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六大根本烦恼牵引着我们轮回

本源法师  2018/06/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六大根本烦恼牵引着我们轮回

我们讲业障通常包括了三大类,哪三大类?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我们经常在做佛事的时候,到延生位去回向的时候,经常会唱到:“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这个“三障”是什么呢?很多人不知道。所以我们佛法现在为什么不兴盛?根本原因就是我们现在只是注重于形式,只知道唱,根本就不知道唱的是什么意思,更何况去领纳于心?所以学习佛法,不单单要注重形式,更要去注重它的内涵。

我们讲“愿消三障诸烦恼”,这个“三障”是烦恼障、业障、报障。既然有三障,为什么我们单单说业障呢?我们要知道,烦恼障是业障的因,报障是业障的果。实实在在地说,我们讲到因果报应这件事情,它是互为因果的。烦恼障是因,业障是果。从烦恼,您就会去造业。业障是因,报障就是果了。你造了恶业,恶业必然感招恶果。我们因为有烦恼的根源,你才会去造业。你要是没有烦恼,怎么会去造业呢?那烦恼是什么呢?我们经常讲到六大根本烦恼,这六大根本烦恼就牵引着我们在六道里面轮回。

所以我们要想出离六道, 出离三界,那就要把六大根本烦恼根除。六大根本烦恼是哪六大呢?“贪、瞋、痴、慢、疑”,加“邪见”。那这六大根本烦恼也分成两大类,哪两大类呢?这个我们要搞清楚。第一大类就是邪见,在佛教里面,我们通常称为是见惑,知见上有迷惑。第二大类就是贪、瞋、痴、慢、疑,在教义里面,我们把它称为思惑,思想上面出现了迷惑,所以叫思惑。

如果用现代人的话来讲,“见惑”的“见”就是认知,“见惑”就是错误的认知。“思惑”的“思”就是思想、内心的想法,“思惑”就是错误的想法。当一个人对宇宙人生万物产生错误的认知,因为有了错误的认知后,他必然有错误的想法;有了错误的想法,必然就有错误的做法;错误的做法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恶业”,恶业就会给我们人生造成障碍,这个就是业障;有了这样一个错误的做法,必然就得到不好的果报,不好的果报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报障。

所以我们在六道里面,不好的果报就是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这个就是恶业所感招这样一个三恶道。如果你这个人善业多,五戒十善,你就会得到人天的善果。所以我们讲六道轮回属于果报,六道轮回从哪里来呢?就是因为我们起惑造业这样才变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讲“业必有因,业必招果”。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通常把烦恼障概括了业障、烦恼障和报障这三障,通通包含在业障之中。我们通常讲“我要消业障”,“消业障”,其实这个“业障”就包括了烦恼障、业障跟报障,因为他们互为因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本源法师文章列表

生死轮回的根本——无明

我们来看看,佛陀讲十二因缘,是怎么能够让一个人悟道...

造作十恶业的来世果报

众所周知:吾人须坚守『五戒』,方能来世保持人身;须...

业障深重怎么办

问: 我是初学者,业障深重,是不是应该念地藏王菩萨名...

悭贪吝啬转世为盲儿

当佛在世的时代,印度有一位悭吝的越难长者,他家里非...

为何要在是非烦恼面前去争辩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些是非麻烦,在处理这些事情时,我们...

现生可以了生死者,唯有净土一门

原文: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修之及极,皆可以了生脱死。...

只有一个人可以障碍你,猜猜那个人是谁?

楞严经说啊我们一个人都是哪,比如说我们一个人有很多...

福报减损会出现哪些现象

《了凡四训》中袁了凡在受云谷禅师启发之后,发愿改命...

【注音版】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你的妄想的根被你拔...

阿弥陀佛是怎样成佛的

净土一宗,法门深广,三根普被,人人可修,若真是正信...

茗山法师日行一善的神奇效验

慈,就是牺牲自己而施与他人之安乐;悲,就是同情他人...

身心五条绳,越执越紧缚

财色名食睡,身心五条绳,越贪越难解,越执越紧缚。 一...

【佛教词典】五序

(名数)天台分科法华经之别序而为五序:一众准序,尔...

【佛教词典】嘉泰普灯录

凡三十卷,另有目录三卷。宋代僧雷庵正受编,宁宗嘉泰...

菩萨的四错谬与四正道

复次,迦叶!菩萨有四错谬。何谓为四?不可信人与之同...

顿悟后就能成佛吗

有一个刚剃度不久的小沙弥,问老禅师:一个禅者顿悟之...

遍一切处的毗卢遮那净土

整个无边无际的广大宇宙中,我们怎么样来认知和建立根...

圣严法师:智慧不起烦恼

不要以为开悟才是智慧,智慧是头脑冷静,是理智、理性...

在家居士的安乐八法

有一次,一位名叫郁阇迦的年轻婆罗门来拜访佛陀。 「世...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如是二识,更互为缘。 更互为缘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

圆瑛大师:素食与佛教、世界、人类的关系

人生日用所需,饮食为一大宗。素食、荤食,与佛教,与...

改过迁善祸变福,感佛慈悲唯至诚

无锡袁氏小学校长袁宝鋆,字丽庭,他母亲信佛,创办锡...

临终的时候,拼的就是决心了

佛陀对我们面对五阴魔镜的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他说 然彼...

比丘尼发恶誓堕饿鬼

威仪庠序的阿难尊者,托着钵,行走在往舍卫城的路上。...

九华山无暇和尚的故事

在九华山一千六百多米海拔的山顶上,有一座六百多年历...

寻找禅心

南天寺无德禅师举行小参时(禅师依学僧的需要,而不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