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静坐的姿势与数息观

圣愿法师  2017/02/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静坐的姿势与数息观

【禅修的方法】

静坐的姿势

初学静坐者,即应养成正确的静坐姿势,如下列所述:

端身正坐,身心放松,面孔保持一丝微笑,头部正直,后颈微靠衣领。

两眼微睁,自然垂目。眼若全开,易生妄想;眼若全闭,容易昏沉,甚至易出现幻觉境界;若无妄想,且无昏沉、幻觉等问题,双眼或开或闭,则无妨碍。

略收下颚,口不可张开,舌尖微抵上颚。

双臂自然下垂。

背部自然平直,不须刻意作力。

双手结金刚定印,即左掌在下,右掌在上,两大拇指尖端微微相接,置于大腿上靠近腹部处。

两足结跏趺坐,左足在上,右足在下为降魔坐,反之则为吉祥坐。双跏趺为最佳之坐姿,全身重心不偏不斜,最安稳持久,修定容易成就。双跏趺若感困难,可采单跏趺,左足在上或在下均可,两足可互相调适。若单跏趺亦感困难,可采如意坐,即一般所谓散盘,两腿相互交叉,如意而坐。初习跏趺坐时,难免双腿酸麻、疼痛,必须经过忍耐练习,假以时日,便能渐入佳境。平日可先由十分钟练习,纯熟后再慢慢增长时间;不可骤然勉强撑持,以免筋骨损伤。练习之初,可用小坐垫将臀部垫高三至四寸,熟练后即可将坐垫除去不用。若筋骨僵硬,可多礼佛忏悔,必有助益。

静坐应注意事项

初学静坐者,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静坐的地点:

初学静坐时,须选择宁静、清净、无人打扰之处为宜。

静坐前,可先嘱咐左右之人,遇有急事,可用引磬或弹指,轻声作响,令静坐者闻声出定;静坐时,应防止他人突然触动身体,以免惊吓失定。

颈部勿靠近窗户,因风由窗户隙缝吹入,风势强劲,若直吹颈部,易致风邪。

二、静坐的衣着:

静坐时,因全身毛孔舒张,故应注意保暖;可用盖腿布覆盖两膝,免受风寒。

衣着以宽松、舒适为原则,束身衣物应于静坐前松除。

三、静坐的时间:

除饭后一小时内较不适宜外,其余任何时间皆无妨碍。

四、下坐要点:

不宜骤然下坐。可先轻缓摇动双肩、上身,再搓热双掌,抚摩面部及头部等处;然后轻放双腿,身体徐徐弯下,吐出腹中积气,双手顺着双腿慢慢按摩至脚掌,如是反覆三次,即可起座经行。经行时,先慢后快,可使积气散发,以免滞留体内,发生气结肚胀等毛病。

数息观

佛教中,无论显、密,禅、净诸宗,所教示之三昧、禅定,皆可称为止观法门。止观有小止观、大乘止观、圆顿止观等,欲于短期之中,深入止观之堂奥,实非易事。今依行者之方便,特举止观法门中之「数息观」,为禅修之入门,行者若能精进修习,深心体悟,短期内必可获得良好之效果。

佛教中,无论显、密,禅、净诸宗,所教示之三昧、禅定,皆可称为止观法门。止观有小止观、大乘止观、圆顿止观等,欲于短期之中,深入止观之堂奥,实非易事。今依行者之方便,特举止观法门中之“数息观”,为禅修之入门,行者若能精进修习,深心体悟,短期内必可获得良好之效果。

一、数息之目的

“数”,即数数字;“息”,指个人的鼻息、气息。修数息观,即是随着气息的出入,心中默数数字,将心念靠在数字上,藉以停止心念的妄动与昏闇。一般人的心理,通常有四种病态:妄想、昏沈、无聊、无记。兹将四种病态说明如下:

第一、妄想:即是心念纷杂,善念、恶念,念念迁流,攀缘不止,所谓“心猿意马”者是。《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起心动念为决定君子小人、忠奸、正邪、凡圣之关键,故须修习数息观,止息心念的流转,方能具足定慧,超凡入圣。

第二、昏沉:即心识昏闇沉迷、不能做主,于诸法无所明了,如瞌睡时,心念落于迷闇不觉之境。欲去除昏沉,即须修习止观,使意念明朗,常寂常照,了了分明,清明在躬。古德云:“至人无梦”,圣人不仅晚上不做梦;白天时,意识也不会梦想颠倒,时时刻刻皆能安住正念、正定。

第三、无聊:虽无妄想,亦无昏沉,却感觉无所事事,无所适从,甚至呆若木鸡,心意识失去了定力与智慧,故须修习止观以调治。

第四、无记:即禅宗所谓“落入无事夹缝中”。无记有两种:

(一)空亡无记,即静坐时,于清净、轻安之境界,心生贪执。禅宗所云“死水里面不藏龙”,此种境界如死水,难以产生悟境,故不可执着此种空洞忘机的境界,否则即落入空亡无记之中。

(二)独头无记,指独头意识的活动,此则功夫尚未得力;例如晚上作梦时,心识昏迷、作不了主,为梦境所迷乱,即是独头无记的作用。若有无记境界,则须精进用功,修习止观以对治之。

