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饮酒的三十五种过失

明憨法师  2015/06/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饮酒的三十五种过失

饮酒会有很多的过失:饮酒有可能破坏家庭,饮酒有可能影响身体健康,饮酒有可能危害工作。所以说佛陀制酒戒,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道俗七众,对饮酒这个事情都是必须节制的。在《大毗婆论》里边第十三卷就介绍了饮酒的三十五种过失。

饮酒会使人覆没智慧

第一,饮酒会导致现世财物的虚竭。你现在虽然生活很富有,但是饮酒虚耗、浪费你的家财。

第二,饮酒是众病之门。很多的病都是由于饮酒引起的,甚至有些人饮酒暴死。

第三,饮酒是斗争之本。饮了酒就容易产生斗争,大的斗争就是战乱,小的斗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争论,人与人之间的互不相让。

第四,饮酒会使人裸露无耻。喝了酒的人是非常放荡、放逸的,不只是形体的裸露,还包括心态的裸露。自己的私心、私欲都能在饮酒的过程中、在饮酒之后裸露出来,表现得是那样的无耻。

第五,饮酒会使人有丑名恶声,人所不敬。喝了酒的人都有丑名、恶声,喝酒的人被叫做“酒鬼”,恶声流布,人所不敬。

第六,饮酒会使人覆没智慧。我们学佛是为了开发智慧,我们要想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也需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智慧不够的人,从生活的角度来讲,从佛法的人道、人乘来讲,他就不会那样的优越,就不会占有那样的优势,何况我们是为了求出世的智慧呢?饮酒覆没智慧是非常危险的。

饮酒使人种种事业废不成办

第七,饮酒会使人应得之物不能得,已得之物将散失。这个说得很好,别人本来想跟你谈一个生意,因为你喝酒就不愿跟你谈了,不愿跟你合作。你虽然已经得到财物了却容易散失,为什么呢,就像第一条一样,饮酒会使现世之财物虚竭。

第八,须隐匿之事尽向人说。喝了酒了就容易“酒后见真言”。那么这个真言不是妄语,不是很好吗?我们要有智慧地来生活,国学大师季羡林对佛教有很深刻的研究和体会,他说“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作为一个凡夫,一个一般的民众,难免有一些隐匿之事,这些隐匿之事是需要我们来自己消化的,通过这些隐匿之事,来给我们的正信、正行带来不同的动力。这些事呢就不便相互说,这叫智慧地生活。你喝了酒以后就失去了智慧,不该说的话你都说了,这样是很不理智的,不能受到尊重的。

第九,饮酒使人种种事业废不成办。我们所说的事业也好,学业也好,当然,我们修行人的道业也好,由于饮酒就荒废了,就不能专注这个方面了,就容易放荡、放逸了。

酒不能消愁,而是聚愁

第十,醉为愁本。因醉中多失误,故醒后惭愧忧悔。都说“以酒消愁”,其实不然,酒能聚愁。为什么呢?因为你醉了以后多失误,你的举止有失误,你的言语有失误,你失误了以后怎么办呢,醒了以后知道失误了就后悔,那么后悔这个状态跟“愁”的这个状态是一致的。所以说酒不能消愁,酒能聚愁。

