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人生当前之所受

2017/09/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人生当前之所受

人一生、自“出生”到“死亡”,中间就是用痛苦来联系的,所谓生、老、病、死,就表明了人生的旅途是痛苦的。现在若将我们关在一间小屋子足不出户一天,试问我们之中那一位受得了呢?而我们母胎中,暗无天日、动弹不得,受十个月之苦,好不容易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世间,所以婴儿出世必定哇哇大哭,没有一个是哈哈大笑而来,好像预知来到世间会与苦结了不解之缘。人不能完全凭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人生在世、百岁光阴,宛如南柯一梦,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春不驻,岁月催人,老态龙钟,道尽人生的老苦。而人自“生”到“老”所受痛苦,真是无法言尽,即以“病苦”来讲,在座各位,那一个敢高声疾呼:“我从没有遭受‘病苦’。”

人生七十古来稀,到了七十岁,人往往不再策划未来,而只是沉溺于回忆过往的日子,到头来仍免不了在哭声中离去。我们凡夫俗子,在六道中轮回,头出头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死是什么滋味呢?佛经上说:“临命终时,地水火风,四大分离。地大分离时,体重如山,变为全身硬化抽搐,水大分离,通身发汗;火大分离,则面发热;风大分离则断气分离。

”除了肉体上的生、老、病、死外,我们的精神上亦不得安宁,更有那“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的苦。我们正值盛年,也许体会不出那份味道来,而近日内我们就要随着讲座的结束而不得不告别我们所敬爱的师长、学长们,那久久盘旋于心中的依依不舍心情,这就是离别之痛。除了我们所敬爱的人不能常常和我们在一起外,相反地,我们却常有“不是冤家不聚头”的痛苦经验,“怨憎会”苦啊!我们再环顾周遭,芸芸众生,朝朝暮暮,汲汲营营,名、利、权、势是那么有力的吸引着人,而人们的欲望是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即使随时满足亦是随时消失,新的欲望仍然驱使着人。贫贱生活固然难过,富贵生活也不见得幸福,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此外我们时时刻刻还有个“五阴炽盛”苦,一切有情的生命都是五蕴和合而成,色蕴是属于物质方面;受、想、行、识是属于精神方面,人的生命,在某一期间内精神与物质因缘和合,这个偶然的结合体,俗人称之为“我”,但是,聪明的您,请告诉我,“我”在那里啊?若从物质要素中求我,到底眼是“我”啊?还是耳是“我”啊?鼻是“我”?舌是“我”?抑是身是“我”呢?如果说这些都是“我”,岂不是成了无数无量的“我”吗?如果说分开不是“我”,合起来才是“我”,但分开既不可能是“我”,合起来怎么会是“我”呢?何况我们体内的物质新陈代谢,刻刻不同,到底今日的“我”是“我”?还是明日的“我”,昨日的“我”才算是我呢?

再从精神要素来找“我”,到底受是“我”?想是“我”?行是“我”?识是“我”?分开是“我”?还是合起来才算是“我”呢?这个答案仍然是个未知数,所以“我”是不存在的,“我”是没有本性的。而西方哲学家笛卡尔却说:“我思故我在。”,人的心理活动刻刻变迁,“思想”这东西是变化多端的。所以“我”是不存在的,“‘我’思故‘我’在”不成立,“‘我’在故‘我’思”亦不正确。而可怜复可悲的人群,却以为自己的身躯就是我,所以说五阴炽盛是苦的根源。以上就是所谓的苦苦。

人生的苦果,除了苦苦外,尚有坏苦,就是“万法无常”。人生有聚有散,有生必有死,青春必将衰残,富贵必将幻灭,这一切的一切,如梦幻泡影,人生无常,古今同慨。人生固然无常,而生理的无常,生命的无常,更是常见。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之水,滚滚东流,一去不回头,这是自然的无常啊!而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这是历史变迁的无常啊!整个宇宙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变,这都说明了无常是不变的真理,以上就是所谓的坏苦。

苦苦、坏苦以外佛家更说了行苦,行苦就是起心动念,刹那生灭,每一转念,就是一回生死。总而言之,宇宙是成、住、坏、空地在运行,人生是生、老、病、死地在转变,而心念则生、住、异、灭地在迁变。

