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宗智法师  2017/09/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发心,又作“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心是指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发菩提心的略称。也就是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可以速证无上菩提。各种经典中对发心的意义都有解说。《显扬圣教论》卷二云:“发心者,谓诸菩萨发菩提心。若诸菩萨、住菩萨法性,为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依彼行相强胜因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誓愿,受发心法。谓我必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十方一切有情,令离诸烦恼故,及离诸苦难故。”《华严经》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维摩经慧远疏》曰:“期求正真道,名为发心。”

在教门中,释迦世尊是发心的典型代表。世尊在三大阿僧祇劫前,为菩萨身份修道之时,发心成就佛道,广度一切有缘众生,这是世尊的最初发心。经过发广大心,广度一切有情,佛陀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开始了度化众生的历程。

据《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所载,过去久远劫时,有大通智胜如来,在尚未出家之时,有十六位王子,后来均出家为沙弥,经常听闻《法华经》,最后都成就佛道。其中的第十位王子,即是后来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讲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释迦世尊在多生多劫之前,即已经发心广修供养,成就佛道。

又据《悲华经》所载,在往昔删提岚国无诤念王在位时,宝海梵志有一子出家成道,称为宝藏如来。宝海梵志劝告国王和国王千子,以及其他众多弟子发心。国王听从宝海梵志的话,发愿求清净佛国,其中一千弟子与五侍者愿求浊恶世界,梵志最后亦发五百大愿,愿求浊恶世界,宝海梵志即于浊恶之世成佛,号为释迦如来,是为贤劫佛中之第四佛。

诸菩萨在修道过程中通常有三种发心。三种发心分别为: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一是信成就发心,是指十信位修行圆满,信心成就,进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十信是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具称十信心。属于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位次中的前十位,谓十信行满,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为信顺佛之教法而不疑之位次。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中说是十信为: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一、 “信心”,是指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二、“念心”,是指菩萨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三、“精进心”,是指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四、“慧心”,是指心精现前,纯以智慧。五、“定心”,是指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六、“不退心”,是指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七、“护法心”,指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八、“回向心”,是指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九、“戒心”,是指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十、“愿心”,是指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

二是解行发心,解即解了,行即修行。是指菩萨修行到十行位中能够解了法性本空之理,顺修六度万行,从而发回向心,进入十回向。

“十行”是菩萨于地前所修的十种行,居菩萨五十二修行位次的第二十一位到第三十位。即“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在《华严经》卷十九中对十行有详细地解说。十行中的“欢喜行”是指作大施主,能舍一切,三时无悔,令他欢敬。“饶益行”,是指菩萨持净戒降伏众魔,令一切众生立无上戒,得不退地,饶益自他。“无嗔恨行”,又名“无恚恨行”或“无违逆行”,是指修忍辱离嗔,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无尽行”,又名“无屈挠行”,是指诸菩萨多劫受诸剧苦,仍勤修精进,求法济生,广摄善法;“离痴乱行”,又名“无痴乱行”,是指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善现行”是指菩萨知一切法无所有,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一切众生;“无著行”,是指菩萨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且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尊重行”,又名难得行是指菩萨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善法行”,是指菩萨得四无碍陀罗尼等法,成就种种化他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真实行”是指菩萨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菩萨修行十行位的目的,据《大乘义章》卷十四中说有四种:一是为厌离有为;二是为求菩提,满足佛德;三是为了在现世及未来世救度众生;四是为求实际,证法如。

三是证发心,证即证入。是指菩萨入初地乃至第十地,而此证者无有境界,惟真如智,称为法身,法身显发,故称证发心。“初地”是菩萨修行十个阶位中的第一个阶位。大乘菩萨所修的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菩萨若至“欢喜地”,可以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欢喜地”。

