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有没有生死是你自己决定的

净界法师  2015/08/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有没有生死是你自己决定的

这五蕴当中,我们每一个人的重点会不一样。我们可以把五蕴在你生命中有所住,你所住的地方不同,就产生三种不同的人。最低层次的人,他的心住在色蕴,他把物质世界当做他人生追求的目标了——追求名闻利养、物质的世界,所谓追求成败得失了。这种人,心住在色蕴的人,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他今生啊,会躁动不安——“弟子心不安”。因为物质世界不是你能够决定的,这个是过去的业力,所以你今天追求财富,你把财富看得很重要,你今生大概就不得安稳了。因为这个会变化了,财富不是一条线哪,它还会变化啊,而且它往好的方向变、往坏的方向变,不是你说了算。你只要把物质世界看得很重要,今生就很难安定了,因为你住在一个变化多端的因缘当中,你一定会心随境转的。本来我们的心是很安定的,但是你住在外境,你被它牵动了,你启动你的地雷了,这第一个。

如果你觉得你今生压力很大,心有千千结,经常挂碍这儿,挂碍那儿,你的心已经跑出去了,你都不知道了。你一定是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里一定住在某一个外境,你不知道了,否则,你不可能有这么多挂碍。这是第一个——你心中必有一物,所以你今天会不安稳。

第二个,如果你心中住在外境,《楞严经》上说:你的生死业力会比一般人强。因为你向外攀缘,你启动你生命轮回的力量,叫轮回性。《楞严经》讲向外攀缘是轮回性。也就是说,同样大家念佛,你念佛的功力跟我差不多,你念佛一千声,我也念佛一千声,但是临命终的时候,他往生了,你没有往生,为什么?因为你的生死业力强。

临命终有些人可以很轻松地走出自己的业力,走出心中的业力,迎向弥陀的光明,他很快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了;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心有千千结,他走不出自己的妄想,阿弥陀佛在外面等他。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必须要心无贪恋,意不颠倒,正念分明啊。

所以,你如果平常就觉得你的心经常起起伏伏,你要小心哦!你的生死业力比一般人重,你临命终的时候,走不出去,走不出去哦!我们的内心是有等流性的,你不可能说你平常都是这样子,临命终突然间变好,没有这回事情,不可能的!你平常是什么样子,你临命终就是什么样子了。

所以,如果今天你的子女不听话,你就很痛苦;你什么事情,外境有什么变化你就很痛苦。你要小心!你的心已经跑出去了,你那个已经在启动十二因缘了,你的生死业力很强大哦!所以一个真正能够了生死的人,临命终即便带业往生,他的心一定很平静的。成败得失啊,不是说完全没有,波浪一定要很小很小很小,他的心至少要能够第一个——脱尘,脱外尘,《楞严经》讲迥脱根尘,起码。这个尘,你想要求生净土,如果你今生的目标是要了生死,就必须要脱外尘。

如果你今生是要求人天福报,来生做个大国王、大富长者,那就算了。只要你来生要求得解脱,只要!不管你要去涅槃,到净土去,你跟外境如果不切割,你就不可能做到,不可能!不管你一天拜几拜佛,通通没有关系,通通不可能,因为你住在外境,第一个,你躁动不安;第二个,你启动了轮回性,《楞严经》讲你的轮回性太强。不是你修行不好,而是你生死业力太大了,你自己把这生死业力啊,把它转得太厉害了。人生都是自己造成的了,《楞严经》讲:我们本来没有生死,是你自己去攀缘,去触动生死的,这个开关是我们自己去把它打开的。

所以《楞严经》讲“妄本无因”,说本来没有生死。那怎么有生死呢?因为“仁者心动”,所以有生死的。你念头动,你往外跑,就有生死了;你回光返照,就没有生死了。

祖师不是常讲一句话嘛,说是“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是吧!所以大乘佛教讲话经常矛盾,说:明明有六趣,有轮回生死,觉后空空无大千,又没有生死。那你说到底有没有生死,这世间上到底有没有生死轮回?你们猜猜看。没有吗?

答案是:很难讲。对啊,很难讲!

如果你继续向外攀缘,你就有生死嘛,哪有标准答案?“诸法无自性”,就是一切法都没有决定性。如果你今天把物质世界看得很重要,你现在照顾儿子,老了以后照顾孙子,那你就很难了,你那个情执很重,把物质世界看得很重要,那你就适合第一句话——梦里明明有六趣,就在讲你,肯定有生死了。如果你真正学《楞严经》,你真的把心带回家,安住一念心性,一切法如梦如幻,都是一个假相,人生只是一个历练而已,借假修真,那对你来说,你就适用第二句话——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的生死业力没有了。

有没有生死是你决定的,不是佛陀决定的,生死的业力是你自己去启动它的。《楞严经》讲:你“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因为你住在物质世界了,这个是最下等人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什么是无始劫生死的根本

生死轮回是有根本的,佛教讲:每一件事情会在我们生命...

摄受之力与念佛之诚

如来一代所说一切法门,虽则大,小,顿,渐不同,权,...

不要把回忆拉到现在来

我们总爱想过去的事,过去都已经没有了,还要回忆把它...

水火二河白道喻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有这个水火二河白道喻,比喻...

生死的体验及观察

生与死,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题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

七佛以来,犹为蚁子,蚁子就是蚂蚁。这是一个典故,在...

了了分明,不取一相,如如不动

现在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我给大家听一个钟声,(请维...

圣贤之路八正道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有一位名叫马血...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注音版】佛说梵网经

佛说梵网经...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说诚实言--佛教戒规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反复提到了诸佛说诚实言一...

在宗门下得了好处的人,那不是学来的

宗门下讲规矩,讲用功,达到悟处。为什么这么说呢?比...

出家忧道不忧贫

出家剃度而修行,宗旨在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果能...

让阿弥陀佛住到心里来

有些人问:是不是念佛不需要次第啊?实际念佛也离不开...

【佛教词典】曹洞

(杂名)曹洞宗之第一祖洞山,第二祖曰曹山。...

【佛教词典】阏伽灌顶

密教作法仪式之一。即以阏伽香水灌于佛道修行者之顶,...

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这个地方是讲到,观世音菩萨证得耳根圆通以后所成就的...

古人论富贵贫贱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

圣严法师《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

修行从这几个角度下手,日子就会好过点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

吉凶唯人招,最好存仁道

世间上的人,常常将挫折灾难归咎于自己的命运不好,或...

空有不二契真如

古印大乘佛法东传震旦,主流乃是般若与净土两大法系并...

【佛学漫画】一代高僧悟公上人

悟公上人的一生建刹安僧,培养僧才,化导群迷,接引众...

应该鼓励受菩萨戒吗

问: 应该鼓励受菩萨戒吗? 大安法师答: 本人鼓励受...

地藏菩萨手里的如意宝珠有什么作用

【尔时。一切诸来大众。咸见如是种种云雨。亦闻如是诸...

在家修行,不要误入误区

居士的居,是居家、在家的意思。居家学佛,在家修行,...

善根增长,烦恼淡薄的两帖药

刚开始都是带妄修真,平常打打妄想,也来听听课,也来...

【推荐】一片诚心,三支清香,如此便好

冷泉的一涧溪水,环着古寺静谧,黛瓦黄墙外,小沙弥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