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地藏法门里面一个重要的内容

明海法师  2019/08/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地藏法门里面一个重要的内容

地藏法门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教我们(认识)业果。业果的教授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中最核心的。虚云老和尚讲:三藏十二部就讲两个字——因果,苦集灭道也是两个字——因果,轮回的因果,解脱的因果。地藏法门教我们的是做人的因果。所以《地藏经》不可不学,不学《地藏经》,做人造很多业,你不知道怎么做。

我们看《观众生业缘品》,这一品要跟第五品经一起,它里面都讲了地狱中的相状。“尔时,佛母摩耶夫人”,摩耶夫人是这个法会的当机众,“恭敬合掌问地藏菩萨言:圣者,阎浮众生”,阎浮,就是南瞻部洲,又叫阎浮提,“造业差别,所受报应,其事云何?地藏答言,千万世界,乃及国土,或有地狱、或无地狱;或有女人、或无女人;或有佛法,或无佛法,乃至声闻、辟支佛,亦复如是,非但地狱罪报一等。”

摩耶夫人特别问说,阎浮提众生哪,他们造业,他们受的报这种规律是什么?地藏菩萨回答说,哎呀,这个世界很复杂呀,阎浮提还有很多其他世界呢,他们情况不一样。摩耶夫人就特别地请说,您给我讲讲阎浮提众生的罪报,他们所感的恶趣。“地藏菩萨答言:圣母,唯愿听受,我粗说之。佛母白言,愿圣者说。尔时地藏菩萨白圣母言”,下面就是地藏菩萨讲阎浮提众生的罪业、苦报。

下面讲无间地狱,这品经着重讲无间地狱,讲无间地狱的因,因相,因果的因,因相。无间地狱的果报相。这品经就是讲这个内容。这里我们要讲一下佛教讲的造业。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所有众生的命运,所有众生生命的境界不是有一个造物主来主宰的,佛也不主宰我们,所有众生的命运也不是没有因果规律,混乱、杂乱无章的。所有众生的命运和生命境界呀,是由他们自己身、口、意三业,造作的业所感召的。

简单来说,每一个众生的生命中,他是导演,大家知道演电影的导演吗?导演就是总指挥呀,写剧本的,指挥的。每一个众生的生命境界中,他自己是导演,然后他自己是演员,他写剧本,他自己演,他自己是观众。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开示给我们的业果规律的核心。

我们每个人是我们生命这一本戏,这一出戏的导演、演员和观众,然后我们的戏一出一出的,我们这一生是一出戏,下一生是一出戏,再下一生是一出戏,上一生还有一出戏。总而言之我们在六道的境界中,从无量劫以来,无始以来到现在,一出戏一出戏,所有这些生命的戏剧,我们是写剧本的人,我们是演剧本的演员,我们是看剧本的观众。

我们的一切是我们自己造就的,别人不能替代我们,也没有一个主宰神主宰我们。如果有一个主宰神,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讨好、贿赂他,跟他把关系搞好,让他给我们安排一个好的状态,那不是佛教的修行。可能有的宗教是这样,佛教不是这样。

在佛教里,如果你要修行,你就改变你的身、口、意三业,这就叫修行,修正行为。修正身、口、意三业的造作,行——造作,不光是行为,还有语言、心念,造作。生命的一切不断在造作、迁流之中,我们要修正的就是这个造作、迁流的生命之流,这就是修行。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的一切是我们自己造的。

再引申一下,造作这些业的时候,有几个重要的环节会影响到我们所受的果和报,第一个环节是我们所对的境;第二个环节是我们对这个境的认识,我们知道这个境,是人?是非人?第三个是我们的发心,我们的心念,我们供养、布施,我们骂、诽谤、打,造这些业的时候,我们的心念——造完以后的心念,造的过程中的心念,最初发心的心念,这个决定业、果报。第四个是我们用的方法(方便),会影响我们的果报。

比如说你从美国带一个木鱼来送给我,和你从北京给我带一个木鱼送给我,都是木鱼,但不一样。北京到这儿很方便,从美国来很麻烦。你给文殊菩萨磕头,在柏林寺文殊阁去磕,和你三步一拜到五台山,到黛螺顶的顶上去磕,不一样,方便不一样。你用的手段方法不一样,这会影响果报,越费力果报越大。其实这教给我们什么?如果我们要造善业的话,我们越费劲,遇到的障碍越大,未来我们善业的果报就越大。

为什么我们不要怕障碍呢?因为障碍就是让你的方便的能量级增长。由于有障碍,你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由于你付出更大的努力,你的善业的果报就会更大。当然造恶业也是一样。有的人要去杀人,很多人劝他,他不听,很多人阻拦他,他不听,他克服所有障碍他的人,非要去执行,那这个业就比没有人障碍的要重得多,乃是因为方便不一样。再有一个环节就是做了以后的结果。

所以任何一个业都有我说的这几个环节:对境、对境的认识、心念(包括前、中、后)、用的手段和方便、之后的结果,这些会决定我们的果报的轻重和状态。

那么无间地狱的因相呢?地藏菩萨在下面开示我们有五类因。首先要考量的是什么样的对境,如果我们造了恶业会导致我们到无间地狱里呢?第一个因相是以父母为对境,因为父母对我们是有恩的,是恩田。第一个对境是父母,而且是杀害。

