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

憨山大师  2014/03/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

佛说修行出生死法,方便多门,唯有念佛求生净土,最为捷要。经云:“若净佛土,当净自心。”今修行净业,必以净心为本。要净自心,第一先要戒根清净。以身三、口四、意三,此十恶业,乃三途苦因。今持戒之要,先须三业清净,则心自净。若身不杀、盗、淫,则身业清净。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则口业清净。意不贪、嗔、痴,则意业清净。如此十恶永断,三业冰清,是为净心之要。于此清净心中,厌娑婆苦,发愿往生安养,立念佛正行。

念佛要为生死心切,先断外缘,单提一念,以一句阿弥陀佛为命根,念念不忘,心心不断,二六时中,行住坐卧,拈匙举箸,折旋俯仰,动静闲忙,于一切时,不愚不昧,并无异缘。如此用心,久久纯熟,乃至梦中亦不忘失,寤寐一如,则工夫绵密,打成一片,是为得力时也。若念至一心不乱,则临命终时,净土境界现前,自然不被生死拘留,则感阿弥陀佛放光接引,此必定往生之效验也。

修慧在乎观心,修福在乎万行,观心以念佛为最,万行以供养为先,是二者乃为总持。吾人日用一切,起心动念,皆是妄想,为生死本,故招苦果。今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成净土因,是为乐果。若念佛心心不断,妄想消灭,心光发露,智慧现前,则成佛法身。众生所以贫穷无福慧者,由生生世世未尝一念供养三宝,以求福德,直为生死苦身,念念贪求五欲之乐,以资苦本。今以贪求一己之心,转而供养三宝,以有限之身命,随心量力供养十方,乃至一香一华,粒米茎菜,其福无穷,故感佛果华藏庄严,为己将来自受用地,舍此则无成佛妙行矣。

念佛求生净土,是要了生死大事,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了?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乃生死根株,自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见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不爱,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这一声佛,果能敌得这爱么?果能断得这爱么?若断不得这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所谓目前都是生死事,目前了得生死空,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

学道无他伎俩,只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久久纯熟,打成一片,自然念念弥陀,头头极乐矣。近见学道之士,祗知贪求玄妙,不知向根本处下死工夫,及临荣辱祸患死生之际,便见手忙脚乱,此非人误,乃自误耳。生死根者:即吾人日用种种妄想,人我憎爱贪嗔痴等诸烦恼业,若有一丝不断,即是生死根本。今要参禅顿悟了生死,请自讨量,果能一念顿断历劫烦恼,如斩乱丝否?若不能断烦恼,纵能顿悟,亦成魔业,岂可轻视?

从上诸祖顿悟,亦从多生积功渐修中来,故顿悟一著,说易实难,苟无二三十年死心工夫,如何得向热恼中一念顿悟,要在自知根器何如耳!至若念佛一门,世人不知其妙,视为浅近,其实步步踏著实地,何也?以吾人有生以来,念念妄想攀缘,造生死业,何曾一念回光返照自心,何曾一念肯断烦恼。今果能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念能断烦恼,则是念念出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乱,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参禅定要死尽世心,不容一念妄想,念佛是以净想转染想,以想除想,乃博换之法,就吾人根器易为耳。

修净土不必求悟明心性,专以念佛为正行,又以布施斋僧,修诸福田功德,以为庄严佛土之助。其念佛心中,虽发愿往生,要知先断生死之根,方有速效。生死根即今贪著世间种种受用,及美色淫声,滋味口体,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嗔怒忿恨执著痴爱之心,与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邪教之法,俱要尽情吐却,只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弥陀经两卷,念佛若干,或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佛者觉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觉。心若忘佛,便是不觉,若念至梦中能念,即是常觉不昧。现在若此心不昧,则临终时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处便是下落。今国事万机,决不能参禅,惟有念佛最好,不拘闲忙动静,一切处都念得,只是一心不忘,更无别巧法。

参禅要离想,念佛在专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博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

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随得缘,随缘即安命也。第四要认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厌苦切,厌苦心切,则欲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诀,单持一念。

修行之方,亦有节次,如僧家功课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完即对佛回向,发愿往生彼国。此是早课,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为定课,定不可缺,此法教诸宫眷,如法同修更妙,是为常行也。若为末后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亲切。每日除二时功课外,于二六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

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者一声佛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此事不难行,只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再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殊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舍此,更无过此直捷省事者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憨山大师文章列表

【推荐】会性法师:在一切境界中不要忘记念佛

关于念佛,我们从静的时候学起,就是说:安静的时候会...

老年人常被病魔侵袭折磨该怎么办

问: 我已老了,身体常常被病魔侵袭折磨,虽然早晚功...

星云大师《净修法门》

我们中国历史上,甚至世界的历史上,人类经常有很多大...

临终无助念,平日的努力是否都付之东流

问: 印祖多次开示临终助念及佛化家庭的重要性。若家...

【推荐】极乐世界的17种依报庄严

作为净土法门的修行人,经常会被问到,极乐世界好在哪...

真信愿持佛名号能否避免困苦?

问: 真信愿持佛名号能否避免困苦? 印光大师答: 须...

只要遇到了净土法门,就没有空过的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昙...

哪怕往生边地疑城,也从此与轮回绝缘

我们在这个世间修行是进进退退,一生好不容易修了点功...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有障碍才能考验道心和信心

佛源老和尚在文-革时,坐了三年的监狱,在监狱里每天受...

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

言恶作者,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为业。此即于果假...

随缘随份尽力放生,成就净土资粮

古往今来,有众多高僧大德致力于放生事业,昔智者大师...

一句弥陀就能成佛,为何还要讲法四十九年

问: 法师,既然一句阿弥陀佛能往生成佛,世尊为何讲法...

【佛教词典】阿育王一子一女出家

(故事)阿育王有一子,名摩哂陀,有一女名僧伽密多,...

【佛教词典】恶众生

(术语)即恶有情。散善义曰:恶世界,恶众生。...

证严法师说故事《佛陀和他的弟子们》

目犍连救母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打坐...

把持戒的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中生,首先辨定其位格,是小乘下善凡夫人。小乘根...

人死以后真的就能一了百了吗

问: 根据统计,目前不少国家都有自杀人数逐年攀升的...

佛教的四点真理

所谓佛道,就是佛教的真理。什么是佛教的真理?有四点...

常不轻菩萨

这位菩萨遇见比丘、比丘尼,或者遇见优婆塞、优婆夷时...

【推荐】勤则不病,不勤则病

示耳之曰:勤则不病,不勤则病,勿谓夙业,其报甚近。...

不精进,业障很重该怎么办

问: 弟子不精进,业障很重。 梦参老和尚答: 你自己...

文珠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楞严经二十五圆通中的一章。...

【推荐】如何将往生渗透到梦中最深层的心意识

问: 我要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地把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夫...

在生命相续中,阿赖耶识是非常重要的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

魔境与胜境之分别

接手书,知宿根甚深,现行颇纯,故有种种胜境相现。然...

忏云法师:不净观图片该如何运用在修持上呢

问: 请示师父:不净观图片该如何运用在修持上呢? 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