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净土法门实修之要径

2015/09/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土法门实修之要径

阿弥陀佛西方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行持易而收效宏,为未法众生之解脱宝筏。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为纲宗。若具真信、切愿、实行,依经教所言“若一日”至“七日”即能有所成就,临终必定往生净域。故于八万四千法中,净土法门称“易行道”,乃“顿超”而“横出三界”,为简易而圆顿之大法。因此之故,净土法门在中国佛教中流传广、度化众,唐宋以后,净土宗成为中国佛教影响最大,摄受最广的一个宗派。

时势降而法运异,在现象上,净土宗也有“念佛者多,往生者少”之说;在教门中也有唯重持名一法而忽视一大藏教之教理基础及大乘修持加行等问题存在。有谓“法久生弊”,实则,法门无弊,弊在学人。

《心声录》乃当代净宗大德黄念祖居士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初的讲法纪录彙编,关于佛法的基本与要径、净土法门的心要、弥陀大愿的阐释,于今重温,仍能感到在二十年前弘法颇为不易的环境下,黄老是那么的慈悲心切、那么的苦口婆心。尤其是关于“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等易生误解的现象,黄老在弘传净土法门时事实上早已明示。

佛教任何法门皆须实修方有证验,念佛法门之实修简言之曰“信愿行”,信须“真信”,愿须“切愿”,行须“实行”。持名念佛一法,绝非持名口念便称实行,“真信”、“切愿”是更重要的,故蕅益大师说:

“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

黄老于《心声录·净宗心要》中说: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切愿。”

由此可以确知,“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行”,缺少“实行”之关键并非缺少“口念”,而在缺少“心行”。心行之关要则在于“深信”与“切愿”,这是住生净土的关键问题。

“信愿”乃西方净土法门的奥秘所在。蕅益大师“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之语,揭示了这一奥秘。净土行人,若不在这一奥秘上用心,仅以追求念佛功纯、有无妄想或计数之多少乃至念佛之年数来“积累功德”,则未能把握这一法门之关要,上焉者会将持名念佛当作平心或习静、修定功夫,下焉者往往会落入“口念悠悠”乃至“喊破喉咙也枉然”的困境。

黄念祖居士于《心声录·净宗心要》中说:

“小本纲宗是‘信愿持名’”,“大本宗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并详细举出了《阿弥陀佛》(小本)和《无量寿经》(大本)之教证,对“信愿”两字作出详尽的阐释。例如蕅益大师《弥陀要解》中的“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无量寿经》中关于“发菩提心”的文句,等等。无论是“信愿持名”还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在教理上确凿无疑是净土法门的心要,然在实行上,不仅“发菩提心”一词会成为有些念佛者耳熟能详之“口头语”而较难企及(净土学人近年来对念佛法门“发菩提心”之涵义的讨论乃至“往生是否需要菩提心”的问题正是出于这一现状);《弥陀要解》中所云“六信”也不易理解更遑论具足了,正如黄老所说,“要能具有六信这已经是很深的智慧了”《心声录·净宗心要》)。

由此可知,净土法门固然是殊胜的易行法门,然而,在实行时若对其关要“信愿”不能切实体认,则也难以得到这一法门的大利。若抛开传统佛学名相,“信愿”实则是净土行人在实修念佛法门时必须具备的一种“心态”,这一“心态”也是由修而得的。如何修行成就这一心态,正是“净土法门实修之要径”。

黄念祖居士在“送信佛青年赴日进修博士学位”一信中写下“实修的要径”一节,完全契合三世诸佛之心要即学佛修行的“根本三要”,为念佛者开示了净土实修的要径。

学佛修行的根本三要,也称为“三主要道”,是宗咯巴大师以清净之传承对整体佛法的精要总结,也是实修佛法之“菩提道次第”的精华。在这一“心要”及“次第”当中,一切佛语都成为实修的教授,哪怕抄写着佛经片言只语的碎纸片,也能迅速转为修行的指导。一个领悟佛法实修心要的学佛者,尤如得到一把神奇的钥匙,经论中的教言、祖师大德的开示,能迅速成为修行的指导,而不会滞留在“名相”或“思惟妄想”的状态。

根据“修道三要”,实修任何法门,首先必须具备的心态乃是出离轮回之心。若无真实的出离之心,菩提心不仅不可能真正引发,还可能成为“相似”或“虚伪”,也即虚妄自我及凡俗心态的一种变相。菩提心生于大悲心,大悲心则在出离心基础上产生。故若无真实无伪的出离心,遑论大乘菩提心。关于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的次第之理及修习之法,学佛行人可研究《入菩萨行论》、《菩提道次第论》、《三主要道》等,笔者“《三主要道》研究”小文(上海玉佛寺《觉群》学术论文集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中有简略介绍。“修道三要”或“三主要道”由于揭示了由凡夫转向修行而最终成佛的心态、次第、方法,融摄了三藏要义,而被称为整体佛法的精华、三世诸佛之心要”。

弥陀净土法门乃末法众生一生解脱的殊胜易行道,其修持次第自然也完全合乎根本心要。《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旨,无疑是针对欣厌具足、出离心已不成问题之净土行人而言。欣慕极乐,厌离娑婆,乃是修习西方净土法门最基本的条件。欣厌具足,即是“出离心”。黄念祖居士在“送信佛青年赴日进修博士学位”一文中专列“实修的要径”一节,位居“要径”之首的便是“出离心”,于“出离心”之后,再述“慈悲心”、“正信”、“求生净土”诸项。可见修习“出离心”,时时不忘失“出离心”正是持名念佛、净土法门的关要。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于关房高悬一“死”字是此意,常劝人贴一“死”字在额头上是此意,历代净土大德劝人“但念无常”、“真为生死”,也正是劝修出离心之意。省庵祖师《劝发菩提心文》中言: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也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

