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因烦恼而造罪时,不要这三时都有心

良因法师  2019/10/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因烦恼而造罪时,不要这三时都有心

接着看“正明事忏”的下一段。

“则业有轻重,定不定别。或有转报,或有轻受。并如《佛名》方等诸经所明。”

这是说明事忏利益,业力有轻有重,有定业和不定业的差别,通过事忏之后,会有转变。“或有转报,或有轻受”,“转报”,就是把罪转掉,不受了;“轻受”,就是说虽然没有把恶业完全转掉,但结果却是重罪轻报,本来是地狱的罪业,通过今生受些灾难和痛苦,把它转掉。

第一个“‘时’‘报’俱定”,这时不可不受,但可以透过忏悔后,转重令轻。“时”是三时俱有心,而且都是重心,这叫“俱重心”。“三时”就是在造业的方便时、根本时和成已时这三时,都有粗重的烦恼。

比如说今天要杀一只鸡来吃,在杀它之前,想象鸡的味道有多么的好,就很想杀(方便时)。在杀它的时候,想到它的肉是多么的鲜美,迫不急待地想杀它,杀的时候很快乐(根本时)。把它杀了吃掉以后,还不断的回味那个肉是多么的鲜美、多么的嫩,不断的快乐回味(成已时)。

这就是三时都有烦恼心,而且都是重心,这样就构成了定业,也就决定受报。但是通过事忏之后,能够转重为轻。就是说可以把这种原本地狱道的罪业,转成人道中,透过生病、车祸等小小的痛苦,把它转掉,这是“时报俱定”的情况。

我们难免都有烦恼造业的时候,但是在造业时要注意心态,不要三时俱重,否则以后忏悔就困难了。例如有人拜了一个礼拜八十八佛就有感应,感觉灭罪了;有人拜了一年,也都没有感应。除了拜的心态、方法是否正确外,那就是当初在造业的时,因为三时俱重,所以不容易忏悔清净。

就像佛陀有个弟子叫指鬘尊者,他在没有归依佛陀以前,被魔王所迷惑,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最后接受佛陀的度化而出家,也证了阿罗汉,有阿罗汉的道力,所以他未来地狱的果报,可以免除掉,但是他每天在寮房里都要受地狱般火烧的痛苦,这就是重报轻受的情况。

第二个,“‘时’定‘报’不定,忏悔可转,则有相除。”“时定”就是说三时俱有心,但“虽俱有心,容有重轻”,虽然三时有烦恼心而造罪,但是不像第一个,三时都有殷重的烦恼心。

所以结果“报不定”,就是说不一定会受报,通过忏悔,可以改变。那是怎么改变呢?“相除”,就是唯识学所说的“递夺”,把原本三恶道的罪业全部转化掉。虽然事忏后罪业种子还在,但是会把种子中,驱使我们投生三恶道的力量全部消灭掉,甚至也不用重罪轻报了。

所以有时忏悔某种罪业,很快地感受到身心安乐,也没有障碍出现,可能是因为当初在造业时,虽然三时都有心,但并不是重心,后来要忏悔就比较容易。

第三个,“‘时’不定‘报’定”。“时不定”,是“非三时俱有心”,比如方便时没有心,根本时临时起意;或者方便时、根本时都有心,但成已时后悔;类似的情况叫三时不定。

“报定”,是因为“有心者俱重心”,就是虽然不是三时都有心,但是只要有心,都是很重的烦恼心。“此造业轻,易忏伏也。”虽然说是报定,但还是可以通过忏悔的力量给忏除掉,因为并不是三时都是重心的。

第四个,“‘时’‘报’俱不定,非三时俱有心,有心者非俱重心。”这个是最轻的情况,因为并非三时俱有烦恼心,同时也并非俱是重心,所以还不构成定业,忏悔起来也就比较容易。所以我们在忏悔的时候,为什么有时候会重罪轻报,有时候不会,就是因为造罪时的心态不一样。

人都有烦恼,因烦恼而造罪的时候,注意不要三时都有心,同时要怀着惭愧心、忏悔心,即使造罪业也比较容易忏悔清净。

《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忏悔篇》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良因法师文章列表

五逆重罪和诽谤正法的人会堕落到哪里

先讲五逆重罪和诽谤正法的人堕落到哪里?既然他往生不...

念生死苦,功夫才用得起来

大家念佛的时候要观想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这四种...

放下屠刀就真的能立地成佛了吗

在日常生活和影视剧作品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放下...

磨炼心志二十四字

磨炼心志二十四字,离苦得乐超越生死: 别不平、莫抱怨...

没能力断烦恼,要持佛号求往生

这里得生,就是往生,能够往生四土,从四个土来判,因...

「心净则国土净」与「厌离娑婆」有没有冲突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心净则国土净,与厌离娑婆有没有...

圣严法师:重罪轻受与定业难转

从佛教的立场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正确的因果...

警惕都市人群八大心理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虽然改善了。但心里的承受...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省庵大师《四念处颂》略解

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阐述一心二门心真如门和心...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

清晨都控制不了,何谈人生

一日之计,始于清晨。 前人曾说过:能控制早晨的人,方...

【推荐】《大宝积经》中佛陀开示修行的四十法

第一、想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 一、对恶友不起嗔...

【佛教词典】诸天传

凡二卷。南宋行霆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题号重编...

【佛教词典】内阵

(术语)佛殿内僧之坐处,区画内外。内部为内阵。外面...

春节,请把「五孝」带回家

一年又过去了,我们与父母的年龄都在增长。人到晚年易...

咸也好,淡也好

一个青年为着情感离别的苦痛来向我倾诉,气息哀怨,令...

岭东第一禅——僧稠大师的故事

僧稠大师从幼年时就勤学苦读,到青年时已精通经史子集...

念咒时信心最重要

从前,有个没读过书的乡下老太婆,天天念「唵嘛呢叭咪...

把我执我慢修理干净

破我执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空性、心性也是非常...

素菜的6个优点

1、鲜嫩淡雅,赋味随意 素菜制作原料,主要有植物油、...

释迦牟尼传

一、出家前的生活 1.太子降生 我听到过这样的故事:二...

什么是皈依

问: 什么叫做皈依? 慧律法师答: 皈依分两个角度:...

曲折所带来的财富

宋代诗人杨万里曾在《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诗中写道:莫...

面对妄想有两个方法

《楞严经》告诉我们怎么修不生灭心,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先...

虚云老和尚《佛教律学入门》

甲、叙言 戒的意义,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恶五...

如果人人出家人类会灭绝吗

如果人人都无欲无求,依佛教去修行,人类岂不要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