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要只讲「空」,还要把「有」建立好

隆相法师  2017/09/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要只讲「空」,还要把「有」建立好

在与大家的分享交流中,听到很多人谈到了空,也对空有不同的理解。

这里我要告诉各位:空,不是说这个杯子碎了就是空;也不是说人死了之后就是空。佛教说: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当体即空。佛陀之所以告诉我们这一真相,就是希望众生不要被六尘境所迷。当然,在没有正确理解空的情况下,众生习惯于对此执迷,总想牢牢抓住,因此不得解脱。想想看,若大家都明白了它是空的,还会去牢牢抓住这个空吗?

在生活中,很多人会说,什么都能放下了,甚至连身体都可以舍掉。比方说我曾经听说过的舍身岩,有人认为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与身体就是空,这个概念是错误的。就算你把身体舍掉,也不代表你真的空了。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如果你真的看空了,你能放下一切,那你能不能把你手上的镯子送给她人?镯子没有身体重要,但是为什么你还舍不得呢?如果你真的看空了,你能不能把你的房子送给他人?你会说,身体可以不要,房子还是要的。如果你真的看空了,你能不能把你的钱、存折送给他人?你一定会说:那不行,命可以不要,但是钱是要的。举这些例子,我只想告诉大家,你理解的空不是空,跟空不搭边。看破是一种功夫,放下才是你的真实体现。看破,这一道理你能明白,但是不代表你就能放下。理明白了,是不是就代表空了?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不是的!

曾经在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看香港功夫片,有一年轻小伙子从录像厅出来,浑身是劲,结果一出手就被人打倒,才明白自己没有功夫。从录像上看来的,受其影响心很激动,浑身是劲,实际上没有功夫。

所以看破放下要有真功夫。要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才行,不是脱离了生活而后才有。一切来自于你的生活,你的心与境,能不能对境练心。比如看到好吃的东西,闻到香味,你能不能不动心。若你整天不出门是不是就空了?不是的!喜欢购物的必须到商场去转,你能不动心,那才是功夫。如果强制自己忍,那不是真功夫,必须把这两者分开。所以必须结合你的生活,通过历缘对境来练心,能如如不动才是真功夫!

禅宗有一个故事,说一位老太太供养一位出家师父三年,有一天她叫孙女去试试这位出家人的功夫,孙女过去一把抱住禅师,禅师这个时候其心如如不动,但是老太太还是把这位禅师赶走了,说,我三年供养了一个俗汉。禅师在外修行几年后又回来了,老太太依然供养他一段时日,让孙女再去试试这个禅师,当孙女抱住禅师的时候,禅师故作小声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能让老太太知道。这是一种境界,老太太真诚顶礼这位禅师,赞叹禅师是开悟有真功夫的人。不再像以前抱着他的时候,虽然能如如不动,但就像抱着枯木一样,没有生机。

佛教是要你回归到自己本来的清净自性中,这里不管是智慧也好,福德也好,都是具足的,无欠无缺,这才是关键点。这里还有一个重点,就是一个“有”。如果一定要谈一个有,那么又对立起来了,又麻烦了。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又得要有这么一个阶梯。但是你必须明白,这一切你都不能去执着,佛所说的法你不能去执着,乃至发菩提心你也不能去执着。对于现实生活而言,比如火箭上天,不该脱离的时候不能脱离,到了该脱离的时候不脱离也不行。需要明白的是,在生活中,必须用境来检验你的心。比如说,我生活的很开心,没有烦恼,可能是你比较顺利。如果遇到逆境,看你如何对治烦恼,调伏得好,那才是你的功夫。

当然,也不能自找烦恼,对境练心可不是要把自己练成麻木的人。如见到可笑的人与事也不笑,是不正常的。这是麻木,不是功夫。你饿了就吃饭,听到可笑的事情就笑,遇到伤心的事情就哭,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说达到圣者,哭不能哭,笑不能笑,这一点请大家一定要正确理解。在金刚经里,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不也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难道说须菩提没有断惑证圣吗?