菩萨从初地证入十地,共有十个阶位。除了初地欢喜地之外,还有其他九个阶位。分别为:二是“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故名。三是 “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故名。四是“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故名。五是“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故名。六是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五分别的最胜智现前,故名。七是“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八是“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故名。九是 “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十是“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名。菩萨经过从初地到十地的修行,达到第十地“法云地”,即可获得大智慧,具足无量功德。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也有三种发心。经中指出,若有众生愿生西方极乐国土者,当发三种心就能够往生。这三种发心分别为:一、至诚心,是指娑婆国土众生若欲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应当发专一至诚恳切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二、深心,是指若欲求证无上佛果之人,必须以心契入甚深佛理,种下深厚善根,就像大树的根扎得很深,难以拔动。三、发愿心,又作回向发愿心。为三心之一,指修行者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于西方净土,而发往生净土,广拔一切众生苦恼之愿心;又回转自力之执情,向于他力本愿之大道,而作得生之想者,亦称回向发愿心。

在《翻译名义集》卷十二中,也记载有三种发心:一、发大智心,是指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二、发大悲心,是指悲悯一切在生死中轮回,受尽各种痛苦的众生,发愿救拔众生的痛苦。三、发大愿心,依据四弘誓愿的要求,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在《释氏要览》中亦记载有三种发心:一、厌离有为发心,即厌恶世间都是有为之法,因此会招感三界生死之苦,为了能够出离此苦,就会发心修行。二、所求菩提发心,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三、饶益有情发心,起慈悲心,愍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予其乐。

上述经典中所说的内容不同的三种发心,都是为了寻求出世妙道,发大誓愿,成就无上菩提,为将来饶益一切有情而发的大愿心。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念念为众生,事事皆佛法

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佛者,觉也。当你心里念念想着众生...

【佛学漫画】逆袭

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

再问你一遍,到此作甚?

我们中国大乘佛教,说起来佛弟子有几千万甚至上亿,可...

只有「无住」,才跳得出三界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

慧广法师:生命的意义

一、 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 十年、二十年五...

每日至诚拜佛对往生的意义

问: 每日至诚拜佛对往生的意义? 大安法师答: 拜佛是...

布施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布施,就是指将财物、身体、智慧、佛法等等施与他人,...

别辨心相明去取——圆心之相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有人念佛多年病没好,便怀疑佛号不灵

《普贤行愿品》第四,忏悔业障: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

贪嗔痴哪一个最重

问: 贪嗔痴哪一个最重? 净界法师答: 杀盗淫妄每一...

为什么不把贫穷卖掉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我...

要先「离一切相」,才有资格谈「即一切法」

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我们不净观,第一个观,观我...

【佛教词典】法界三观

法界三观者,法界所观之境,三观能观之心也。   一、...

【佛教词典】舍根惟善业感

【舍根惟善业感】 p0976 大毗婆沙论一百十五巻十页云:...

古德参究机缘颇多,唯有「念佛是谁」最易得力

出家本为生死大事。今出家儿,不知生死为何物,但知随...

看花开花谢--善用身体过秒关

「无常」的道理大家虽然常听,但却很难体会这两个字更...

念佛共修的重要意义

大家在同一个道场,熏修、共修,非常好。为什么?如果...

佛为长者说四种施

昔日,在舍卫国有一富可敌国的婆罗门长者,名叫蓝达。...

地狱是怎样形成的

问: 地狱是怎样形成的? 大安法师答: 佛经讲地狱,...

五蕴--色受想行识

现在讲佛法名相,色受想行识五蕴,这是佛教基本名相。...

什么是佛法当中的真富贵

问: 什么是佛法当中的真富贵?它的含义是什么? 惟觉...

巨人与蚂蚁

从前,在澜沧江边的大山深处,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寨子。...

净土修行为何也需要明师、看经教

【原文】 或曰:参禅须近明师,若无明师,须看经教。念...

业障深重有资格往生吗

平时我们常常有一种自卑感,觉得:我自己造作、举心动...

怎样建立对净土法门的信心

怎么样建立信心?一般来说,从信心建立来看有两种类型...

虔诚祈祷观音菩萨,韦驮菩萨梦中指点脱险路线

一九四一年,日本军队侵占香港之夕,有一位郑子嘉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