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色阴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

净界法师  2015/12/25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色阴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

在五阴当中最粗显的就是我们的色身。色在佛法当中叫做质碍,它有固定的形状,也占有一定的空间,叫做色。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就叫做色阴。为什么叫阴呢?因为色法现前之后,它很容易覆盖我们的真如本性,让我们忘失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会习惯性跟着色法而转,它有覆盖真如的作用,所以叫做阴。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将我们的生命分成了“不变的体性”跟“暂时的相用”。

色阴不变的体性

其实色阴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所显现的,它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譬如有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他以一种非常清净的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晴朗的虚空。这个晴朗的虚空就是我们真如佛性“如如理”,“如如理”当中具足“如如智”,它有一种本觉的智慧,理中有智,智中有理;“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能所不二,所以叫“惟一晴虚,迥无所有”。在我们一念的生死妄动之前,我们整个感受是空空荡荡,了了分明,没有一点云雾,没有一点色法,所以我们本来是没有色身的。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我们一念的妄动,所以“其人无故”,这“无故”——无缘无故,在整个修习止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

你怎么会有色身?为什么会有一念妄动?

这是没有原因的!一个人起颠倒,颠倒从什么地方来?没有原因!如果无明妄想是有原因的,那表示它是真实的,那就没办法断它。“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没有实体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哪有什么原因呢?

“无缘无故”这一句话,也就是说,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有的修行,一定要透过你自己的智慧去观照,别人也救不了你,因为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只有你自己有办法去解决它。

为什么佛陀不能帮我们解决颠倒?

因为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本来就没有,你一直把它想出来;佛法要改变你,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觉悟,你自己去改变你自己。你看,佛陀没办法改变众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诉你,你的心随顺道理去思惟,你自己觉悟,然后你自己从妄想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叫“自觉”。为什么?因为“妄想”是没有根源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不动目睛,瞪以发劳”我们内心当中以一种不动、很专注,没有眨眼的情况之下,然后产生了疲劳。这地方是指我们在清净的真如本性当中,因为无始劫来的“一念妄动”,这个妄动是没有原因的。这时就把真如本性转成“阿赖耶识”,微细的色法出现了,然后在整个虚空当中,“阿赖耶识”业力的显现,就在虚空当中出现狂乱飞舞的花。虚空本来没有花,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业力,我们自己发现了种种的狂花,还有种种乱动的相状,花在虚空中向东、向西地乱动,“色阴当知亦复如是”。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这地方很重要)。

我们在断烦恼有二种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认为你烦恼很重,来断烦恼,你就很难断烦恼。因为你站在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这是不对的!

一个人在忏悔业障,用什么心态,会让你很快地从烦恼中解脱?

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烦恼的。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那是后来的因缘乱动才有的。如果我们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西方的哲学家就认为我们人生本来就有烦恼,所以他的整个修学只是克制烦恼,他没办法断,他认为人性就是有烦恼,这种的思考模式没办法解脱的。

佛法中,整个大乘的信心,你成佛的信仰、你成佛的整个修学动力,来自于“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虽然我现在有烦恼,有罪业,那只是后来一时的因缘而产生的,是后来的。你生命的本来面目是本来没有烦恼的,你才可以真实地去断烦恼。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你本来也没有罪业,那是在一念清净的心中,显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而已。它既然是因缘生,当然也可以用佛法清净的修学因缘把它消灭。如果你本来就有烦恼,那你断不了,本来就有嘛!

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很清楚,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在《楞严经》叫做“循业发现”,你有这个业力,你就看到你这个色身,它没有来处,也没有去处。

我有一个心得体会,提供给大家参考:去年,有一天回寮房的时候,我去开门,结果门撞到我的头,产生一个包包。我那个时候刚好在讲《楞严经》,我们习惯外境产生一个相状,我们的心会跟着相状走,我们一般的思考是顺着因缘走,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我们会被因缘带动。但是《楞严经》告诉我们,你要逆向思考,你要从因缘的根源去找。我们一件事情发生以后,你有二种选择:一、跟着事情本身跑,那就完了!那你就被它牵走了。你应该要问这件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

我头上长了这个包包,是从什么地方来?门撞到头,是门给我的。门是一个物质,它怎么会产生包包呢?门本身没有包包,是我的头自己产生包包,那么平常为什么不生呢?一定要撞到才会有呢?头也不生包包。那你可以告诉我,这个包包从哪里来的吗?答案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只就是我个人的“循业发现”,我个人有这个“业力”,随自己的业力而发现,如此而已。当我这个业力消失的时候,我这个包包自然消失掉。如同前面所说的“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没头没尾,那么不真实。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当它业力还在时所表现出来的,的确有它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站在这样的角度看人生,你才能够不否定、也不肯定,你才能够“无住而生心,生心而又保持无住”。

你可以假借你的色身修学,但是决定不能执着,因为它本来就是暂时的一个假相。我们的本来面目,它没有色身的,那是无缘无故眼睛疲劳,而产生虚空的狂华,等到眼睛恢复了,这狂华也就消失掉了。所以我们在思考人生,一定要站在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那是后来的因缘才有的。这样的思考非常重要!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

你是用什么道理来说服自己厌离娑婆的

我们读天台教观,关键在哪里呢?就是你的善根很重要!...

【推荐】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去做不该做的事

在整部《楞严经》的理论篇当中,佛陀主要是告诉我们两...

妄念不生,自然健康长寿

离欲上人 古来,我佛度人,无非就是断除妄念。自我披剃...

外界是自心的投影

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外境是从哪里来的?世间...

七个使人衰老的原因

导读: 岁月悄悄地流逝,不知不觉中,皱纹蹑手蹑脚地...

一切都将过去!

我讲一个小故事,诸位体会一下。这个讲到国王的名言。...

念佛如何对治妄想

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常吃木耳的六大好处

黑木耳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很多食疗功效,...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忘念,则无一切境...

亲人对佛法抵触,如何随顺他们

问: 身边至亲人如父母,十分抵触修学佛法,读诵礼拜...

觉悟,必须从心下手,修心才能悟

觉悟,是对不悟者来说。 众生不觉悟,当然痛苦;觉悟后...

【佛教词典】宾头卢住世因缘

(本生)法苑珠林四十二曰:昔有树提伽长者,造旃檀钵...

【佛教词典】一实极微不成

【一实极微不成】 p0010   唯识二十论六页云:云何不...

【视频】大安法师《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

大安法师《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

【视频】天因法师《高节遇海云比丘》

天因法师《高节遇海云比丘》

【视频】大安法师《阿弥陀佛的发愿因缘》

大安法师《阿弥陀佛的发愿因缘》

为什么听闻的功能当体就是真如本性

是故当知,耳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我们...

每日的课诵对居士修学尤为重要

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除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等一切诸...

跟人结怨痛苦过日,不如原谅包容过日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古人常说:...

【推荐】品茶

一位屡遭失意的年轻人千里迢迢来到普陀山普济寺,慕名...

知足常乐,忍耐则心安

人生来的是那么的偶然,父母没有与其商量就把人带到这...

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

【文】世人食肉,咸谓理所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冤业...

念佛心散乱,该如何把握

问: 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念佛时完全放松,思想就散...

初心念佛,谁能无有妄念

原文: 初心念佛,未到亲证三昧之时,谁能无有妄念?所...

化妆的比丘尼

佛陀时代,一位沙门在山中修苦行,一天,忽然看见山间...

放下执著本性自现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

转变知见离开痛苦

(一)正知见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实,目的是要我们远离诸...

让外境成为自身成长的力量

我们一个人出生在这世间,生活周遭一定有很多的人、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