要讲功夫,我们不要只讲空,还要把“有”建立好。我们在这里诵经,坐禅、念佛都是有,不要去打折扣。从信仰层面讲,把信建好,这个很关键,不是今天听张三说的好就跟张三跑,明天听到李四说的好就跟李四跑,这个不行,心要有定力;更不能,今天高兴就多念,心情不好就不念。除了修行念经以外,人世间的善恶是非,包括道德等,都要建立的非常好,必须要建立这个“有”,行和愿差一点都不行。这就是我反复强调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单从理论说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理路,古人也说:高山仰止,身虽未至,心向往之!

在金刚经中,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我们真正了解了这个,生活中的烦恼就会少很多。作为父母,放下是不是就不要尽责任了?不是的!佛也好,菩萨也好,都告诉我们,先要度众生才可以!你要先尽职责,你的职责尽到了,然后再放下,你还没有尽职责,就说自己空了,这是不对的。我们在此诵完经,探讨过了,回家该扫地就扫地,该煮饭就煮饭,该上班就好好工作,一定要完成好自己的使命,尽到自己的职责,并在生活与工作中观照自己的心,这才是学佛的正途!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空是什么意思?

空是什么?就是缘起无自性。这个不太好懂,第一次听到...

在不生不灭处相见

云岩昙晟生重病,道吾宗智问他:「离此壳漏子,向什么...

诸有为法如幻化,亦如聚沫非坚牢

诸有为法如幻化,亦如聚沫非坚牢,如空注雨起浮泡,自...

如何做到无欲无求

1、从世间法来说 要做到无欲 在世间法上,所谓的无欲,...

遇到美色要念这三个口诀

一般我们爱一个人,我们不敢看,我们觉得不好意思,不...

偏执无生之理,轻视往生之事

执著有往生的事相,虽然不了解无生的道理,但老实念佛...

要去净土,何必带死老鼠

气味相投 有一种鸟,在这天地间什么甜蜜的水果、芬芳的...

初地之前的修学是从假入空追求安稳

智者大师把我们从凡夫到成佛的修学分成两大部分,这当...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

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 佛在罗阅...

每一天的观想

一早起身,就观想祈祷三宝加持,弟子今天可以过一个快...

一天之中如何对治贪嗔痴

我们要知道贪瞋痴它生起的这个次第。好像医生去帮人治...

学佛切勿执理废事

佛在《阿弥陀经》中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

皈依的四个误区

今天我们的内容想跟大家说一说,有关皈依的误区。那么...

【佛教词典】济宗颂语

全一卷。明代僧汉月法藏着,崇祯元年(1628)刊行。收...

【佛教词典】七言论句

【七言论句】 p0059   瑜伽二卷二十页云:又有七言论...

净土行人晚年要做三件事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

我们为什么一直执著现在

我们知道第八识是不造业的,它只是收集业力,变现果报...

看看你学佛之后是否走对路

一、慈悲心是否有增长 1. 在初地菩萨之前,慈悲心是否...

福报是从众生身上得来的

有的人会说。我很穷,根本没东西布施,你就布施微笑吧...

障碍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其实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有无量的可能性,障碍是我们自己...

慧律法师《包容异己》

人,生而不平等。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

人一忙起来就会糊涂,过去的习气种子就会起现行

前面第一段讲的是凡夫众生求取世间的声名,到最后声名...

修习禅定的一些方法

禅宗分五家: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临济宗是...

坐禅的三个阶段

第一步:姿势的放松 首先,放松是第一步功夫。如果连放...

敬老院墙上的一段话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

学会转变心态,幸福其实很简单

在人生的旅途中,没有哪个人能够做到一帆风顺。人生的...

谤骂世尊的婆罗门

佛陀在舍卫国弘法时,一天,佛在只园精舍外空地经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