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弥陀佛是怎样成佛的

2011/05/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净土一宗,法门深广,三根普被,人人可修,若真是正信、切愿、实行,往生必定可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现在国内修学佛法的,除西藏外,百分之九十都是修净土宗的,然现在念佛者多,往生者少,也是一个事实。究其原因,有大德指出,或因信愿不切,或因新修不专,或因因地不正,唯求人天福报。另有一个原因即是神佛不分,将生西的责任全推在阿弥陀佛身上,以为阿弥陀佛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只要念佛求佛,阿弥陀佛即有责任保佑我们,让我们现世得福,来世生西,把我们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而自己不肯努力修持,除二时课诵外,日常生活中也不努力除习净心,一切依赖阿弥陀佛,寄望于临终之际阿弥陀佛的慈悲接引,哪怕下品下生,乃至边地疑城也好。

事实上,净土法门是自力与他力相结合的法门。就自力方面而言,《阿弥陀经》教我们要“执持名号”以至“一心不乱”,《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要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无量寿经》中记载的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发大誓愿,修菩萨道,积功累德以至圆满成佛的事迹,对我们念佛人也是个启示:念佛求佛何如念佛学佛,看看阿弥陀佛是怎样成佛的,我们向他学习,学他的愿,学他的行,不是更容易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现世得福开慧,临终往生西方吗?从求佛到学佛,不更符合佛法福慧双修、自利利他的修学精神吗?

(一)为国捐王,力求正觉

在很久很久以前,阿弥陀佛也像我们一样,是一个世间的凡人。当时他是一个大国的国王,名为世饶王。其时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佛。世间自在王佛在世界上教授佛法,为诸天及世间的人演说经文、讲论道要。世铙王听到佛的说法,顿然心开,明白了佛法的要义,非常欢喜,发起大菩提心,力求无上正觉,便舍弃了国土与王位,离世出家,成为比丘,法号为法藏。世饶王以国王身,放弃人间第一的富贵与荣华而出家求道,表现出真实的出离心。出离心正是修学佛法的基本。学佛人种种放不下,功名富贵、眷属恩爱、人我是非等等,究其根源,即是没有真实的出离心。

法藏比丘才德过人,富有智慧,对佛法有很深的信解,并且志愿广大,修菩萨道,勇猛精进,人中第一。

有一天,法藏比丘来到世间自在王佛前,礼佛赞佛,发愿要像佛一样,获得种种自觉觉他的功德,要像过去无量诸佛一样,做众生的大导师,救度一切世间的人民,解除众生生老病死的种种苦痛。

法藏比丘愿心广大,力求无上正觉:

“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

救度世间,觉醒群迷,首须觉己。供养恒河沙数的佛菩萨,还不如自己坚定勇猛地求取正觉。《普贤行愿品》曰:“诸供养中,法供养最。”精进勇猛地求取正觉,正是法供养,供养之最!自已觉悟了,才有真实的能力救度别人。蕅益大师说:“自未能度,云何度人,如被漂者,欲拯岸行。”

法藏比丘发愿,他成佛后要成就一个广大清净的佛国净土,让生死轮回、仅受痛苦的各类众生尽快地往生到他的国度,没有一切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为救度群迷,法藏比丘发无尽大悲,愿心坚固:

“纵使身止诸苦中,如是愿心永不退。”

(二)至心精进,结得大愿

法藏比丘立志成佛,并欲成就超胜殊妙的佛国,让一切众生都生到他的国度安乐修道,并且永远不退,终究成佛。世间自在王佛告诉他,譬如一人以斗量取大海之水,经很长很长的时间都可穷见海底,若人能以至诚心求道,精进不已,肯定能成就自己的愿望的。

世间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宣说了二百一十亿佛国殊胜、差别的种种情况,并根据法藏比丘的心愿,将各种国土的净秽、善恶等种种情形现给法藏比丘观看。法藏比丘目睹各种国土的情况,仔细观察各个国土中人们的善恶,一一仔细分别,研究透彻,用了五劫的时间,对无量佛国刹土,种种奇妙功德、殊胜庄严,与各种善恶的差别,明了通达。经过长时深入的思惟、选择,修习、摄取、广选善妙,舍弃粗恶,终于结成大愿,要造就一个超过所有这些国土的佛国,这就是西方极乐净土。

