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应有的态度与认识

2013/12/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应有的态度与认识

一、深信因果,恭敬得益

印光大师:“欲得佛法真实利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份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学佛要深信因果,明因果之理。不论是“如来成正觉”,或者是“众生堕恶道”,皆不出因果之外。《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果也。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恐招恶果,预先断除恶因,由此罪障消灭,再努力修善积功累德,直至成佛而后已。众生常种恶因,欲冀望不受恶果,譬如烈日下影之随身,虽欲逃避身影,徒劳奔驰,毫无帮助。无知之人,稍作小善,即望大福报;一遇逆境,稍有不如意,便说:“作善反而遭殃,无有因果”,从此萌生退心。

二、一门深入,福慧双修

“修福更要修慧、修净土”。修福当从断恶修善做起,在道场做义工,必须保持清净心,以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为目标,不要贪求福报。工作人员更不能有“我给你修福报的机会”的想法来看待义工。减少、断除烦恼就是修慧,弘一大师云:“欲除烦恼先忘我”。修行不离生活,必须从忘我开始。舍小我乃至无私无我,是断除烦恼、破除我执、修学戒定慧的无上妙方。如能再以“真诚、清净、慈悲”的心来念佛求生净土,就是圆满的福慧双修了。

《印祖文钞》中提及:“念佛之人当吃长素以长养慈悲心,致祥和。如或不能断荤,宜食三净肉及早斋,切勿杀生,尤其是在家中杀生,以家中常愿吉祥,若常杀生,其家变成杀场,冤鬼常聚,不吉祥大矣。”

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就是将业因果报的道理说清楚,把利害讲明白,然后再将断恶修善的方法,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如此而已。真正要做,一定要靠自己,佛菩萨不能代替我们做。

听经闻法,一定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从不间断的学习中体会领悟,并努力做到“解行相应”,日久功深才能产生作用,降服习气,功夫才容易成就。

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行其余。”这是我们听经、研教应有的态度。听经研教,人人根性不同,往往各有领会,心得不尽相同;也不免各有所疑,疑为大病,不可因疑而对佛失去信心,更不可因疑而误了正行。故应暂时搁置、保留有疑之处,实践、力行正确无疑的部分。这是很重要的修学态度,他日遇到“明师”,或者自己修学的境界提升了,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法照入竹林寺传》中,文殊菩萨告法照言:“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一份恭敬,是故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诸法之王。汝当常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又问:“当云何念?”文殊菩萨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念佛之时必须摄耳谛听,一字一句清楚分明,勿令空过。佛号从心起,声从口出,又从耳入,相续不断。稍有妄念,即收心念佛,摄耳谛听,不令妄念相续。一切杂念自然渐渐消灭,功夫自然得力。

弘一大师警训:“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茫茫苦海,言之痛心。”谨录《龙舒净土文》备说以供参考:

“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存必有去,必为去备。何为夜备,灯烛床褥。何为寒备,衿裘炭薪。何为去备,福慧净土。”

《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缘是指听经闻法,善根是相信佛法,福德是真正去做,如法修行。三者具足,方能得佛法全部利益。

三、忘我修身,抉择法门

老子云:“吾之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可见“身见”为患之大,我执不可不破!

凡夫所以出不了三界,为有“我”字横在心头。大乘法门之妙,在于把“我”大而化之,起心动念只想众生,不想自己,教你不要在“我”上著想。扩大心量,我见、我相、我执自然化掉。

学佛当求心安理得。因为理得(理明了),所以心安。

印光大师劝初学佛的人,要先念《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安士全书》,更劝一切学佛人“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无非是找自己的毛病而已,像照镜子般找出自己的污垢。

修行要在心地上下功夫,修行不是修出一张伶牙利口,儒家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

修行之首要便是选择法门。选择法门应从契理、契机入手。古德赞叹《华严经》为根本法轮,是成佛的最上乘法门。《华严经》的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足见极乐世界是修行最圆满、最究竟的皈依处。

期盼四众同修,尤其是净业学人“深体斯旨”,方不辜负弥陀本愿,祖师深心。

四、结语

弘一大师提醒修行人:“功过不能相抵,才符合因果的道理。”否则曾作大善者,再作恶也可以不遭报应,现在作坏事,只要以后作善事来弥补,就可以抵销。这是错乱因果,是错误的知见。修行人断恶,是后不再造,要断恶因、恶缘;修善则是修善因、善缘。如此才能积功累德,破迷开悟,转凡成圣。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说持八支净戒的功德果报

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灵鹫山上为大众说法,一千两百五...

佛门中的「八大菩萨」

八大菩萨有哪些来历? 八大菩萨是佛经中记载辅助释迦牟...

积极向上的佛教

一、佛教不是迷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神话的国...

佛教的法会,净土学人要不要积极参加

问: 佛教界举行的水陆法会,万佛法会,学净土的要不要...

烧一万个元宝,就可以免除灾难吗

问: 有个自称天人的人,说我孩子过去世是个猎人,将来...

大安法师:文化人学佛的通病

文化人学佛,大多好乐研究教理,总想从经卷中得大总持...

小军比丘出家缘

佛在世的时候,有两个婆罗门,哥兄弟两个人。两个人,...

如何对待子女的不孝

有些中老年人遇到了子女不孝的问题,感到很苦恼。有些...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恶梦换好梦;最后让你醒梦

我过去在佛学院带学生的时候,发觉越是新生修行越有特...

学道之人,虑宜远,思宜近

虑宜远,思宜近。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要有一个远大的...

执我与离我

修法从身求者,犹如泥里淘金,煮黄沙求浆粥,无一法可...

虚云老和尚除夕普茶开示

诸位上座,今天又是腊月三十日了,大众都认为是过年。...

【佛教词典】太原寺

唐初,于长安、洛阳、太原、荆州、扬州等地置五所太原...

【佛教词典】无明界

谓三界无知。是名无明界。...

把心安住在向往美好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在与人交往的过程...

弥陀光明加持,病症不治而愈

我小时候是个顽劣的孩子,尤其喜欢杀害小昆虫,曾经回...

菩萨能开娱乐场吗?如何认识他是菩萨

菩萨利益众生的时候有种方法,叫四摄法。 四摄呢,同事...

毁谤某一个法门,其实是障碍你自己

在净土宗这一块,它偏重在空观的智慧。对于利他这一块...

拿金斧头的观音菩萨

大悲咒的第62句叫做「摩啰那啰」,这句的意思是观世音...

龙树菩萨:往生十二礼偈

稽首天人所恭敬,阿弥陀仙两足尊,在彼微妙安乐国,无...

你修行的净土实际是你真如本性当中具足的

大家注意这个自。自,意义非常深邃、深广。我们读《无...

妄想,是你给它力量的

我们调伏心中的爱取,不是说我们贪爱外在的世界,其实...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问: 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不吃药光念经,病就能好吗

时不时听病友说:医生,我这个病就是靠念经才慢慢好起...

怀玉禅师精进用功,感得金台上品上生

唐代还有位怀玉禅师,这位怀玉禅师修行非常精进,夜不...

持戒破除四种「障」

破烦恼障: 戒如金刚,持戒可以破坏烦恼,而不被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