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明示真实修行之关要乃在具备一种“心态”,即发心立愿,在次第上则是“唯为生死,为菩提”,也即由“出离心”而“菩提心”。追求名闻利养或贪现世欲乐、未来果报,名为“邪发心”,原因在于没有“真为生死”而学佛,也即是没有真实之出离心。

若不合修道之根本心要(“三主要道”),口念悠悠或辛勤劳作,只是“但知外务”而已。“念佛者多,往生者少”之现象,弊不在法门,弊正在学人自身也。黄念祖居士于此痛切陈言:

“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还不是在留恋吗?……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係,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觉形成帮派……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心声录·净宗心要》)

可见“念佛者多,往生者少”及净土法门现象上的诸弊,弊不在法门,弊在自认为在修习净土法门的学佛人自身,连学佛最基础的条件“真为生死”、“厌弃轮回” 的“出离心”尚未真正修得,或虽修而不够真实,或不够具量,此时大谈“菩提心”便成了名相探讨或违越次第了。由此才会产生对念佛法门“发菩提心”的歧义,有认为菩提心就是清净心,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就是菩提心,或认为现在不可能发出菩提心,只要诚心念佛,带业往生后到了极乐世界自然可以发出菩提心,有等等种种的讨论。从实修心要上看,“真为生死”,“具足欣厌”,则念佛法门的感应是快速的,经中说“若一日至七日”绝非虚语;若在此基础上修习菩提心,则成为自利利人的大乘行者。

黄念祖居士在《心声录·佛教的大光明与大安乐》中将“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列为佛法八万四千法门的三个根本,并强调第一是“出离心”:

“此心虽比后两者浅近,但他是首要的。常说高明容易解脱难……,世间这些难舍之物,都像癌细胞,是万万不能发展的。所以首先要对这些难舍的东西能舍,不再留恋。

出离心不是消极厌世,恰恰相反,这是真正的大雄心。为了积极救世,就须轻装上阵。自己还在昏睡,焉能唤醒别人的酣梦。更切忌的是留恋世间,正是最严重的执着……

首先要有一个出离心,这个是最根本的。”

出离心不是消极的悲观厌世,而是对轮回世界苦空无常本质的透彻认识及由此产生的超越心态。追求真理、趋向解脱,这一心态不仅是积极的,也是乐观而轻鬆的。透视了凡庸众生轮回生活的无意义而轻鬆放下,追慕解脱生活及净土世界的庄严,乐观嚮往而积极修行,正是欣厌具足。

观破轮回、但念无常、实修出离心,乃是净土法门之要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无量寿经》的五种原译本

一、《佛说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 译 二、《大宝积经无...

正释四念处

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

净土宗的人,你要成就两种观照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个见就是...

弄清楚往生的条件

最近有人很紧张、很沉重地告诉末学,说台湾某大助念团...

无分别地讽诵大乘经典,既破我执也破法执

问: 印祖开示如何诵经的时候说,不要想上一个字是什么...

吾人反省十二问

人,必须时刻躬身自省,才能过修德进业。以下十二个问...

你不是来哭的,你是来念佛的

我们看受阴的魔境。就这个人,彼善男子,当于此中得大...

一切时一切处,洪名圣号不离心口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

【注音版】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众生云何发菩提心

善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 善男子,为二事故...

本焕老和尚简介

本焕禅师生平 本焕禅师(公元一九零七年 ),俗姓张,...

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人们常说,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是人生三大不...

低调才能长远

低调,是一种品格、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谋略。职场中低...

【佛教词典】二事寻求见趣

【二事寻求见趣】 p0038   大毗婆沙论八卷九页云:此...

【佛教词典】苏我马子

为六世纪日本敏达天皇之大臣,乃日本佛教史中极力护持...

修行为什么要不间断呢

正精进。正精进不要杂乱,不杂为精,不间断叫进。这个...

春节礼佛应注意的一些讲究和禁忌

春节就要到了,许多市民要到庙中礼佛祈福来年,可苦于...

《楞严经》跟《法华经》有什么不同

问: 师父上人,听说您在讲完《楞严》之后,接下来会...

最根本的世间善法

太虚法师讲过一句话:人成即佛成。说的是:我们在人世...

现在拥有的只是幻觉而已

我经常遇到一些朋友,他们告诉我,自己拥有什么什么样...

散乱心念佛是否可以往生

问: 散乱心念佛是否可以往生? 大安法师答: 散乱心...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

文钞原文: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

如何顺利完成一昼夜经行念佛

大家到东林寺参加昼夜经行,首先要遵守经行的秩序。经...

禅门的修行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一般人听到佛教在讲修道、证道,都以为是一门高深莫测...

追查来世的因果,不如谨慎当下的行为

有兄弟三人喜好打坐参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相约出外...

简易大悲咒水制作方法

准备: 先净手漱口,然后准备开水一杯,不拘凉热。有...

如何看待职场上的公平问题

人人都希望公平,但世上有百分之百公平的事吗?譬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