然后,法藏比丘又来到世间自在王佛面前,说了自己的想法。世间自在王佛印可说:“善哉!”并叫法藏比丘于大众中宣说他要造就极乐净土的殊胜大愿,让大众得到大善利。这就是著名的“四十八愿”。

由此可见,“四十八愿”其来有因,其中关于西方净土的种种构想,乃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研究了许许多多的佛国刹土的种种情况,修习摄取才成就的。

(三)积功累德,圆满成就

法藏比丘发了大愿,就从愿起行,在无量劫中,依真实的智慧,勇猛精进,专心致志地修行,一心建造开阔广大、庄严殊妙的西方净土。《无量寿经》中记载了法藏比丘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是怎样勤勉修行的:“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运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慧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

这段记载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福慧双修、自行化他的文字,浅显易明而内涵深湛,堪为所有净业学人日常修行、念佛学佛、自利利他的规范。

由于这样积功累德地精进修行,法藏比丘在许多劫中,生生世世都感得胜果,或为德财具足的长者,或为居尘不染的居士,或为名门望族,或为高官显吏,或为人间的国王,或为天道的天主,生生世世感得善果,在许多佛前尊重供养,所作功德,无量无边。法藏比丘由于德财富足,生生尊贵,上宏下化,皆满所愿。

就这样,法藏比丘广修菩萨行,积累了无量无边的种种功德,终于圆满成佛,“于一切法而得自在”;所发的四十八誓愿都圆满成就,“如实安住,具足庄严,威德广大,清净佛土”,功德庄严,圆明具德,广大清净的西方净土终于成就。

法藏比丘成佛,即为阿弥陀佛;所成就的佛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助念是往生最大的增上缘

弘一大师在《人生之最后》当中说道:吾人临命终时,乃...

千万不要犯诽谤净土法门的罪业

现在有些凡夫说释迦牟尼佛讲净土法门、极乐世界,大概...

【推荐】烦恼深重的凡夫往生后为何能得不退转

问: 被烦恼束缚的凡夫,恶业深重,烦恼也未断一丝一毫...

关于念佛助念法器的开示

第一个环节,叩磬人员的岗位责任和注意事项,引磬是佛...

念佛与念观音菩萨的关系

观世音菩萨代表阿弥陀佛慈悲的一面,寻声救苦,拯救众...

极乐也是梦幻泡影,是否就不值得求往生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理上的确是这么个...

为什么临终十念可以往生

业性是即空、即假、即中。这一点,我看智者大师讲到忏...

平时就要训练,信愿才能坚如金刚

何为重心。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注音版】晚课蒙山施食仪

晚课蒙山施食仪...

学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

一诚长老说,学佛最重要就是要有慈悲心,比如佛教说的...

如何理解「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问: 请问法师,蕅祖说: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里...

凡夫的福报是不自在的福报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欲得衣服,随念即至,如佛所赞...

把「牛」释放,幸福才有可能出现

问: 佛教常说放下?什么是放下?怎么才放下? 一行禅...

【佛教词典】香尘

六尘之一。色、声、香、味、触、法,称为六尘,香为其...

【佛教词典】八大金刚明王

(名数)即八大金刚童子也。...

阿赖耶识的可怕,很多人都忽略了

阿赖耶识的可怕,就是你平常不知道它存在。你平常就是...

慧律法师《幸福与安详》

安详,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

出离心之思暇满难得

所以我们透过死亡的无常,每一生的死亡到来都把我们生...

如何出爱欲海,断生死流

问: 如何出爱欲海,断生死流? 大安法师答: 我们要...

星云大师《持戒的开示》

有的人因为怕持戒不自由,怕犯戒,就不敢受戒。其实,...

梦中见佛的公案

这个忆念到底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讲到这个忆念,这个感...

折伏现行的烦恼,化解心中千千结

所谓把佛号念好,折伏现行烦恼。不只是说你在风平浪静...

「成功学」背后的社会焦虑

一、问世间成功为何物 几年前,我以记者身份,去中国最...

扫地的功德

过去,佛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每天清晨,给孤独...

【佛学漫画】八正道

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真正践行善法,才是为自己铺设的最佳...

不可乐于听闻而怠于实修

问: 师父慈悲,弟子学佛以来,一直很好乐听经闻法。对...

轮回故事:晋代名将羊祜找到前世遗物

羊祜(221~278),字叔子,西晋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