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在不生不灭处相见

圣严法师  2014/12/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在不生不灭处相见

云岩昙晟生重病,道吾宗智问他:「离此壳漏子,向什么处相见?」云岩答:「不生不灭处相见。」道吾说:「何不道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

在一般佛学名词中,多把肉体称为臭皮囊、色壳子,叫做壳漏子的机会不是很多,意思是说这个九孔常漏不净的躯壳,不仅是一个臭皮囊,还会捅出很多漏子,也就是造业,造业受报,也叫漏子。

修行人往往把身体看成造业的工具,不会修行的人多半是造恶业、罪业,然后接受苦报,很会用功的人,才可能经常运用身体来修善业、福业,然后享受福禄寿报,都是有漏的。修行人谦称自己不会用功,没有好好运用身体,就会把它称为壳漏子。修行人能够运用身体修不净观,勘破无常生死,也叫身体为壳漏子。

云岩昙晟害了重病,道吾前来相探,同时假此因缘请他开示禅法,所以明知得道高僧,已没有生离死别之情,还要问他离开这个色身之后,我们还在何处相见?其实,生时没有来,死时没有去,肉体的生死,仅是躯壳的自然现象,悟后的人,只认常寂常照、恒动恒静、不生不灭的自性清净心,不介意幻生幻灭的壳漏子,离开色身的壳漏子,还能相见,那一定是佛佛道同的境界。

因此云岩回答:「在不生不灭处相见。」这其实就是《心经》讲的「五蕴皆空」。如果能够空掉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组合而成的身心世界,不仅不再执着身体,也会放下我们对于心理、精神、思想、观念等的执着,这就是空,此时即能与一切诸佛、一切亲友、一切众生永远相见不舍离了。

因为你也空、我也空,无处存在也无时存在,无处不存在也无时不存在,只要超越了时空的执着就能遍处相见、永恒相见。换句话说,只要有生有灭、有去有来,都是虚妄,不能真正见到你我的真面目,唯有离开生死,把所有对立的认识心全部断除,这才是真实的境界,才能真正赤裸裸地、随时随处相见。

但是道吾觉得,希望在一切处一切时的不生不灭处相见,尚有执着,修行到不生不灭的层次,已无相对的主客之分,还需要说永远相见、处处相见吗?道吾则提出「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他是超越「生灭与不生不灭」的界线,同时放下「相见与不相见」的差别观点,呈现出大自在与大圆满的本地风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

南传《法句经》说: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

心态如果不归零,那根本没办法修行

法华经的思想,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要修空,那...

学《法华经》继承了什么家业

诸位,你说我学《法华经》,我继承什么家业? 你继承两...

人最需要的不是物质

古人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今社会,虽不说物欲横...

你心里的苦恼和困惑是谁放进去的

看到这样一则小故事,说有个人总是非常苦恼,他听说佛...

未来比过去更美好

江苏江都人,为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12岁于宜兴大觉...

三法印之诸法无我

我们凡夫的心有两种攀缘,第一个,攀缘外境。第二个,...

烦恼中有佛性

这是十缘发心的第七项了尊重己灵。 这个己灵就是我们现...

观无量寿佛经疏

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印光法师 人生世间,祸福吉...

【注音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圣严法师《省思自我,消融自我》

首先,我们要发现自私的我并认清自私的我。如果我们能...

圣严法师:日新又新

曾有人问我说:「习禅已经十多年,总觉得没有什么进步...

圣严法师:让爱情发挥正面的力量

「爱」本是一种值得歌颂的高贵情操,人间也因为有爱而...

圣严法师《积极的人生》

一个人如果没有努力的目标,的确很容易就丧失生命的原...

【佛教词典】瑜祇经

梵名 Vajra?ekhara-vimāna-sarva-yogayogi-sūtra。全...

【佛教词典】威德三昧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发威德力之禅定也。智度论四十...

如何看待破戒僧和皈依僧

问: 对于破戒僧只能做到表面恭敬,做不到由衷地恭敬,...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迷惑凡夫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

学佛以后,修行的三个重点

我们学佛以后,有三个重点可以修学:第一个是因缘,第...

【推荐】凡夫最大的毛病,就是认为身心世界是真实的

每一个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

心上完全放下,利益众生的事情可以照做不误

彭绍升。法名际清,字允初,一字尺木,苏州长洲人。幼...

自性是佛,为什么还要拜佛

问: 自性是佛,为什么还要拜佛? 大安法师答: 这里...

生死轮回的根源

我们再看第二段,用诸妄想。这是关键点。 我们今天生...

念楞严咒半年都会背了,为何不产生效果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

佛陀最初的慈心因缘

为期三个月的夏安居结束时,比丘们深得法益,身心自在...

无目之人

有个和尚问投子大同禅师:一个没有眼睛的人,他的脚应...

宏海法师:净土或问

第一讲 好,各位正法学堂的同修,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

这两种人难入道

遇苦、受苦、知苦、觉苦,当下生什么心?厌心还是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