第二个对境是三宝,以佛宝为对境,就是出佛身血(身业),毁谤是口业,不敬是心(意业),以三宝为对境,有身、口、意的恶业。这是第二个因相。

第三个因相是特别的以三宝中的僧宝为对境,这里说“侵损常住,玷污僧尼,”(玷污僧尼又叫破坏梵行)。还有在寺院内不可以淫欲,寺院这个伽蓝内是不可以行淫的,或者是杀害。

第四个无间地狱的因相是以戒法为对境。释迦牟尼佛的法中戒法是最殊胜的,因为戒法住世,三宝住世。这里是讲一类特殊的人,“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那么现在这种相在这个世界已经出现了,就是有一些人明明不是和尚,但是他穿和尚的衣服去化缘,到寺院里去接受供养,这叫贼住,像贼一样住在僧团中的。这也是无间地狱的因相。

五个因相是常住物。常住是指像柏林禅寺这样开放的寺院,它面向十方僧,十方僧都可以来住、来修行。寺院所有的不动产,固定资产、财物,都是十方僧办道的资粮。如果对这个东西有损害、有偷盗的话,这个罪是依十方僧来结。

我们这个平面只有八方,加上上下就是十方。上下的僧是指圣贤僧,因为阿罗汉、菩萨可以飞,从天上、地底下来,所以是十方僧。那么这个寺院的一切所有,其实是属于十方僧的。谁知道今天中午吃饭的有没有阿罗汉来啊?很有可能来啊。如果你对他们办道的资粮有偷盗,有严重损害的话,那么你这个业就得根据十方僧来结。

所以佛陀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因为这些是十方僧办道的资粮,“乃至一物不与取者”,不与取就是偷盗的定义。这是无间地狱的因相。

在这几个因相中,我认为我们大家都要小心,包括我在内,其实相比较而言当住持、当班首执事更容易犯错。为什么我不愿意当住持啊?就是害怕犯这个错误。因为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里面,你去当执事,最好是证了圣果,或者是深通戒律,这两种情况可以去当执事,因为可以避免犯错。

犯的错里面,就是这个“侵损常住”让人心中不安,你不知道你有哪一个动作不对。当然我想无意跟有意还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也有果报啊,未必是无间地狱的果报,但是也有果报。这是无间地狱的五种因相。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明海法师文章列表

冒充出家人之果报

如若是为了能受人信施、或为便于利用人的善心和对出家...

梦参老和尚:地藏菩萨本愿经

前言 地藏王菩萨的法过去讲的人很少,一般人以为《地藏...

因果业报

有一位婆罗门长者,家财万贯,只有一个儿子,年满二十...

为什么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

为什么这个业力在得果报之前还有机会?我们来看看种子...

日行一善

人们相互之间喜欢祝愿吉祥如意,其实这仅是良好心愿,...

文珠法师《无尽的孝道—地藏菩萨》

一、孝道的意义 何谓孝道?孝是孝敬、孝顺、孝养;道...

一门出了七院士的钱氏家族

一门出了七院士,这在中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错综复杂的业因果报

佛教讲的三世因果的法则,是我们佛教徒最起码要认知的...

【注音版】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逃离复杂,奔向简单的人生

生命驰速,人生苦短。生命脆弱,无法负重太多。人生易...

净业修持的八大要领

彻悟大师是净土宗十二祖,大师早年参禅得悟,归心净土...

修行要先问自己安住了没有

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赶快去修行,不是! 第一个,你不得...

六款素食养生锅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提倡吃素的人也日渐增多,而...

【佛教词典】犯罪心错误义

亦名:错误义 子题:错、误 戒本疏·四波罗夷法:“夫...

【佛教词典】深法

(术语)甚深微妙之法也。诸法实相为深法之极。法华经...

本焕老和尚:佛教与慈善事业

诸佛菩萨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救度一切众生。我...

欲利人,先须克己

【原文】 堂名大义,已为宣示。然欲利人,先须克己。倘...

以貌取人,人间的通病

宋朝的江西从悦禅师参访云盖守智禅师的时候,对谈不到...

宏海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第一讲) 好,各位大觉世间正法学堂的同修们,请大家...

开了荤食餐厅,该怎样处理才如法

问: 弟子已听你讲经说法已久,并已皈依,现有两问:皈...

参禅琐语

1、二六时中不间断的看取本来面目。看到心路绝,妄情消...

贫穷困苦种种逼迫,你该怎么办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

阿阇世王五百妃失璎珞记

释迦牟尼佛有一段时间住在摩揭陀国首府王舍城中。当时...

放下内心的毒箭

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生活贫困的人,但是,也有贫中之...

《观无量寿佛经》第三观:地观

【经文】 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

供斋与供物,不及刹那念修无常殊胜

一、比喻: 譬如,稍知正法的绝症患者,若知来日无几,...

不要住在你的妄想,否则生命的历史将不断重演

你可能内观以后开始修一心即假观了,就开始历事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