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心的本质简单到无法想象

2014/10/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心的本质简单到无法想象

对于心的真正本质,我实在不知道说些什么,因为它就在那儿。通常我们会把心的真正本质想得很高深。虽然我对这方面没有做太多的修持,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谈,我应该可以这么说,最终我们会回归到那个一开始让我们感到无聊的状态,然后发现原来这个就是它。

我们通常一开始会这么想,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太过于简单、太过于平常,心的真正本质必定是很特别、很深奥,比我们现在有的还美好。我们现在有的并不能真正满足我们的欲望,因为它对我们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当你努力地去实修后,我认为最终你会发现,所谓的认出心的真正本质,意思就是回到你的那个初始的既无聊又不吸引人,既不高深也不新奇的心理状态,同时能够真正地认出———它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

认出心的真正本质,在某个程度上来说,并非是获得一件什么新的东西,而是认出那个你旧有的、一直跟着你的,并且认识到除此之外,别无其它。因此,它不像是获得新的物件般地。或许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旧款的iPhone,然后期待着下一款型号出来;之前是iPhone3,现在是iPhone4,我们都在满心期待着iPhone5的出现。

但是我认为,对于心的真正本质的修持,就像是认出我们现有iPhone的功能,感恩我们已经有的,不止如此,并且要学习如何使用我们已有的iPhone。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好好花时间去学习使用我们已有的iPhone,并且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使用它,而认为我们现有的iPhone无趣、不具吸引力,然后等着iPhone的下一款产品,想着若是能得到新的iPhone就更好了。对於心的真正本质,如果我们也是采取类似的态度,心想它必定是新鲜的、高深的,必定是比现在已有的还更美好,那么这也许是个错误。

当提到心的真正本质时,其中“本质”指的是心的实际状态、实际情况,而我们就仅仅需要认出这个实际的情形。有时我们很难去了解,为什么我们还是无法认出自心的真正本质呢?是因为它太深奥、太困难了,还是它太简单、太容易了呢?过去的禅修大师们曾经说过,我们之所以无法认出自心的真正本质,不是因为它太高深了,而是它太简单了,简单到令人无法相信的地步。

心的真正本质就仅仅是我们当下本来的状态,它是我们无所造作的自然状态。我们太习惯于将概念强加於事物之上的造作生活,以至于回归到我们自身的本来状态变得很困难。比如说人类具有笑的能力,我认为这是人类在动物界独有的能力,其它的动物可能会呜咽、会哭嚎,但却无法真正地笑。虽然这是我们人类自然而有的能力,但是若是我们强迫自己去笑,反而无法做到。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繁忙,有许多的事情要做,因此,我们必须分配时间去做不同的事情、去扮演各种的角色。例如给自己时间去扮演医生的角色,给自己时间去帮助他人等等。但是,我们经常忘了给自己时间去做自己,而这即是禅修。禅修,就仅是给自己时间去“做自己”,除此之外﹐别无其它。它没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允许自己放松,然后做本然的自己,不去想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去担忧未来会发生的事情。你所要做的﹐只是单纯地放松,然后安住於自身的本然状态,让自己有这样的一个机会。

当你给自己这样的机会时,你会发现,当下所经验的状态,同样遍及於你生活中的其它部份。也就是说,当你在做其它活动时,即使每天的生活都很忙碌,但你并不会失去你的真正本质。

有时,我们日常生活是如此地忙碌,以至於一整天都在忙不同的事情,完全被眼前的忙碌与工作捆绑住;到了晚上睡觉前,去回想一天所做的事情,却想不起来究竟做了些什么。只知道自己是做了些事,但是想不起来究竟是什么事。原因在于当我们一头栽进忙碌之中时,我们的心只是在追逐外在的事物,而失去了对我们本来面目的珍视。心失去了对自身的正念与觉知,而只专注於追逐外在的事物。就这样,我们把自己迷失在各种的活动当中。因此,我认为给自己时间做自己,它真的很基本、也很重要。

