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

净界法师  2015/01/2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

古人常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什么叫开悟呢?从佛法的角度,我们每一个人在没有经过佛法教育之前,我们是活在无明当中。所以我们平常生活…是闭着眼睛在生活,完全没有智慧的光明,就是跟着感觉走─

我想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反正全世界没有人管得到你。问题是你做的每一件事情,你都要付出代价,问题在这里!

很多事情不是说你不知道就没有事,所以这当中我们一定要先打开我们的眼睛,这一点非常重要,修行你眼睛没有打开,你智慧眼没有开,你怎么修都不对,今天这件事弄好了,明天那个事出事了,你就是疲于奔命,所以在整个开悟楞严当中,第一个先安住。

我们今天为什么会起颠倒?

心住在外境!根本问题在这里。心在外境当中,就产生很多的感受、很多的想像,然后就心随境转,一辈子就这样过了。有些人住在财富,一辈子就为财富而活;有些人住在名声,他的生命就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活,那你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打开眼睛在过活。所以我们在看人生之前,第一个法法销归内心,你要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来看人生,这个很重要;不要站在外境,外境只是你生命的过程,一个历练的过程。所以你今天想要开悟,你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你要站在心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生的缘起,你才看清楚。所以我们在《楞严经》当中─破妄显真,就是要你把心带回家嘛,任何事情站在心的角度来看,站在一念清净心的角度来看事情。

当你把心带回家之后,怎么看人生呢?

空、假、中三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其实天台宗在修止观─观心的时候,它把人生分两部分:

第一个,你从什么地方来?

第二个,你将往哪里而去?

一、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过去造了什么因?今生会产生什么感受?什么样的境缘出现?这一部分不能怪你。佛法是既往不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表示佛法是不追究过去的,过去追究不了的,无量无边的生死…正如有一个﹝唯识学﹞大师他说:你去看阿赖耶识,我们的那个生命的根本,你造了无量无边的善业,像虚空一样大,我们也造了无量无边的罪业,像虚空一样大。

所以你要去执着过去,你的生命就没完没了,有无量无边的人要报你的恩,有无量无边的人要报你的怨。佛教是活在未来,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只是了解我们的根源,但是过去的因缘要放下,所以我们今生在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任何的感受快乐痛苦,认命就好─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过去跟现在互动这一部份啊,这个业力所变现的因缘果报是放下认命。

二、但是你现在跟未来这部分你将往哪里而去?这是你要经营的,来生掌握在你今生!什么叫做未来?就是很多的现在、现在……现在,就有未来。你今天是从什么地方来?从昨天而来,明天从什么地方来?从今天而来嘛!

三世因果是互动的,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来生,你就先要注意你起什么念头!

关于即空、即假、即中──空观从胜义谛来观察,我们的整个因缘造作,都是因缘的假相,都没有真实的体性;但是我们入假观的时候你要小心,你每一个念头都有它的因缘果报。比方说,你今天你的生活,一天是花三百块,但是你有五百块,你多了两百块,那你跟这个多余的两百块接触的时候,你产生什么想法?这个思想决定你的生命嘛!

有些人说:诶!我愿意跟人家分享、布施。你从这个思想当中,你就可以看得出来--你来生是富贵的,看你的内心世界,就看到你来生!你说:这二百块我自己要用的,你来生大概是不会太有钱。

别人刺激你的时候、障碍你的时候,你会选择包容?还是选择嗔恚反抗?你平常习惯性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这样的所缘境?你喜欢包容--来生庄严。你遇到人的时候,你是选择谦卑?还是选择高慢?你选择高慢--你来生生长在卑贱的地方;你选择谦卑—就是贵族。所以这个假观,你一看你平常心、境的互动的起心动念,你大概知道你将往哪里而去了,这很清楚的!

生命是由我们很多、很多的念头创造出来的,我们从感受看到过去,我们从想像看到未来,所以你要调整、调整你的心态!

我们讲空观是安住当下、安住不生不灭的清净本心,不要乱动,不要被境所转;假观是开创未来。所以《楞严经》它的重点是两个:第一个是安住当下,第二个开创未来。你只有安住当下,那你就偏空,就跟阿罗汉一样,阿罗汉他也不管未来的,他来生就到无生的涅槃去了,他是厌恶生命的。

大乘佛法认为生命没有错啊,生命哪有错呢!五阴身心没有错,错在你的妄想,你把妄想拿掉就好了。极乐世界也是有生命现象,它也是有一个感受、有一个想法,只是这个想法是清净的想法,如此而已,所以在整个《楞严经》当中:第一个安住当下;第二个开创未来。这二个同时重要,当然先求安住再求开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观苦空无常而修净土

【原文】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

入海采宝七难喻

世间人入大海采宝,会遇到七种危难:一者,强风从四面...

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

佛陀出世目的主要是宣扬生命的真相,生命真相的主要思...

妄想起灭不停,正是轮回生死根本

佛言:见性学道难,尽世修行如毛,见性如角;今之学道...

腊月三十日到来如何抵对

古代有大德把修行功夫能不能过硬,在关键时刻能否发挥...

【推荐】人生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没有结果

我们一定要视之为身世无常,幻缘虚假,这是一种无常败...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对苦与乐看法的层面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关键在于...

心是如何「作茧自缚」的

作茧自缚这个成语,借用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来...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菩提心的意义与往生净土的关系

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念佛的秘诀是把死字顶在头上! 近年...

见自身微尘与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

玄奘法师取经成功的两件法宝

玄奘法师在去印度求法的路途中,在一座庙子里碰到一个...

阿阇世王为何还受毒疮之报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阿阇世王因为杀父而身受毒疮,...

【佛教词典】缘觉

又名独觉,或辟支佛,于佛世听佛说十二因缘之理而悟道...

【佛教词典】外四供养

外院之四供养。与“内四供养”相对。即密教金刚界曼荼...

「无常」即是「无我」

一、无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观念是苦,因为无常所以是苦。...

每天早上盥洗后就做这两件事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

修行要发三种心

今天是第一个七的第一天,我们注意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

务实地去面对人生果报

佛法认为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你未来有无...

临终时听闻到佛号,就一定不堕三恶道吗

问: 《地藏经》中说现在未来一切众生,若天若人,若男...

净宗文化理念有利世界和平

和平是人类幸福生存的前提,然自有人类以来,地球人却...

满山的石头抵不上一颗钻石

佛教的因缘观,所谓诸法因缘生,那么这个观念如果是套...

忏除业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我们就看到连普贤菩萨所示现的这个大菩萨,都是对自己...

谁有资格「酒肉穿肠过」

逢年过节,大酌小宴,无不腥腥相惜,满盘荤腥。略涉佛...

【推荐】我们今生的使命是什么

你知道我们今生的使命是什么吗?有两件事,人生只有做...

随业往生与随念往生

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到底什么业...

坐在床上念佛是否会不恭敬

问: 早晚我坐床上念佛是否会不恭敬?因早上三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