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

如孝法师  2017/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学佛的次第--信解行证

我们今天来谈谈学佛的次第,觉悟的次第,叫做“信、解、行、证”。大家学习与付出是为了什么呢?是想走一条菩提道,一条觉悟人生的道,这就离不开信、解、行、证。

一、信:

《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信,如何发起呢?就是通过闻思。大家知道唯识这个理的话,就能够生信,并不是你主动地信或不信,而是你会发现,“噢,这个就是确实存在的一个规律。”万事万物,你把它上升到一种理论去观察的时候,它就是如此,“唯识所现,唯心所变”。

生活当中,生命当中,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地球、一个宇宙,万事万物都不出这个范围,“唯识所现,唯心所变”,都是这样。这个理论如果你还不能够还原它,不能够圆融它,不能够解读它,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理解到唯识深层的一种运作方法,这是你没理解到,而不是说它不对。

“唯识所现,唯心所变”,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地球人普遍使用,宇宙中也普遍存在。不在于你信不信,它就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你信它就存在,你不信它就不存在,从这个角度去思维我们能够生定解。

二、解:

智者无惑,我们到了这么一个年龄,都有一些人生经验。当有佛法这么一个很大的参照的时候,我们就会对人生有一种理解,对宇宙有一种理解,生活当中你会变得很踏实。那就是说,你已经从第一个“信”的层面超越到第二个“解”的层面。

三、行:

仅仅有解还是不够的,完全都不够。因为什么呢?理解它所缘的境界永远是意识的层面。意识的层面它给我们造出很多幻景,就好像一个金矿的矿石没有被提炼一样,它是金子没有错,但是它不能够制成任何的装饰品,它里面含了一定的杂质,当你想做成饰品的时候它会断,它会色彩不具足。总之不是你所想的那样,所以,从理论上、实践上有这么一个差别。

所以要怎么办?要行!佛陀说一个法,他的目标不只是要让你明白,而是要“由信起解,由解起行”。这是说什么呢?佛陀他所证明的这个规律,他已经在受用,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你如何来受用。你如何会受用呢?你必须要行。

这个行当中也是无量义。南北朝至隋代早期,河南焦作净影寺有位慧远大师,他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角度,让我们去掌握佛法,他用了三句话:“入佛法中有三门。一教二义三者是行。教浅义深行为最胜。”

我们如何通过佛陀的教育体系发现生命的规律,如何从它的现象明白它内在的真实,这两个相比,叫做“教浅义深”。比如我们说一个名言——“光”。“光”是一个名言,“光”这个字本身属于“教”,“光”中的境界叫做“义”,所以这个“义”字当境界讲。所谓“言不尽意”嘛!所以说,我们中国人真的是非常地扎扎实实做人,非常地踏实实做事,而且他们对于子孙的关怀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境界。这是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它始终不讲怎么样建立国家的问题,而是讲怎么样建立你生命快乐来源的根本。

内圣外王的先贤大德,他们一直想给我们后人把这个家底储存起来,让子子孙孙都受用,这是中国人特有的。你看几大文明能够流传到现在,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前人的工作做得扎实,我们后人随时都可以拿来用,乃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都是这样的。

四、证:

“义”这个境界非常地难说。一个词有无量义,这就是法界的规律。一个名词有无量义,什么叫做佛陀给你的名词当中的那个“义”呢?那个叫做“如”,就是说,生命的根源,它是由一个最独立的原理形成的。那我们现在要想明白佛陀的甚深的东西,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只能够通过教,达到理解了,然后去行,最后求证。

