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惭愧心与七圣财

宽运法师  2014/03/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惭愧心与七圣财

一、惭愧的意义

惭愧,是惭与愧的并称,即对已犯的错误生起羞耻或内疚之心。《俱舍论》云:自省所造之罪恶而感羞耻之心为「惭」;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之心为「愧」。《大般涅盘经·梵行品》亦说:「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着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惭」是自己不造罪,「愧」是不教他人造罪;「惭」是自心中感觉羞耻,「愧」是自己之罪向他人披露时,感觉很羞耻;「惭」是对人之羞耻心,「愧」是对天之羞耻心。而《成唯识论》卷六则认为,「惭」是先尊重自身,而后崇重贤者与圣者,并崇重法;「愧」系由世间之力,意即由于他人之讥谤或法律之制裁,而轻拒暴恶。

所以,惭愧就是对于自己不好的行为、心念,感觉羞耻,从而知道忏悔改过。

二、惭愧的重要

惭愧虽然看似无形,但它的力量却是非常大的,惭愧心就好比推动船航前进的力量。《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勾,能制人非法。」虽然犯了过错,如果知道羞耻,穿上惭愧的衣服,过去的暇疵仍然可以袪除,回复原有的清净。正如古人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就是强调知错能改的可贵。只要知道惭愧,只要识得认错,万恶的罪人也会被接纳、原谅。

惭愧,是能拥护世间的二种善法,如《本事经》说:「二白净善法,能护诸世间,令不失人天,谓断及与愧。若无此二法,都不识尊卑,秽杂似牛羊,鸡猪狗等类。由有此二法,能了别尊卑,非如牛羊等,行诸杂秽事。诸有智慧人,成就二白法,常守人天趣,终不堕三涂。」

三、惭愧的实践

印光大师自称为「常惭愧僧」,毕生力弘净土,淡泊名利,刻苦俭朴,恒示人以老实修持之道,后人尊之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当效古德行谊,应该常怀惭愧心、羞耻心,要耻于自己有很多的习气、有很多的缺点,无法担当很多的责任;当然更要耻于有很多贪、瞋、痴,有很多不清净心。在《佛说孛经》里,提出人有十事可愧,即:1、君不晓政;2、臣子无礼;3、受恩不报;4、过不能改;5、两夫一妻;6、未嫁怀妊;7、习不成就;8、人有兵不能战斗;9、悭人观布施;10、奴婢不能使。

四、惭愧与七圣财

惭愧是「七圣财」之一,「七圣财」是成就佛道的七种圣法。据《法句经》所说,出世间的法财有七种,称为七圣财,亦即圣者的财富:

1.信仰:《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仰是一切善行的根据,我们能对佛法生起信仰,自然能够依照佛法指示的去行善,自然能够引道人生的正确目标,获得无上的利益。

2.听闻:学佛要听闻正法才能契入佛道,所谓「以闻思修入三摩地」,因此学佛的第一步要「多闻熏习」。而闻法要有「如地植于种,如器受于水,应离三种失」的心态,不能用轻慢心、不能有成见、邪见,更不能有妄想,应该用虔诚心、恭敬心、谦卑心、清净心闻法,才能受用。

3.精进:凡正当、有益于人我的事,努力去做,就是精进。经云:「在家懒惰,失于俗利;出家懈怠,丧于法宝。」懒惰懈怠是人生大病,应该常行精进以对治之。

4.持戒:戒是一种轨范、规矩,是行为依循的准则,譬如火车的铁轨,能将我们的身心导入道德的正轨,迈向涅盘解脱的大道。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只要不侵犯而利益别人,就是持戒,这就是佛教止恶行善的根本精神。

5.惭愧:自惭而不造诸恶,于不善法心生羞愧,是为惭愧。能够惭愧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足、有所不净,道德、人格才能升华。