三界火宅,众苦煎迫。欲界要受苦苦、坏苦、行苦。色界受的是坏苦、行苦,到了无色界天仍免不了要受行苦。

天气这么热,人家所感受的是苦,而我在此高谈阔论仍然是离不了苦,岂不是苦上加苦吗?人天生就有“安身立命,向上超越”的精神,所以,苦的觉悟。便是佛陀人生观的起点。

固然,人生的事实是无常、无我,是四大苦空。我们是不是因此就消极、厌世、悲观地束手待毙呢?不!决不!释迦牟尼佛悟出了人生的真理,要我们从苦观为出发点以解脱为最后目的。要破除我执、法执,在四大苦空的人生中,要勇猛精进、不可懈怠。

勇猛精进就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所以佛在八大人觉经中的第四觉知说:“懈怠坠落,常行精进。”,在第八觉知中说道:“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我们更进一步地谈谈人生的归宿问题,佛是位大医王,他指出了众生的八万四千毛病,也开了八万四千法门,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法门无高下,只要我们能早日破迷启悟、离苦得乐就好。而在佛法行门中有一特别捷径,那就是末法时期最为方便的净土宗,只要我们肯持名念佛,必能带业往生,当生成就。远离娑婆世界,而到达“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但是,别忘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仍在茫茫苦海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因此,一旦我们证得佛果,必须倒驾慈航,五浊恶世誓先入,还度如是恒沙众。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人生的四法则

不知你看过以下经典名言否?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不过是久别的重逢

人生本是一场旅行,当你被业力无情的抛到这个世界的那...

一天24小时的使用法

每个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时,但是有的人不善于规划、安...

时时心存感恩,人生何其美好

迷惑时,我们失去所有时间,开悟后,我们拥有全部世界...

感受是跟你的业力有关系

诸位要知道一个事情,当你看到某一个人,你起快乐的感...

地狱苦果深重,当精勤修行善业

(上)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世...

我们的人生,一句话就可以说完

我们的人生,只有一句话就可以说完了来无所从,去无所...

处境并不是最糟糕的

有一则故事说,一个穷人与妻子,六个孩子,还有女儿女...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现生永受安乐,报终即登九品莲

『现生即永受安乐,报终即登九品莲』 这个是历来无数聪...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

我们看第一段, 直指见性是心非眼。 这个地方,佛陀从...

做慈善并非是佛教的正务

当代有一种观点,认为佛教要主张做慈善,还说做慈善事...

入一无妄,彼六根一时清净

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

【佛教词典】佛教文学(Buddhist literature)

Fojiao wenxue   文学 数千卷印度佛典,如《维摩经...

【佛教词典】承远

(712-802)唐时高僧,为净土宗第三代祖师,有至德,笃...

因果报应是自己的事

大修行者有大福报,大修行者有大功德。比如:一个修行...

性相二宗之争

【原文】 相传佛灭后,性相①二宗,学者各执所见,至分...

圣严法师《关于「梦」的问答》

问:每个人都会作梦,有些梦似乎比其它梦更的意义、更...

洗钵去

唐代时,有参学禅法的僧人不远千里,来到河北赵州观音...

莲宗二祖善导大师画传

一、年少出家,广学经论 善导大师(公元613681年),诞...

【推荐】除粪贱民出家证果 佛陀详解前世因由

编者按:今天这一篇故事出自《贤愚经》,原题为尼提度...

女人一生中最常得的心理疾病

于压力过大,而又没有及时得到解压,长此下去的话,很...

唯独拜忏不会着魔

在梦中菩萨现大神力,有时候现相,梦中有时还容易。现...

最近老莫名发脾气怎么办

问: 最近老莫名发脾气怎么办? 正如法师答: 发脾气...

星云大师体验最深的一次佛七

星云大师十五岁受戒时,因为烧戒疤的戒师烧得太深,把...

真角虎——「宏禅赞净」的八位宗师

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

好机会往往错失于一念间

人命在呼吸间,若没有好好把握时光,宝贵的时间就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