第十一、十二,饮酒使人体力转少。喝酒影响健康,使色身坏。喝酒容易伤肝,肝受到伤害之后人的面色容易灰沉、灰暗,色身就坏了。

学会以般若为眼目

第十三至第二十一,说的是由于饮酒就不知敬父、敬母、敬沙门、不尊敬叔伯师长,不知敬三宝,这就是愚痴的因。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不知尊敬,父母的言教是为了启发我们更好地生活,我们不尊敬不重视。沙门是善知识,善知识是来传播正能量、来传播道德的修行人、教师,酒后不知尊重这样的人,不知道这样的人为了真理来奉献来献身的这种精神,这就是没有智慧,跟动物差不多。当然,不能尊敬自己的叔伯尊长以及不尊敬佛法僧三宝,这都是愚痴的表现。没有智慧是很可怕的,佛教的中心、佛教最大的优势就是来倡导般若。净慧老和尚讲“以般若为眼目”,那么般若就是智慧。这个智慧是高尚的智慧,是无漏的慧,无漏的慧要从普通的慧来做起,我们尊重父母、尊重师长,这有助于开发我们普通的慧。我们尊敬佛法僧三宝,就可以来开发高层面的慧,是叫无漏慧。只要是以般若为眼目的就不会给人类带来不安宁,因为智慧、般若是理智的。没有智慧就容易交结朋党恶人,和恶人为伍,和恶人交友。

蜜蜂的情怀?苍蝇的情怀?

第二十二,就叫疏远贤善。因为你和恶人来结朋结党了,肯定贤善就疏远了。每一个人的生活有自己选择的空间,比喻来说,在蜜蜂的眼里到处都是鲜花,在苍蝇的眼里到处都有垃圾。固然说这个世界既有垃圾又有鲜花,如果说人的品行像蜜蜂一样,一年四季都有鲜花,那就生活在鲜花的天地里;如果说人的品行像苍蝇一样,即使是百花盛开,那看到的就是垃圾。所以我们要朋党恶人呢,那肯定就疏远贤善;如果亲近贤善,那恶人肯定就疏远了。这就是我们的选择,这个选择不是我们说一句话“我要选择鲜花”,就生活在鲜花的天地里了。你要选择鲜花,却没有蜜蜂的情怀,同样感受不到鲜花的芬芳。你是苍蝇的胸怀,那么在苍蝇的眼里对鲜花是没感觉的。

戒是你的保护墙

第二十三是说喝了酒就容易破戒。为什么呢,戒是一个保护墙,是一个防盗门,你没有防盗门了,没有保护墙了,那么就容易丧失你的法财、你的功德法财,那么就容易破戒。当然,这个戒是广义的。对恶的事来讲,我们叫止,就是持戒,对善事来讲,我们做,才算是持戒。饮酒你可能对善事不乐意做,犯菩萨戒;那么你对恶事愿意来做,你就犯其它的戒。因为饮了酒,就容易颠倒,容易放逸,对不应该的事情去做了,这就是犯戒;对应该做的事情你没有勇气来做,这同样也是犯戒。

心里的土壤要松软,无惭无愧的心是坚硬的石板

第二十四呢就是无惭无愧。无惭无愧就不堪修道,进一步来讲,无惭无愧就不堪做人。因为人是很高尚的,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我想高级的最突出的表现无外乎有惭有愧。无惭无愧是普通动物的表现,高级动物就应该有惭有愧。无惭无愧不堪修道,无惭无愧也不堪做人的。

那么惭愧是一个什么状态呢?惭愧就是我们心里的土壤要松软,心里的土壤能松软就可以接受阳光的滋养,接受雨露、水分的滋养,土地才有可能肥沃,才是种子植物生长的前提。无惭无愧就是坚硬的,好比石板,在石板上是不能生长植物、不能生长庄稼的。坚硬的石头就没有吸收阳光雨露的条件,当然也就不能来孕育植物生命。心地有惭有愧就是说把心地的土壤变得松软,接受外界的善的力量对我们的滋养,我们不能成为硬的冷冰冰的石板,要成为肥沃的土地。喝酒就容易是反面的。

不能纵逸,不能放逸

第二十五、第二十六就是不守六情、纵色放逸。传统地来讲喜怒哀乐悲苦忧,有讲七情,有讲六情的。无论是几情,要来守固情感,不能让它流失。一个是养生的需要,也是道德的需要,当然,也是生命的需要。如果我们的情感流失了,就等于我们的精气神不守固了,生命就不坚强了,不稳固了。从道德修行的角度来讲,我们的感情也要来守固,不能纵逸,不能放逸,纵逸、放逸就会顺贪嗔痴,六情顺贪嗔痴的流放就是不守六情。喝了酒就容易纵逸,就容易放逸,就不能守六情,不守六情就是任六情随贪嗔痴来流放、来释放,纵色放逸。