最后所求的这个“如”就是“如所有智”。万事万物普遍的规律,时时刻刻每一个地方都能见到我们的清净心,见到佛性,不但没有生死之苦,而且就像太阳一样不断地照着每一个人,把每一个人的佛性点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开发。这就是不得了的事情,这个火种,就是佛陀首先带到人间的。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很浇薄,但是火种在。我们通过唯识的理就知道,佛陀一整套的东西都在,这个家底都在。但是如果我们没有用对,只是简单地保留在信、或者解、或者佛法的一种生活层面,那就很可惜。你没有办法种下一个成佛的因——一个无漏的清净的种子。你种下的都是什么?本来你想种下一个“跑一圈为健康”的因,可是它来源于遍计执(遍计所执性,指对于无实体之存在,普遍地加以分别思量而起妄执之心;换言之,由于心识攀缘外境,而虚妄地认为心外有实体存在,称为遍计所执性。),得到的都是虚妄,最后你什么都得不到。而当你想要成佛的时候,你不想要的好处也会来,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原理。

成佛是一个概念,它代表所有真实的兑现,你不敢发成佛的心的时候,你求的必然是遍计执,你必然有一个怕的东西,怕的东西就在漏。所以你可能就是“跑一圈”,你的理念都不成熟,根本就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那么你会得到一个什么果?来源于虚妄,必然成就虚妄;来源于真实,必然成就于真实。你种下一个苹果树的种子,必然成就一个苹果树的果,最后结出无量的苹果,这个辗转相续,尽未来际永不断绝,所以一劳永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有一天善根发动,不得不学佛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很有名的大护法,叫做须达长者,...

圣严法师:独修与共修的差别

常听说「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也就是说个人...

念佛含摄一切法,具足了一切功德

从这里来看,很多净业行人要注意了,我们自己做没做到...

心安放在道上,龙天护法自然护持

修道的人,心要安放在道上,你有道,龙天护法自然护持...

学佛应有的态度与认识

一、深信因果,恭敬得益 印光大师:欲得佛法真实利益,...

这辈子要修一次忏法

我们看智者大师。天台宗要修止观之前,一定有一个道前...

一定要让学佛成为快乐的事

实际我个人24岁出家到现在60岁,我们师父们也可以见证...

把这十种障碍转成助道因缘

十不求行:一念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对名号不了解,真的能够一心归命、通身靠倒吗

如果我们对名号不了解,你敢说临命终时,这句佛号你能...

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看待福报

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人生,应该怎样对待人生。 一个人如果...

佛教对地理风水的看法

佛教对于世间万象,都有深入的观察,了知天有天理,地...

人生的三道题目

中专的最后一年有一门课程叫人生。 最后一节课,老师...

【佛教词典】禅秘要法经

凡三卷。姚秦鸠摩罗什等译。又称禅经秘要法、禅秘要法...

【佛教词典】会正

戒本疏·释皈敬偈:“会正之极,勿过明慧。”(戒疏记...

你在哪里,哪里就是风水

在佛法当中,我们学来学去,也没有离开这一念心。 在广...

跺脚念佛与念「弥陀佛」如法吗

问: 有许多居士以腿不弯曲、类似蹦的形式来几天几夜地...

专访大安法师:坚持信仰,敦伦尽份

主持人: 对净土有兴趣的人初学应从哪里下手比较合适...

人心的九个结

从前,印度有一位叫无著的菩萨,他是佛教非常有名的一...

【推荐】十心向往,命终必生极乐国土

又云,十心向往,命终必生彼佛国土,是《宝积》义。《...

修行中遇到障碍该如何克服

问: 在修行当中遇到障碍,如何克服? 大安法师答:...

死亡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

欲爱的根源来自于这念心

过去,佛住在舍卫国只树精舍时,为所有的天人等四辈说...

很少吃的几种好食物

人的探险精神如果用在饮食上,一定能获得更多的健康。...

本分的钱都受不住,意外的财能守住吗

人人都讲发财,所以炒股,发财来得快嘛。可也别忘了赔...

佛教中的美容和去体味的方法

美貌也是一种福报。任何福报都有其必然的成因,就象财...

祸福吉凶,汝自作怪

【示沈元辉曰: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