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净界法师  2014/07/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外在的世界究竟从何而来

简单地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烦恼业力而循业发现,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念的妄动。当然这个动有各式各样,你接触六尘,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卵因想生、胎因情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就有各式各样的烦恼,造各式各样的业,最后各式各样的结果出来,个人的一念随缘不变当中而循业发现的。

这地方的经文主要讲的就是六尘,从六尘当中可以判断它的因,判断它的果。不过这地方是针对个人,如果从历史上来看,众生的共业也是有这个道理。比方说,我们中国二大圣贤孔夫子跟孟子,孔夫子跟孟子他们的主张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的标准认为那时候是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原因在哪里呢?

孔孟学说的思想是认为:不在制度的问题,而是人类失掉仁爱之心,做父亲的不爱儿子,做儿子的也不爱父亲,做君王的不爱臣子,臣子也不爱君王,所以弄到最后彼此互相的斗争,所以这世间上礼崩乐坏。

所以,孔孟之道主要的思想就是提出一个仁者爱人,做父亲的去爱子女,子女也爱父亲,彼此间互相的仁爱,这世间上才能够祥和,大家才能够安乐。孔孟之道他们二个思想都是提倡仁爱,但是他们二个表达仁爱态度不一样,你看那六尘就不一样。

孔夫子在表达仁爱是含蓄的,诸位你读读论语你就知道,孔夫子在周游列国,在实践理想,在游说诸国的时候,他的色声香味触法散发出来的是温和谦让。你看孔夫子在跟诸侯讲话的时候,是拐弯抹角的点到为止,让君主自己去心神领会,你要领会不出来那也就算了,他就自己离开,他的态度是温和的谦让的。但是你看孟子的态度就完全不同,孟子在表达仁爱的时候是刚直张扬的,他就直接了当地指出君王的错误。

所以你看,我们读论语如沐春风,可以感受到孔夫子的温和谦让,读孟子如闻战鼓,孟子讲话他是直接了当的,他不跟你啰唆。为什么这二个人会生长在不同的时候?是众生的共业。孔夫子是生长在春秋,孟子生长在战国,时势造英雄,众生的共业招感不同的善知识。

春秋当然也有战争,但是诸位看看春秋的战争,大部分都是为了仁义而战、为了维持正义而战,不管他怎么样,他还是要去拿一个正义来当他的名称,所以他打到胜负出现以后,好!我打败你了,对方投降了就好了,就不再打下去了。在打仗之前,彼此间还要沟通一下,派个使者看看有没有缓冲的余地,真的不行了,就打一战,打到胜负出来就停止了,所以春秋打仗是点到为止的。到了战国那完全不同,春秋是为了正义而战,历史学家的批判是这样,战国是为了夺城而战,是为了夺取对方的城池而战,夺一个城池以后,几乎是把这个城池里面的人杀到几乎一个不存。所以战国时代的战争一打下去,几个月可以说是血流漂杵。所以你看众生的共业,他那个时候的人温和,招感的善知识就比较温和。你看战国时代,同样是善知识,但是他出现是一个孟子的相貌。

所以你看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确有它的因缘果报。你看看我们台湾的佛教界,现在也开始产生变化了,各大道场的老一代慢慢慢慢往生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第二代。诸位你要慢慢观察,第二代跟第一代的作风完全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表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完全不一样!乃至心中的想法,法尘也不一样。

这个表示什么,诸位知道吗?你学楞严经你就知道,就是佛教界这些众生的共业在改变,共业改变了,善知识就改变,跟新一代的作风完全不同,六尘开始在大变化。

这地方就说明什么意思?

外在的世界是从你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楞严经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它会告诉你,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现在一直不能解决问题,就是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为什么这个人会自杀?为什么这个世间会这么多犯罪事情?我们永远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所有的事情是你的内心一念妄动,你有这个烦恼业力它就循业发现。我们所有的事情,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在的世界变现出来的,楞严经就是告诉你这个观念。

你一个修行者,你还不知道你是怎么回事,痛苦从什么地方来,你就很难改变你自己,你说你治病,你都不知道你的病根在哪里,你怎么治呢?

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到十二类生,就是从我们内心烦恼业力而各自的循业发现而来的。

这地方讲到众生的迷真起妄,所产生十二类的颠倒相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宽恕别人给你带来的12种好处

人的心病从什么地方来?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无法宽恕他...

欲急得一心不乱, 此心即是著魔之本

汝妄想纷飞, 尚欲急得一心不乱, 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

你在哪里,哪里就是风水

在佛法当中,我们学来学去,也没有离开这一念心。 在广...

10种心理暗示 找回最简单的快乐

忙碌的生活中,幸福往往和我们擦肩而过。转换一下思维...

知心无念,这个概念很重要

这个地方重点在这四个字,知心无念。我们一念心,每个...

心灵的残缺

古时有一个裁缝,出门访友几天,归来后伙计呈上一份订...

净与不净都是心在起作用

一名有洁癖的县官雇请一厨师。一天,两人为以什么为净...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

般若非他,现前一念心性而已。心性本自竖穷横遍,故广...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

多吃有色蔬菜营养高

多吃有色的蔬菜,对身体大有裨益。我们按照颜色的由浅...

以戒为师

说起戒来,十分容易,拿着戒的放大镜去挑出他人的毛病...

犯了根本罪如何才能重新受戒

受菩萨戒,有些人他可能会有质疑,他曾经受了五戒,或...

土豆的营养和药用功效

说到土豆的功效,很多女性会说土豆美容,用土豆片敷眼...

【佛教词典】土罗遮

(术语)Sthūlātyaya,梵语与偷兰遮同。译作重罪。优...

【佛教词典】如金刚三昧

(术语)如金刚能贯通一切之事物以智慧通达一切诸法之...

圣严法师《永远的功课》

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优缺点都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对自己的...

卧时即有,坐时即无

问: 有和尚问石霜庆诸禅师:听说佛性像虚空,这对不...

入海采宝七难喻

世间人入大海采宝,会遇到七种危难:一者,强风从四面...

「摩诃萨」的七个意思

摩诃萨有七个意思,这是大菩萨的意思。这七个意思以前...

为何临终见到的佛一定是真佛

问: 为何临命终的时候所见到的佛一定是真佛,不可能是...

祖师也有业障啊

我们在修学过程中,一听说哪位是菩萨示现的,马上本能...

相信阿弥陀佛是唯一的救助力量

如果你在临命终时还会想家亲眷属,说明你这个厌离娑婆...

青少年堕落犯罪的原因

我盼挽回青少年问题,著作《青少年的觉醒》这本书:主...

一念净心成正觉

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浮图七宝塔, 宝塔究竟化为尘,一...

印光大师《复郑伯诚居士书》

见面以来,已经满六年了,不仅年龄巳更改,连国家的历...

【佛学漫画】降魔

拟心时,被拟心魔缚,非拟心时,又被非拟心魔缚,非非...

我拜了三部楞严经,消了不少业

我以前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还没有遇到《弥陀要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