非常重要的是要记得你基本上是谁,而不要被当下任何所发生的情境震住。通常我们做的事恰恰相反,我们任由情境来将我们制伏。我们是可以让自己的正念与觉知如同在空中往下观看一般地来看待我们所处的情境,而不需要完全被情境所制伏,或是被捲入情境当中。在自身与情境之间有那么一种空间感、间隔感,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当一个会游泳的人,突然间被丢入一个水池中时,若是没有保持镇定,就可能无法发挥既有的游泳技能,惊慌失措地在池中胡乱拍溅,而弄得狼狈不堪。反之,若是这个人当下能放松下来,发挥出他的能力,那么当下的状况反而会变成庄严他的一个情境。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抱持某种空间感,是非常地重要。

在美国,我们特别强调自我感(identity)的重要性。自我感对我们很重要,而且我们通常将它依附在我们所做的工作上面。比如说,如果我们的职业是医生的话,当有人问我们:“你是谁?”我们的回答便是:“我是医生。”因此,我们有一种强烈地依附於职业上的自我感。

然而,这个自我感是立足于外在世界之上,也就是对于外在世界的关注形成了这个自我感的基础。当过于执著于外在的世界时,严峻的困难就有可能产生。例如说,我们失去了工作,可能我们失去了一份符合我们专业训练的工作,而让我们想要夺取自己的生命等。这彰显出我们必须将注意力转向内在的重要性与必需性,并且要能够发展出以我们内在真正的面目为基础的自我感,而不是一个建立于我们外在作为的自我感。

因此,说到心的真正本质时,它并非是一件我们从某个传承、或是宗教所获得的东西,也不是我们必须从上师那里、或是必须到某个圣地去寻找的东西;它指的是无论我们本来的面目为何,而能真正地认出我们究竟是谁。

当我们对自己究竟是谁完全看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时,并且能够以完全圆满的方式认出它而珍视它时,我认为这才叫做认出了心的真正本质。这个时候,我们也才能把它做为自身的实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心病的对治法

心病的六种对治法 (一) 众生的烦恼无量无边,所以对...

要明心见性,首先要知道如何调心

我们在此打禅七,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静坐的方式、调心...

【推荐】用什么心态来面对所缘境,这才是重点

我刚出家的时候,经常听老和尚开示说:佛法的修学是心...

放下内心的毒箭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

凡所有心皆称迷心,心本无生始称悟心

参禅人,守住一门做工夫。何以专办此事,尽此一生,尚...

如我无心,则物亦随无心而化矣

吾尝静而思之,天下未始有吉凶也。吉凶之生,生于毁誉...

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备一些条件

为什么我们要打佛七? 因为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

大愿法师:环保应从清洁心灵做起

初闻六祖慧能大名,始于八十年代末蔡志忠的一套漫画《...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莫教错过眼前事,无限春光不再来

初做功夫,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内,遇境生疑、逢缘理会处...

极乐世界要修到什么果位,才需要回到娑婆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回入娑婆度有情是什么相状?我们那...

释迦佛抬头悟道悟的是什么

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

【推荐】一念虔诚皈依的心启动了弥陀本愿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欢喜踊跃,...

【佛教词典】寂光海会

(术语)寂光为常寂,光土,海会为一会之大众。十方法...

【佛教词典】自

(一)梵语 ātman, sva, svayam。即自体、自己。 (二)因...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问: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了幻法师答: 学佛...

听佛的话,能做到的尽量去做到

佛在世的时候领上比丘们去乞食,乞食不能超过七家。有...

我的这颗心到底是哪个「心」

问: 我深信大千世界是依心而成的,可是哲学中提到两种...

圣严法师《心灵环保》

以健康、快乐、平安的身心,照顾自己、照顾社会、照顾...

禅师的笑

唐代一个疯和尚名叫寒山禅师,别人看他语无伦次,东一...

谦下低头智内蕴,我慢高山人不敬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说文解字》中有讲:秋,...

大安法师:破戒后如何补救

问: 破戒后,有补救的办法吗?破戒后认识到自己的错...

戒律衰败之原因

近处来,比丘尼学律、弘律不乏其人,但比丘弘律者却寥...

若能放下,即时解脱

最近看到苏轼的一首词《行香子述怀》,词云: 清夜无尘...

为什么要戒杀

为什么戒杀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 世间一切,没有比...

《杂宝藏经》白话

杂宝藏经 卷第一 十奢王缘 第一 往昔人的寿命在一万岁...

【佛学漫画】西天极乐世界

轮回苦海茫茫,能够获得人身已然是个奇迹,就像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