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为什么今天开悟的人少,古人一碰就开悟

密参老和尚  2021/02/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为什么今天开悟的人少,古人一碰就开悟

光阴过的很快,今天是第二个七的第二天了。光阴无情,我们功夫应当稍有进步了,心底上也应有所变化,有点进步,还要求精进。没用上功的要生惭愧了,光阴如箭无常迅速哇!

修行的路子我们要搞清,怎样下手?怎样用功?如何是正路?如何是邪路?如何是妄想?要把这条路弄清楚了,才好上路。已经懂得要往前走,往前走的希望打到家。

初修肯定是妄想多用不上功夫,念佛人也是这样。为什么妄想多?为什么今天开悟的人少?原因就是动,身动心也动,没有休息时候,等于你这盆水老是浑的,能现出月光来吗,睡觉也是动,所以了生死必须从静中下手。庞居士说过的话很好,他说:“世人爱黄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静宝贵啊!

古人为什么一碰就开悟呢?因为常在静里。想静下来,就得息妄想。参话头的人一心抓住话头,诸念不消而自消。念佛人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妄想自会减少。我们打七大家考察一下有没有这个功夫?没念头时,也不是无记,没有妄想,历历分明的,如同光明藏。这个功夫是靠不明白的疑情,消落诸念得来的。没有疑情念头就来了,初步功夫就是这样,这是下手处。

有话头算有进步,能站得住,动静不异为最好。就是能够老是这个样,四威仪中能用得上,保持正念,没有其它念头,这个正念疑情还未破。念佛成团成片叫伏烦恼,事一心不乱,这个样子就进步快了。所以当住此,入三摩地,当从这里得真如三昧,能够安住的话,不愁不开大悟。这只能是初步功夫,并不是开悟见性,还有一段距离。功夫现前就是这个样子,正念能不能占长,功夫就在这一念上做。

佛在世有一比丘,修行很多年,觉得在山里修行怕狼虫虎豹,就到海边建茅蓬修行了十二年,海边有好多水里的众生夜里都跑到岸上玩,这个比丘心里还是定不下来。佛陀知他得度因缘已到,就化现一比丘来到岸边茅蓬问他修行情况。比丘把情况一一说明,化身比丘的佛听了说:“怨不得你不清净,你是被这些外景所迷惑了,人不能得道是心猿不休,你看到那个乌龟吗?你应当跟它学习,海狗咬它时,它把四肢头尾都缩进壳里去,他的四肢头尾就像人的六根,海狗就像六尘,六根不染六尘,心里自然清净自会成道”。

这比丘一听,心开意解,这法子真好,非常感谢,佛化比丘没走多远化光而去。这位修行比丘这才知道佛来度化他,始发起大心,按照佛说的乌龟办法,不管什么东西来,都知道自己一念从何而起,七天后证得四果大阿罗汉。

我们现在的心是否还像一只猿猴那样四处攀缘心无宁时?得人身难、学佛法更不容易,想了生死万里无一,想了生死修正法也是万里无一,算起来我们还是有福报,稀有难得啊。

末法众生总是动多静少,很少有静的因缘。我们修行第一步要修静,可是静了以后还要有功夫,你没有功夫,光住在静上又是障碍。动是障碍,静也是障碍,也不要住在静上,静也是相。功夫作到疑情成团成片,或是观心观到一念不生,念佛念到风雨不透,一心不乱时,对自己的命运始能有所把握。参话头时不要住在这里,不能看死话头,或落入无记里,如果没有妄想,也没昏沉,功夫也不用,也不起疑情,就这么凑凑和和养养神,养长了,就落于昏沉,这样子叫死水不藏龙,这是静中之病,不容易见到主人翁。

参到这个光景要起正思维,疑情就是无思维的思维,由思维入定,思维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我们的心是六尘缘影,这么一追,动静之念没有了,达到心境两空、三昧现前。金刚经上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这时身心俱不可得,都不是念佛的主人。只有这一个历历分明,无名无相,无头无尾,无大无小,遍一切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寂而不昧,圆明觉悟。这是什么?你说它名字,起不出名来,动念皆非,你要说没有名字,它什么都知道。这是不是念佛人?“是啊!”它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这时要一把擒来在这里承当下去,你会大哭一场的。参禅是这样找到本来面目的,至此疑根断尽。

念佛念到根尘脱落,能所双亡,入三摩地与禅相同,方知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的道理。

根本法就是禅,真的开悟见性就会明白身心世界、生死轮回都是虚妄的,同时也明白都是佛性的作用。就如六祖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何期自性本来清净。”

成佛唯一途径就是见到本具的佛,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在灵山塔下修。这是把修行的路头告诉大家。上根利智一听即了,不用费事。假如疑情还没起来,就是思维观察。参参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心灵的财富

宗教导师们总认为人类的幸福,并不在于感官上的满足与...

观心的时候有十个重点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

牛过窗棂,为何尾巴过不得

禅宗公案中有一则牛过窗棂的著名典故。五祖法演禅师说...

放逸的祸害

过去,有一长者专门将牛乳熬煮成香醇味美的酥油出售,...

佛知见与众生知见

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也就是在法华会上才把他实际的事情...

以无心之法对治妄心

参禅贵实践,要真参实悟,才能得到受用。所谓真参,就...

《信心铭》中的用功诀窍

三祖僧璨大师的《信心铭》,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

禅师的考验

慧忠国师是浙江人,俗姓冉,号光宅,是六祖惠能大师的...

【注音版】二时临斋仪

出自弘化社《日诵经咒简要科仪》...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来往轮回从此息,死生烦恼莫能缠

来往轮回从此息,死生烦恼莫能缠, 我们在这个世界,有...

摩尼宝珠其实就在你内心当中

这个直下承当在禅宗里面是很强调的。因为我们习惯跟妄...

这个就是断除淫机的方法

妄心它没有自体,那怎么摄呢?妄本无体,云何可摄?他...

不计较与肯吃亏

受人羞辱、亲人离世、三餐不济,因而烦恼,这是合理的...

【佛教词典】回财

(杂语)禅林之语,施主就寺修荐,或未纳支费之现钱,...

【佛教词典】内界

1、众生的身心,分内外二界,身体是外界,心意是内界。...

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赵州上堂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

【佛学漫画】让财富持久的奥秘

发财、成名、身处高位,有时候可以依赖一点好运气,但...

如何理解「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中说:烦恼以忍辱为菩...

早晚功课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

学佛从来都看不见自己的过失,怎么去改过呢?不改过怎...

真正的敌人

印度的琉璃王率领着一百万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唱着胜利...

佛教「四大天王」的表法含义

走进佛寺大门,你会看到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

以貌取人

佛陀居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比丘名叫拔提...

如何在寺院诗意地蹲茅坑

从今已后应作厕屋,厕屋不得在东在北,应在南在西开风...

身受与心受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

希求涅槃之乐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当时有位梵志,...

供水的表义与方法

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

长劫轮回——《付法藏经》里的故事

在《付法藏经》里面有一则故事:有位阿罗汉叫阇夜多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