6.布施:将自己所有与他人分享,就叫布施。如对贫病无依者,给予食、衣、药、钱等,称「财施」;将自己的技术、经验传授给人,让别人明理,获得智慧,称「法施」。勿加诸别人痛苦、害怕,进而帮助他远离一切忧怖,称「无畏施」。

7.定慧:摄心不散,照了诸法,是为定慧。定是慧体,慧为定用,两者如灯与光,相辅相成,不即不离。学佛的人常生清净心,自然定心而生慧,慧中而有定,有了定慧才能解脱生死。

信仰佛法本身就是财富;世间的财富有限、有量、有漏,而且终有消失的一天;唯有出世间的圣财,才能永存不灭,因此为佛弟子者,当求「七圣财」。

《佛遗教经》说,人之异于禽兽者,是因为人有羞耻心;若无羞耻心,则与诸禽兽无异也。《增一阿含经》亦云:「佛告诸比丘,世有二妙法拥护世间:所谓有惭、有愧也。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父母、兄弟、妻子、知识、尊长、大小,即与畜类同等也。是故,比丘当习有惭、有愧。」佛陀制戒有两种目的,其中一种为近在摄僧:「摄僧,极摄僧,令僧安乐;折服无羞之人;有惭愧心者很安乐住持……。」可见惭愧心对于在家和出家两众都很重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宽运法师文章列表

圣严法师《惭愧心》

凡夫众生通常同时具有两种个性,一是虚骄、自负,一是...

【推荐】忏悔业障,必须生起这十种心

现在要忏悔业障,必须生起十种善心,从后翻破之,以为...

日发一愿,日行一善,日忏一悔

古人教导我们:每天都要三省我身。 为什么要三省,就是...

印祖关于惭愧的开示

印祖关于惭愧的开示《涅槃经》云:佛言:有二白法,能...

受三坛大戒前,为何要有忏摩仪式

在三坛大戒中,每于受戒前夕,戒场都会为戒子们安排隆...

弘一大师《改过实验谈》

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

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问: 在清理花园的时候,不小心伤害了小动物,是否破戒...

忏悔常识问答

问: 何为忏悔。 答: 于三宝前发露已罪,痛责悔改,...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注音版】二时临斋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在修学佛法上,我们常说: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这正是...

大寂法师:三种情形会让你生起退转心

一、学佛多年的居士为什么会在重病下对佛法失去信心?...

临终的正念绝对不是自然出现的

净土宗临终的正念绝对不是自然出现的,也不是佛菩萨赐...

若当时不随喜,何有今日之事

万法一体,人我同源,经云:自作十善,教他作十善,随...

【佛教词典】未来界

谓未来五蕴。是名未来界。...

【佛教词典】四论玄义

凡十卷。唐代慧均撰。全称无依无得大乘四论玄义记。又...

你没有突破障碍,如何能见到阿弥陀佛

佛教的因缘观,只有一个观念就是事出必有因,每一件事...

不要再「傻傻」地求了

很多人刚开始接触佛教的时候,都是带着一种有求的心态...

【推荐】《无量寿经》会集本的重要错误

某人曾经说过:「夏老居士不是普通人,他的会集本出来...

圣严法师《如来也是如去》

《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为...

数字是个魔术

数字会说话,数字是个魔术!现在已经到了数码的时代,...

降低罪业的势力,因为罪业会让你临终痛苦

建立佛号,引导佛号,调伏烦恼,这叫正修。 折伏现行烦...

【一半】的智慧

雅纯在佛光丛林学院念书,对训导老师非常不满,总是抗...

少些打工心态,多点儿事业心

为了钱,这个班我总是要上。如果你有这种想法,就试着...

净土居士楷模--刘遗民

刘遗民是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白莲社十八高贤之一。他...

这位护法神,独护地藏菩萨

坚牢地神跟地藏是一个系统的。坚牢就形容大地,我们一...

火龙果可清除体内重金属

火龙果,又名青龙果、红龙果。其性甘平,主要营养成分...

临终时靠音声特别稳当

净土宗它强调临终的正念,整个成败就在临终的时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