第二十七是他人憎恶,不喜见之。你没有守酒戒,你说你有功德法财你有修行你有功德,你布施了很多,持戒忍辱六度四摄都在修,修了半天你没有保护措施,大家也不会相信你的。当然,大家不相信是一方面,你自己确实守固不住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你会挣钱、会修功德,但是你不会维护这个功德,这样的人,他人就厌烦,他人就憎恶,就不喜见之。

第二十八,为亲属及诸知识摈弃。由于你喝酒,人不喜见之,那么你的家属和你的朋友以及你的善知识也同样的不喜欢见你。你一喝酒,一切东西都完了,一切的言行、一切的承诺都没有保障了。

人乎?“鬼”乎?

第二十九就是行不善法。为什么叫“酒鬼”呢?常喝酒的人,被称为“鬼”,鬼就不是人了,不好的人才称之为鬼。当然酒鬼就是喝了酒的人鬼祟,可以这样理解,毕竟他是人,鬼祟的人,就容易行不善法,赌博、贩毒、贩私等等,就容易行不善法,弃舍善法。

第三十一,名人智士所不信用。名人智士就是明白事项的、有智慧的人,不会信任喝酒的你。不是他不信任你,是因为你做出了令人不信任的事了。因为你喝了酒有很多失误,言行失误,言行放荡,隐匿之事向人随便说,那人家怎么能信任你啊。

第三十二就是远离涅槃。远离涅槃,涅槃就是一种完全解脱的状态,远离涅槃就是远离了解脱,远离了解脱就是来亲近了束缚、约束。解脱就相当于一个罪犯人,用绳子把你绑起来,如果把绳子解开那就是解脱。那么远离解脱就等于更加紧密地把你捆绑起来。

第三十三就是种狂痴的因缘。有些人是狂的,有些人是痴的,狂痴的人就是精神失常的人。这是什么因呢?就是过去饮酒的因。所以饮酒种狂痴的因缘。

第三十四就是身坏命终堕恶道泥梨。佛教认为有一些有异味的、有腥膻味的动物,也有一些人有异味的,这个因都跟过去的喝酒有关。喝酒的人闻到酒气是香的,苍蝇闻到垃圾也是香的,所以苍蝇就见不到鲜花。烟和酒是一致的。有烟味的人、有酒味的人,确实令清净的人产生厌烦。本来想跟你聊一聊的,结果你有酒味,你有烟味,那么这种善的因缘就流失了。在人道、畜生道里边是这样的,在饿鬼道里边也有这样的,有屎尿地狱,有腥膻地狱,这都跟饮酒有关系。所以这个身坏命终就容易堕入到恶道泥梨里边去。

第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当狂騃。常饮酒的人不能守住六情,容易痴狂、发狂,精神痴狂。不止是你,你所生之处还有这样的伴侣,互相地推动、互相地促进,那么也有可能会引起很多的,像战争啊,其它的这种违反法律的事件啊等等。

饮酒在现在社会非常普遍,有些饮酒的人是很极端的,好酒成性,闻到酒味看到酒的广告他就受不了,他找各种的因缘喝酒,这非常地危险,致使很多的人因酒身亡的,很多很多。这就是他过去的恶因,加上今生的这种缘,不敬父母的,不知道向善法的,没有勇气的,没有禅慧的,那么这些缘,就导致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也非常地可怜。也被亲属及善知识抛弃,疏远贤善,朋党恶人,也非常地可怜。

转烦恼成菩提 转愚痴向智慧

还有一部分人饮酒并无兴趣,但是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也不得不应付,应付了就后悔,过了一段又需要应付,这个后悔的心态也丢失了。这样的人通过学佛、通过一些善巧可以逐步地来扭转。我们的修行其实用一个“转”这个字眼这个词非常好。转烦恼成菩提,转凡成圣,转恶向善,转愚痴向智慧,转忿恨向慈悲,要来转。就是这个“转”我们要找到一个契机,在有一定决心的前提下,有契机再来“转”。转的前提是充分认识饮酒的。

