念呢?不是说临终不打妄想,是说临终打妄...

如何看待慈善事业与念佛的关系

在《无量寿经》里面,佛早已对这种问题有个答案。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