若能将这些病态去除,不仅能使身体健康、寿命延长,更进一步使人心智清明、超凡入圣,达到定心、净心、明心之境界,此即修习数息观之目的。

二、数息的方法

入座时,调适身体姿势,保持身心平静、安详自在。并且调匀气息,先由鼻孔吸气至丹田,再从口中将腹部浊气徐徐吐出,如是反覆三次,使出入息通顺、均匀。气息调匀之后,即可开始数息。

一般而言,气息有三种病相,不可依之修习:

第一、喘相:即出入息时,息没有吸满或吐尽,尚有部分气息滞留于体内,产生不平衡、不通畅的现象,因而形成上气不接下气的喘相。

第二、风相:出入息如打铁之风箱,进出作声。

第三、气相:气息虽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微细、均匀。

若依喘相修数息,守之则结,胸口闷结,头昏脑胀,不易得定;依风相修数息,守之则散,心识不能集中,散乱难成,不易得定;依气相修数息,守之则劳,疲劳心苦,不易得定。故正修数息前,应先调治此三种病相,使气息通畅、无声、微细、均匀,再行修习。

修数息时,不可出入息同时并数,以免造成腹中气结;须单数出息或入息,数出不数入,数入不数出,此中尤以数出息较佳。数息时,应轻松自在、平静安详、一心专注,所谓“身要放松,不得随便;心要专注,不得紧张”。心念依止出入息上,随着出息默数(不可出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十个数字,字字不断,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若因妄想而致数字间断,则重头再数。若妄想纷杂,心无法收摄时,可将数字从“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倒数,以降伏妄想。若气息太短,无法数至十,可数至五或七,待气息较长后,再增至七或十;数字至十为止,即不宜再加。

结束语

数息可于静坐中或睡眠前修习,但行动时则不宜修习。数息得获定境时,若见任何善恶境界,或闻任何音声,皆不可执着,此皆为幻识所生,应不取不舍、不喜不忧,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念专注于数息上,能数之心必须清楚明白、作主,所数之数字亦须绵绵密密、不夹杂、不间断。心念清楚明白即为 “观”,绵绵密密、无有间断,即是“止”。若能止观双运,修习纯熟,心中妄念顿消,觉照不失,则定境现前,身心和悦、轻安舒适,进而达到心念清净、轻安愉悦之善境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末世众生仗自力断惑证真,甚难甚难

原文: 接手书,知居士有向上志。然未知法门所以,及与...

【推荐】减少压力的办法

恐惧感的来源 人往往因为没有清楚认识自己而不能相信自...

佛教的两种忏悔方法

当我们在修习忏悔的时候,有一个偈颂值得我们注意,在...

常见的禅病及其调治

所谓禅病,是指由禅修方法不当直接引发的身心疾病或显...

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

在动中修行更为重要

用功的人,似乎静中用功好用,坐下来用,工夫就现前。...

本焕老和尚:这个婆娑世界我很害怕

我现在今年103岁,出家81年。我本来出家的时候呢,是为...

光大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父亲名行...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最...

南怀瑾老师:学佛后对鬼神也应该和善恭敬

我们年轻时学佛也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

为何世人多把关公作为财神来供奉

问: 请问法师,关公是护法,为何世人多把他作为财神来...

十个人吃饭,每个人看到的饭菜完全不同

讲到根、尘、识三法,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因缘的...

九种素饺子的做法

素饺子很好吃,但做素饺子有些诀窍。做素饺子一般需要...

【佛教词典】十八界

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声、香、味、触...

【佛教词典】摩诃伐那伽蓝

【摩诃伐那伽蓝】 p1336 西域记三卷三页云:瞢揭厘城南...

如何化解夫妻间的矛盾

夫妻在一起生活一辈子,难免有磕碰,俗话说,舌头还有...

一切众罪中,杀生最重;诸善行中,护生第一

佛言:世间第一恶行是以杀生为主,兼摄余恶。一切众生...

拍摄佛像的照片要注意些什么

分清是否禁止拍摄 部分佛教寺院会在寺内或佛像附近提示...

素食之妙

当今素食话题越来越热门。或为健康,或为环保,或为保...

怎样才能做到持戒清净

问: 怎样才能做到持戒清净? 净界法师答: 自责汝心...

慧律法师《2004年新春专访》

世间人在过农历年的时候,都会说一些吉祥的话,比如新...

念佛和诵经前是否应先上香

问: 念佛号和诵经前是否上香?如果时间紧先不上香,...

衍慈法师:从商的智慧

你看过「当和尚遇到钻石」一书吗?此书带给人们智慧的...

修白骨观的三个阶段

白骨观即观想人的身体成为白骨的修法。贪欲炽盛的众生...

五脏排毒的时间表

睡眠时是人体进行自我调节的重要时刻,人体就像一个天...

初学净土法门从哪儿入手

问: 法师,对于初学者,尤其是想修净土的人请您给一...

延长蔬菜保存时间的方法

先把绿叶菜表面的水滴风干掉,然后放入袋子,一定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