没有信仰就有危机,没有信仰的人格就危险

社会上有一句话:为了活得轻松可以没有信仰。但是为了活得有意义,一定要有信仰。信仰这个字眼这个词目前在我们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信仰。没有信仰这个社会就危机,没有信仰的人格就危险。我们为了生活得有意义、活得有意义,一定要有信仰。要知道,有一个良好的人品,自己会自豪、会欢喜,别人会敬仰、会爱慕,这样的气氛是最吉祥的。反过来讲,人品不够,自己心里总是鬼鬼祟祟,在外界、在社会上、在朋友中,你的人品人家都来指责、远离,这种内忧就是内部的鬼祟,外患就是外部对你的冷漠,这种的生活状态那是没有一点吉祥的状态。

理解了饮酒的过失,再来努力落实不饮酒,最后都要来证得,叫“信解行证”,是我们修行的步骤。君子坦荡荡,我们有一个坦荡的情怀,那是最大的吉祥。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给人类肉类工业的十大传票

传票一:破坏雨林的帮凶。 雨林是一条3000英里宽的绿带...

真修行人要过的吃喝关

吃喝关,是循序渐进的:从吃素到少量,到少餐。身体越...

寿康宝鉴之戒淫格言

※张三丰真人说:人生在天地之间,承金木水火土五行之...

您越在乎什么,邪淫的果报就在那上面体现

一、未来的某一天,有一位温柔贤惠,端庄秀美的女性本...

佛弟子需要学《周易》来免过吗

问: 请问法师,孔子晚年尚学《易》以免大过,作为一...

常常做同样的梦,是怎么回事

问: 我学佛有多少年,修净土法门念佛,但是我很奇怪,...

欲望的过患

《楞严经》上佛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

饮酒的三十六过失

1、资财散失;2、现多疾病; 3、因兴斗争;4、增长杀...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净界法师:五浊恶世

娑婆国土的特色,这个地方讲出一个相貌叫五浊恶世,我...

佛陀讲出例证来说明受持楞严咒的功德

佛陀讲出一个实际的例证,说明受持楞严咒的功德──阿...

老人积德,福泽子孙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人能升官发财,那是他祖上积...

极乐世界可以活着去吗

一般来说普通大众对佛门中的求生西方、或求往生,就以...

【佛教词典】逊婆明王法

(修法)内作业灌顶品所说。经疏三曰:逊婆明王五部吽...

【佛教词典】梁皇忏

凡十卷。又作梁武忏、粱皇宝忏。梁武帝为超度其夫人郗...

人生就是一场戏

电视的荧光幕什么都没有,电视一开,什么都有;电影的...

不要被六根骗进了六道

眼 我们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有...

如何讲法问难不离空义

问: 如何讲法、问难不离空义? 惟贤长老答: 这个你...

释迦佛与三千佛缘

释迦牟尼佛一日于众会中开示大众:我于往昔无数劫时,...

未证谓证,未得谓得,大妄语成阿鼻地狱

宗门下的人,不乱开一个口;假使说错一句话,就要丧身...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画传

一、幼而颖异,发出世志 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

五台山每天都有一万菩萨在说法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说:东方有国,名曰震旦,其土有山,...

模仿老鹰的乌鸦

老鹰叼走了一只绵羊。一只乌鸦见到了立刻想学它。 乌...

调适四大,除众病的方法

有师言: 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

关起门念佛非大乘,不能成就吗

问: 有人说,关起门念佛非大乘,不能成就。我们是否还...

人体基因与业力信息

现代生物科学说,人的基因(DNA)决定其体型、相貌、肤...

凡做不到的事,决不肯说

汝书说得很热闹好听,急宜自抑。凡做不到的事,决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