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所有的外境,都是你内心的影像

净界法师  2015/04/15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所有的外境,都是你内心的影像

我们引用这个《占察业报经》里面有一段的这个无分别智的观法,唯识的观法,我们先看第一段: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当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我们这个无分别智,所谓的唯心识观,就是这个万法唯识的观察。就是说在一切时一切处,当然我们刚开始做不到一切时一切处了,至少你一开始,你先拨出一个小时的时间,那么你在佛堂里面,先有一些行门的拜佛静坐,先做一些止的工作,把妄想停下来,然后这个时候你就开始起观了——知唯是心。你知道说:其实你今生所有的影像,都是第八识的种子变现出来。所以它是什么?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是一种业力的释放,所以这个是怎么样?人生没有结果的,只有过程。

也就是说没有真实的东西,都是你内心的业力变现,让你自己来受用。知唯是心就是你要知道你所受用的影像,都是自变自缘,你第八识释放一个影像,让你来攀缘,跟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今生的遭遇没有人需要负责。如果一定要有人负责,那就是过去的你来负责。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业力嘛,你不能够说:唉,他伤害了我,你这样子讲就不对了,什么叫他?也就是你心中的影像嘛,它可以释放一个影像,但是受不受伤害是你可以决定的,你可以不受,你可以不抓这个,你可以不取这个影像,所以我们第六意识还是有主导权的。

我们要知道这一切,释放者是第八识,接受者第六意识,全部都是内心的世界。首先你要知道人生是自变自缘,断除你的向外攀缘的心。离开了心就没有一切法的存在,这是你学唯识学的第一个概念。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的内心发生,不管是变现影像、不管是攀缘影像,都是你内心的事情,这是你要建立的第一个概念,知唯是心

乃至一切的境界。当然你从佛堂里这样思惟,离开了佛堂以后,你若心住念,你还是要想办法,让心安住在一种这样的观察、这种念头、这种正念,就知唯是心的观察。你要观察:这一切的人事,其实没有真实的外境,都是你的第八识变现一个业力的影像,让你第六意识来攀缘,不要使心去攀缘外境,而不自觉知。

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可能要去佛堂里面去培养一种正念,然后离开佛堂以后去历练,慢慢慢慢地去告诉自己:其实所有的世界,都是你内心的影像,在念念当中,悉当观察,随心所有缘念。你一旦想到这些攀缘外在的人事以后,你还得要把心抓回来,安住在知唯是心的正念,使令内心永远知道是自己内心自己产生妄想,而不是外境有妄想。外境本身它只是一个业力的释放,它没有太多分别,所有的分别,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

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说:断除你向外攀缘的心,断除你有所得心。一个人要能够成就,第一件事情,你要开始培训内观,这是很关键的。如果你不知道内观你就很麻烦,临终的正念对你来说就很遥远了,你的心还在向外攀缘,你就离临终的正念就非常遥远,你临终不可能有正念,因为你平常都没有正念,临终哪有正念?正念是栽培下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要培训自己内观,知道这一切的影像,都是你的内心变现出来的,自己去攀缘。就是你必须把向外攀缘的心,把它变成向内观照,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怎样才叫做清净

一、清净的内容 清净这一句话,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

对境炼心才是真修行

问: 弟子听过一个公案,有位修行人一直在山上闭关修...

人生所遇都是自己所修,唯有知恩感恩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

观此六尘如六大贼

六大贼者,即外六尘。菩萨摩诃萨观此六尘如六大贼。何...

执着时再来对治,已经太晚了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

净土法门两个重要的原则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我们把这个唯识学的教理跟净土...

唯识学里的二种色法

在《唯识学》上,色法有二种:一个叫业果色,一个叫定...

只要话头得力,不拘动静,自然不被他转

问:古人云:参究,在搬柴运水行脚处参。今之学者,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延生普佛仪规

延生普佛仪规...

历观古人,无一不从辛苦中来

近来诸方少年,有志参禅者多;及乎相见,都是颠倒汉。...

来往轮回从此息,死生烦恼莫能缠

来往轮回从此息,死生烦恼莫能缠, 我们在这个世界,有...

活在过去或担心未来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觉自己身边的许多人与朋友都活在过...

念佛的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

感应道交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

【佛教词典】瑜遮那讲堂

(堂塔)在阿瑜遮国Ayodhyā,之寺院。往昔弥勒菩萨自...

【佛教词典】问过

禅林用语。即师家提出质问以试验对方之境地。碧岩录第...

【视频】学唯识要兼读楞严经(净界法师)

学唯识要兼读楞严经(净界法师)

【视频】梦参老和尚《张屠户放下屠刀转行》

梦参老和尚《张屠户放下屠刀转行》

【视频】梦参老和尚《早晚念十遍三皈依》

梦参老和尚《早晚念十遍三皈依》

持戒念佛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

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修学佛法,不仅是研究佛法,而且真...

人可贵的九种心态

做事 人生在于做事情的过程,谋事而非谋人。成功是把...

四十八大愿——(第42愿)悉得清净解脱

设我得佛,他方国土诸菩萨众,闻我名字,皆悉逮得清净...

拥有「正见」,也就拥有快乐

佛法的修习违逆我们的习气,真理违反我们的欲望。因此...

为人助念,即是成就他人作佛,功德难思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前已开导病人,令生...

星云大师《佛教的慈悲主义》

谈到佛教,大家总是说:「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是妇...

水中的金影

从前有一个人走过大池塘边。看到水底有金色的影子,很...

【推荐】为什么一个人会有造业的倾向

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由于整个遍计执的名言、相貌、执...

杀盗淫三恶果在人道里的体现

首先杀业,你有杀业的话,直接就是多病、短命,这是杀...

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敦煌歌辞)

鸡鸣丑。鸡鸣丑。曙色才能分户牖。富者高眠醉梦中,贫...

苏州灵岩山寺明学长老安详示寂

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苏州灵岩山寺方丈、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