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圣凯法师  2017/06/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在《维摩诘经》中,佛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当时,舍利弗便对佛陀的佛土生起怀疑,佛陀回答了舍利弗的疑问,说:“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佛陀以足指按地,顿时三千大千世界便成清净国土。

我们见到这个世间的沌秽,生起一种厌离心,从而愿意往生到没有痛苦的极乐世界。净土与地狱是相对的,人们都在寻找那种充满快乐的净土。但是,地狱却不必在死后才看到。比如我们现在看看阿富汗,在美英的轰炸下,到处是残垣断壁,人们流离失所,没有水喝,没有食物吃,那不是人间地狱吗?当然这个世间会有一些相对的快乐。但是,有相聚的快乐,便有别离的痛苦;有相爱的快乐,便有愤恨的痛苦。

人世间之所以能够维持种种的不平,因为世人有最公平的事情,那就是每个人都会死。无论你是多么富贵,多么美丽,多么才华横溢,但是死免不了的。畏惧死,才有宗教;知道死,才会尊重生命;珍视生命才会把握光阴;把握光阴,才能有更大的成就。

因为死,我们知道了生命的局限性,所以我们才会更加努力地把握当下每一刹那;因为死,我们才知道生的可贵与快乐。既然我们已经生而为人,为什么就不能把握这难得而又可贵的生命呢?虽然这个世间有许多黑暗,但是光明仍然在等待着我们。

许多为了求生净土,行种种善事。善事是我们本来应该做的,就象许多人在遇到一位乞丐时,如果先考虑他是真的,还是假的,那么他就不会布施给他了;或者想给乞丐钱,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同样也不会行善事了。

人生的遭遇、世俗的毁誉都是无法计较的,祸与福都是在相对地转换中。世间的许多“法”,都是我们人为规定的框框,真正的“法”应该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所以,其实世界都是在我们的心里,无论是痛苦与快乐,都是我们的心变幻出来的。

既然如此,世间的一切都是我们应该去面对的,去承受的,那有什么理由逃避呢?《浮士德与魔鬼》中有句话说:“我有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难,我要一概承担。”这正是经过“魔界”的苦难,才会达到“佛界”的快乐。祖师不是说吗?“随业消旧障,更不造新殃”。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过了一生?留在我们大海脑里,其实都是一些苦难的影子。记得小学时候,经常被老师留在教室里,重新写上几百遍的字;有一年除夕时,从平台掉下来,昏过了四个小时,差点死掉;无数次生病的痛苦;出家时,经常被老和尚挨骂的情景;佛学院毕业时,那种生死别离的流泪;在南京时,手被刀割的不便……

快乐是短暂的,而痛苦却是永久的。我们丰富地过一生,不是因为有太大的享乐,而是由于我们有许多苦难。而在这些苦难中,在我们的挣扎下,都过去了,而且从记忆中升华,成为一种美丽的“彻悟”。

那种没有任何痛苦的净土,不失为一种修学的途径。但是,如果我们在苦难中体悟,在苦难中寻找快乐,那应该是捷径中之捷径吧?所以,我愿意寻找一个苦难的净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这三门若不关牢,佛号一定念不好

我们念佛的时候,应放下一切,眼睛观佛、耳朵听佛号、...

感受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诸位要知道一个事情,当你看到某一个人,你起快乐的感...

地狱苦果深重,当精勤修行善业

(上)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世...

无「我」让心灵不受到伤害

人生在世,心灵常常受到伤害,伤心、伤感、伤痛经常折...

这世界最初是怎么开始的

问: 弟子有个问题迄今一直不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就是六...

所有的外境,都是你心中的影像

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见...

多疑心理产生的原因与对治

具有多疑心态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象把生活...

证严法师:时时心存善念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一份很清净的本性,这也...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有因无缘苦果不生,带业往生的最低标准

圆瑛老法师在十习因这段文,讲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

念佛是愚人所为吗

【原文】 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

是谁在流转三界

我们讲到五蕴的主人,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他曾经...

三种念佛不能往生的人

莲池大师说,或有人问:今天看见世间念佛的人多,而能...

【佛教词典】三种摄受自体诸行威势

【三种摄受自体诸行威势】 p0222 瑜伽十四卷二页云:又...

【佛教词典】仁王会

又称仁王斋、仁王般若会、仁王道场、百座道场、百座会...

正释四念处

所谓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

往生的最核心利益--阿鞞跋致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

怎么改变我们既有的思想

我们怎么改变我们既有的思想? 第一个,我们 先修空观...

极乐世界有没有小酒和花生米

从前有一位读书人,去拜访老和尚,老和尚随缘转述西方...

圣严法师:没有一样是靠得住的

有个女士以为结婚后人生从此有了依靠,结果先生却遗弃...

社会困乱之时,正是布施的好时机

印祖第三天开示,重要内容讲得差不多时,就谈了一下当...

弄清楚往生的条件

最近有人很紧张、很沉重地告诉末学,说台湾某大助念团...

盐在生活中的妙用

虽然食盐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放个几年不成问题,但是...

如何清净如法受持八关斋戒

我们的同修,已经受了很多次八关斋戒了。如果你信愿持...

善人则亲近,恶人则远避

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

如何看待某人是菩萨再来

问: 请问法师,接触佛法以来经常听到这个人是法身大...

大象的故事

古时印度,有一只大象,年轻时非常强壮,打起仗来,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