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起烦恼也没用

净界法师  2015/07/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起烦恼也没用

我们今天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内心要面对很多的境缘,你要断恶、修善、度众生,而这三个功德都必须在所缘境中完成。问题是,你今天要断恶、修善、度众生之前,对于所缘境一定要有所认识,你才能把菩萨道修好。

比如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弟子叫目犍连尊者,是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他成就阿罗汉以后,有一天想到他过去的母亲,在禅定当中观察到,他的母亲因为过去悭贪的业力,堕入了饿鬼之中,受到饿鬼道饥饿口渴之苦。这个时候,目犍连尊者就用禅定力带着饮食,来到母亲面前,给他母亲受用。但是他母亲心中的业没有改变,他母亲悭贪的业力跟饮食接触的时候,变成猛火烧灼她的喉咙。这个时候,目犍连知道,哦,拿饮食给母亲吃,这是没有办法救她的,就请示佛陀。佛陀说:“你应该要七月十五,大众师在自恣日的时候,仰仗大众师九旬用功的功德回向,这个时候来供佛及僧,用这个功德回向,消她的业障。”

就是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我们往往想要改变外面的境缘,但是忽略了这个外境的存在是由内心业力的释放。我们忽略了改变自己,而直接去改变外境,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就是说你今天要去改变外境,那你要知道这个外境是怎么来。

比如说我们行菩萨道,我们会遇到很多如意的境界,也会遇到一些我们不喜欢看到的、听到的一些境界,当然我们一定就触动烦恼、起烦恼,可能是贪,或者瞋,或者嫉妒、高慢等等。但是我们要马上提起正念:“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我们遇到不如意的事境,起烦恼是没有用的,遇到不如意的境界,我们应该去忏悔,因为这个境缘会在心中显现出来,就是一种罪业的反射。但是最可怕的是:当一个菩萨不能够去判断外境的来源,他就会在不如意的境界里面造罪业。这个本来是一个果报,结果你在果报当中又造了一个罪业,那你这个罪业招感果报,果报又勾引你去造业,这个时候因果的牵扯,就没有一个了断的时候。

佛陀慈悲告诉我们:我们心跟境接触时,你要知道,其实这个外境都是你心中的业力所变现,所谓的“循业发现”,你心中有什么业,就发现一个什么境相让你受用。饿鬼道有悭贪的业,他就会看到这个水是猛火;天人有善业,他看到的是七宝庄严的大地。

所以,重点不在外境,而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什么样的业力,这都是我们在行菩萨道之前,应该对外境有所认识的。那你要认识,就应该透过这三个法门不断的去观察。前面这三个法门,都是针对资粮位的菩萨来安立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圣严法师《人生如戏》

有位太太跟先生吵架,到我这里来诉苦了半天,听她讲完...

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你就成功了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内涵当中,不管你是修什么宗派,都有...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

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也就是仁、智、勇。 第一个要素就是...

高处不胜寒

现代的都市都是靠高楼来代表它的雄伟壮观,现代人也都...

任你有多大能耐,也留不住这三样东西

《心经》里有一句心无挂碍,意思是内心没有任何的牵挂...

人生的选择

有一位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成了一名...

历险思佛悲愿深

前些日子遇了一小难,爬山登陡峭石级的时候滚落了下来...

知道一切影像,都是内心变现出来的

第一件事情就是断除你向外攀缘的心,断除你有所得心。...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本(东林寺版)

梵网经菩萨戒本(东林寺版)...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金刚经的功德利益作用与十大威力

一、金刚经中佛于其城中,次第乞已,佛教导我们对一切...

怎么知道你今生有价值呢

这个人天乘,其实《阿含经》里面不是只有出世间的四谛...

佛说人在临终时投胎到哪一道的现象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第十卷阿阇世王受记品记载:...

多吃红薯有6个好处

甘薯(红薯)的营养价值超乎想象。根据美国农业部国家营...

【佛教词典】无诤三昧

就是无人我、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的禅定。...

【佛教词典】宝手菩萨

宝手,梵名 Ratna-pāni,音译啰怛曩播抳。又称宝掌菩...

如何才是一门深入

问: 请问一门深入,如何是一门深入,是读一部经还是...

清净的寺院里面为什么会有灰尘呢

赵州禅师八十岁那年,被众人迎请到赵州的观音院住持弘...

快乐与否取决于觉照

根据佛教所说,人是由五蕴构成的:色、受、想、行、识...

潇洒人生,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一切宗教、哲学、文学、...

李炳南居士《随师闻法记》

戒杀是息刀兵之本 诸位老师,各位佳宾大德,各位同修...

有虚伪心,修行永远得不到利益

我们这个世间众生修行的一个普遍的现象,不真诚,虚伪...

俱生我执及其伏断方法

分别我执是由现生的串习而来的,这个俱生就是,不是现...

虚云老和尚《参禅方法》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

极乐的五尘境界,就是弥陀的三身四德

关于积集智慧的资粮,本经讲到有二种因缘:第一个是有...

佛陀教导我们理财的方法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必须「用之有道」。钱财是...

造了五逆十恶,为何临终十念就能往生

修净土宗的人,他一定要强调生命是由思想来决定的。否...

你跟着妄想走,如何能感应道交呢

念一句佛号可以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那我们如何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