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随遇而安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2017/03/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随遇而安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凡事都要随缘,反之,一意孤行,不论怎样都很难达成自己的心愿。一个万事皆缘,随遇而安的人,能快乐地度过一生;反之一个不满于状的人,整天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只会害人害己。

弘一法师在青年时代曾有过歌舞升平的奢华日子,但在晚年却能把生活和修行统一起来。有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前去拜访,吃饭时,见弘一法师只吃一道咸菜,夏先生不忍心地说:“难道你不嫌这咸菜太咸吗?”弘一法师回答说:“咸有咸的味道!”

吃完饭后,弘一法师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无味的白水?”弘一法师又笑了笑说:“白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极富禅味。弘一法师把佛法应用到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的人生,无处不是味道。一条毛巾用了三年,已经破了,他说还可以再用;住在小旅馆里臭虫爬来爬去,访客厌恶,他说只有几只而已。可以说他是真正的“随遇而安”。

咸淡有味,随遇而安是一种境界。如果一个人能有这样的境界,说明他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内涵。

在一座深山之中隐藏着一座寺庙,在这座古刹中,有一处僻静的小屋,寺众和香客都对这间小屋敬而远之。原来,这间小屋不但阴冷潮湿,而且时常闹鬼,使来往挂单(投宿)的客僧不能安心修行。

一天,有一位客僧前来挂单,所有的客房都已住满了,小和尚只好将他安排到那间小屋里,并对他说:“传说这间屋子里有鬼,经常出来吓人,你一定要当心啊!”

这位客僧觉得自己经常四处云游,什么鬼狐仙怪没有见过,就对他说:“小鬼没有什么可怕的,要是他真的出来了,看我怎么收拾他!”说完就进房休息去了。

晚些时候,又有一位客僧前来挂单,小和尚也只好把他安排到那间小屋里,也同样嘱咐他说:“这屋子闹鬼,一定要小心!”这位后来的僧人也是见多识广之人,就对小和尚说:“我知道了,要是有鬼出来我一定能降伏它。”

先进去的那位僧客正在打坐,听见有人轻轻地敲门,以为是鬼怪出来了,所以就坐着没动。那后来的僧人见门总是不开,便越发用力。一个使劲地敲,一个就是不开,两个人就这样僵持着。最后还是外面的僧人力气大,把门撞开了。

里面的僧人抄起门杠就打,二人一直扭打到天亮,才认出了对方。原来他们还是曾经在一起学习禅理的旧相识呢,二人把自己疑神疑鬼的事情说了一遍,彼此又是道歉又是愧疚。

心中无鬼,世界上就不会有鬼。只要心中淡定就不会躁动不安,不急不躁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智慧。万事不强求,宠辱不惊,不急不躁的人透出的定力和感召力,让他生活恬淡,却永远不会孤立无援。

随遇而安,平常心很重要。吃饭时,把饭吃饱;睡觉时,把觉睡好,这就是最好的修行。虽然是吃饭、睡觉这么简单的事,可是究竟有多少人可以舒舒服服地吃饭、安安稳稳地睡觉?有的人食不知味,有的人睡不安心。如此一来,人生其他事又怎么能做得好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推荐】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

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

最珍贵最稀有的微笑

我在行医的路上,曾经遇到一位患者菩萨,他虽然是一位...

如何将中道之理运用于实际修行中

十番显见的道理,就是在说明我们一个菩萨在行菩萨道的...

判断晚年能不能往生的两个指标

这个无我的智慧,跟我们净土宗关系密切。你必须在临终...

这才是真正的布施

我们所有的凡夫啊,都是有妄想、分别和执着。我们都有...

太善良会被欺负,该怎么办

问: 在这个斗诤的世界里,如果太善良是会被欺负的。...

修行人有藕断丝连的个性是没办法修行的

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点燃心灵之灯

一位出身贫寒的农家小姑娘,常常暗自羡慕那些生活富裕...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注音版】佛前上供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人应该存福报,胜过存钱

人应该储存的是福报,有福报,走到哪里都有的吃,做什...

短命的原因

常听别人说:夭寿这两字,不知其义?夭寿是如何构成的...

妄起即觉,觉即妄离

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

内心不想改变,佛菩萨来也是没用

我们发觉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自己想改变...

【佛教词典】丛林校定清规总要

凡二卷。又作咸淳清规、婺州清规、校定清规。宋代僧后...

【佛教词典】三止

(名数)台家对于三观而立三止:一、体真止,诸法由因...

临终舟楫

佛制亡僧焚化,原为令其离分段之假形,而证真常之法身...

得悟人正宜往生净土

【原文】 或问:某甲向修净土,有禅者曰:但悟自佛即已...

厌离色身,欣求极乐

再看这个众生浊。众生浊就是我们的见惑还有思惑,它这...

如何能达到妄念减轻的境界

问: 如何能达到妄念减轻的境界? 大安法师答: 你首...

【推荐】没有信愿,再多佛号都没有用

我们净土宗的人,强调临命终的感应道交,因为我们真正...

中阴身

中阴身就是神识,并不是神识变化成中阴身,也就是世俗...

净土行人早课功课之法

修行之方,亦有节次(程序、次序),如僧家功课之法,...

激扬生死凡夫之厌欣心

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者,以诸众生沉迷自性,甘受轮回...

人性本善良

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佛陀证悟的原理之一便是:人...

高僧「马喝奈」的故事

太白顶西边有个虎山,那是白马寺海德老和尚出家的地方...

学佛不要落在感应玄妙上

经常有人问一学佛如何如何,是什么原因?最多的算是一...

把执着的爱净化就是慈悲

我们的生命从哪里来?简单地说,是从爱而来的。爱是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