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分别与不分别,两者应如何平衡

净界法师  2020/06/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分别与不分别,两者应如何平衡

问:师父!您说对每一件事都打妄想,那你背后的生死业力一定比别人重,因为分别的我法二执最需要第六意识的分别,所以用无分别智去对治它。但是一般人事的因缘又必须分别。两者应如何平衡?

净界法师答:人事的因缘当然要分别了。但是你如果要断除生死业力,又必须无分别。佛教的无分别,我们明天开始讲无分别观,就是怎么去截断生死的业流。无分别它偏重在果报这一块,它在因地是要分别的。就是说“凡事尽心尽力”,这一块要分别。这个事情该怎么做,菩萨应该要善巧分别。但是成败结果,“成败交给业力”,不要在结果上分别。

我们现在的分别是分别错了。众生畏果,菩萨畏因,我们现在都是在结果上分别。佛陀意思就是说,结果不要分别;因地你要如理思惟,要分别。是这个意思了。当然这也很难,对不对?因为我们对成败得失,还是看得很重。

那怎么办呢?忏公师父有个方法,他把人生分两块:五十五岁以前,跟五十五岁以后。他认为一个人到五十五岁,你的人生的因缘也就是这么回事了,能够进步有限,你就开始要加强无分别,人开始要收了。人哪,收尾收得好,比起步好更重要,尤其净土宗很强调收尾,收心。你到五十五岁你再不收心,你这辈子就收不起来了。你心不收,你业力就收不起来,这两个是一体的。你还在攀缘,你的业力就跟着你活动。

我们一个人要面对生活,对不对?但是我们要处理生命。生活是一时的,我们让今生活得好一点,这个是有需要,身安道隆嘛。但是你也要考虑生命的问题,轮回问题。你今生不解决,那么什么时候是个头呢?所以按忏公师父的规划,五十五岁前,重视生活;五十五岁以后,开始处理生命的问题。我觉得从年龄上区分也挺好的。

看看大家有什么意见没有?这一块,生活跟生命。不过,诸位!你要想到一个问题:你觉得你今生的成就是求来的吗,是争来的吗?你说你今生的成功,源于你善于分别,所以才这么多成就。你真的这样认为吗?不是的!其实你不去分别,该是你的还是你的。

但这个道理很深。我们以前总是认为说,人要去分别,要去计较,才会成功。其实我们很多错误的观念误导我们了,其实不对。你能够成功,是因为你有善业力,是你有福报,你不去追求,也会成功。当然我所谓的追求是指去追求结果。

所以你要知道,其实你的快乐跟别人是没有关系的,你是在享受你阿赖耶识的善业,你该有多大福报就有多大福报。

所以无分别智的意思是说,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要,因为这一块你没办法改变了,它是一个成熟的业力。唯识的角度是,阿赖耶识变现果报的时候,你要认命,修无分别智;但是第六意识在攀缘造作的时候,你要小心,最好第六意识能够根据你的规划走。它重视因地,放弃果报。它的态度是这样子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有诵经念佛,但内心总是放不下该怎么办

问: 作为一名退休的教师,虽然有诵经念佛,可心里总...

偏空跟断灭见有何不同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法师说:小乘的空观,是将依他起...

圣严法师《情绪从哪里来》

在混乱、紧张匆忙的时代里,人的情绪时时刻刻都在浮动...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问: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了幻法师答: 学佛...

学佛是为了比别人好吗

问: 学佛是为了各方面都比别人好吗? 大安法师答:...

父母不在身边,应如何尽孝

问: 剩男剩女的今天,很多父母用孝道绑架婚恋,导致...

一切都有定数吗?如果不一定,那佛如何预知呢

问: 诸佛菩萨皆有五眼六通,能知过去、未来、现在之事...

如何化解婆媳关系

问: 弟子对长辈一向尊敬孝顺,但对于婆婆就是生不起这...

【注音版】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一 慈悲道场忏法卷第二 慈悲道场忏法...

【注音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注音版】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一切功德源自于自己,莫向外求

现在佛法的传播也好,人们的信仰也好,越信越偏,只是...

生命从哪里而来

这种妄动跟业力的流转大致上分成两种:一种是众生的别...

转变知见离开痛苦

(一)正知见 佛法指出了苦的事实,目的是要我们远离诸...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

【佛教词典】四种所缘

【四种所缘】 p0434 集论七卷三页云:云何于法所缘差别...

【佛教词典】行有三种

【行有三种】 p0608   瑜伽五十六卷十八页云:如世尊...

净土法门需要按次第修吗

问: 听一些法师说,修行必须要按次第修,要不就是盲修...

劫运下的悲惨世界

编者按:本文选自倓虚大师《影尘回忆录》第十八章之科...

【推荐】虚云老和尚《参禅的先决条件》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

在生命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破妄显真─妄想是很抽象的,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大...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

隆莲法师虽身居庙宇,但对如今社会上物欲横流的种种现...

素食的十大益处

素食的好处极多。至少具有下列十大益处: 1.益寿延年...

大安法师:修行的高低是看德行

修行的高低看德行,不在于外在的东西,无论是哪毕业的...

极乐世界是人们在困苦中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吗

问: 西方极乐的金碧辉煌和不轮回,是不是2000多年前人...

拥有感恩的心

人生于天地之间,戴天地之大恩,时时保有一颗感恩的心...

实法为安住,权法为调伏

这感受是怎么回事? 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 快乐跟...

发愿忏悔回向,这三步每天都得做

为什么我们要经过学呢?不学你怎么知道?你不知道,人...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1.生平 印光大师(公元18611940年),讳圣量,别号常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