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观世音圣号应何而得名

2021/11/0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观世音圣号应何而得名

“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这句俗语千百年来的广泛流传,可知观音信仰早已深入民间。佛国世界虽有无数佛菩萨,但观世音菩萨却和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缘分最深。菩萨实是久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菩萨现居西方极乐世界,后也将继位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

菩萨得名

释典所载观世音菩萨名号功德不可胜计,凡遇厄难,竭诚称念,稽首请命,亦往往如影如响。根据经典,菩萨圣号得名有三方面原因:

1. 由宿世志愿得名

《悲华经》记载,往昔恒河沙阿僧祇劫前,有佛出世,名宝藏如来。当时有一转轮圣王,名无诤念,与其千子,各各请佛及僧住于皇宫,四事供养,为期三个月。当时第一太子名不眴,供养佛已,因观众生苦,而于佛前发愿,以一切善根功德,回向无上菩提,并愿于修菩萨道时,所有苦恼众生,能称其名:为其天耳所闻,天眼所见者,皆可离苦得乐。

时宝藏如来,即为不眴太子授记:“善男子,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住安乐故,善男子,今当字汝为观世音。”

2. 由因中修行得名

《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对释迦佛禀白:久远劫前,曾供养一位观音如来,并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观世音如来,授其“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因而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悟证圆通,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能以三十二应身,入诸国土,度脱众生。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能以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施于众生。令闻名见形,称念圣号之人,皆可离苦得乐。因此,观音如来,于大会中授记菩萨,号观世音。

3. 由果上利他得名

观世音菩萨已得佛心,证于究竟,无量劫来,皆以大悲心,平等拔苦与乐。《法华经》中,无尽意菩萨问佛:“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又云:“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应化普陀

观世音菩萨,誓愿宏深,慈悲广大,以故分身尘刹,随类逐形,寻声救苦,度脱众生。由菩萨证穷法界,圆彰自性,彻悟唯心,故能悲运同体,慈起无缘,遍法界感,遍法界应。

清净为心皆普陀,慈观济物即观音。普陀山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观世音菩萨的根本道场。据《普陀山志》记载:

中国五代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谔,游五台山,见一观音像,庄严殊胜,心羡不已,实行不问自取,请回日本供养。岂料船经普陀山时,海中忽涌无数铁莲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谔惊而祷告曰:“如圣像与日本众生无缘,当从所向,弟子随从所适,建寺供养。”祷毕舟行,至潮音洞边即停,慧谔捧大士像离舟登岸,时岸边渔民,听慧谔说明来意,大受感动。张氏渔翁献出住宅,让慧谔和尚供像安居,改名为“不肯去观音院”。而慧谔和尚,亦成为普陀山的开山始祖。

圣号功德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成就大慈大悲法门,利益众生,于生死苦海,为作船筏,于无明长夜,为作明灯。众生称念圣号,无苦不拔,无乐不与。

根据《玄奘大师传》中记述,大师有多次祈求观音灵感的经历。

玄奘大师穿越八百里流沙,亦即莫贺延碛的时候,经过了五天四夜的沙漠孤行,未得滴水可饮。他和他所骑的马,均因渴极而倒卧在沙漠之中。大师便在心中默祷观世音菩萨:“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仰惟菩萨,慈念群生,以救苦为务,此为苦矣,宁不知耶?”

祷告之后到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爽快如沐寒水,全身舒畅,眼得明朗,马也能起来走了。走了十多里,马忽然走向岔路,制之不住,又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并有一个水池。大师与马,始得救济,重保身命,此一水草乃是观世音菩萨慈悲变现而来。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被称为“西方三圣”,同为极乐世界的圣者。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共同辅佐阿弥陀佛,接引念佛修行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须知观音与我世界有大因缘,……但以慈悲心重,不离寂光(乃佛住处),垂形九界,以行救济耳。况示迹为阿弥陀佛法王子。如民众欲求皇帝恩泽,即向太子求耳。念观音发愿求生西方,亦可满愿。以弥陀观音同一度生之事,非有二义也。”——印光法师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外财布施与内财布施

我们要知道,财布施有两种,一种是外财布施,一种是内...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我们判定一个人到底...

象护比丘以何因缘感得金象相随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摩竭国中,有...

佛号里就具足了一切

我念佛是从2003年开始,最初提起佛号,是枯燥的,无味...

修行的功德来自于「我愿意」,自然而然引发欢喜踊跃心

我们在长时间地修,无量劫来累劫地修,最容易的就是生...

净慧法师《心经与玄奘法师的殊胜经历》

各位大德: 今天讲一个持诵《心经》的功德感应。 现在...

这一念的清净心就这么大的福德

什么叫无念的清净心呢?就是不执着,什么都看破了,什...

供佛斋僧的缘由及功德

供佛斋僧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也是为了让僧俗二众有培养...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瑜伽菩萨戒本

《瑜伽菩萨戒本》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末法众生专修净土法门

佛说了生脱死的修持法门很多,大体分为律、教、禅、密...

没有垃圾的人,只有垃圾的心

当我们眼里看到这个是垃圾人、那个是垃圾人时,我们应...

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

【推荐】错解「人生是苦」的含义

佛指示我们,这个人生是苦的,不明白其中真义的人,就...

【佛教词典】追说追泯

天台宗判涅槃经说相之语。所谓追说,废止先前法华之会...

【佛教词典】别众食戒开缘大众集

子题: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长一人为患、两家作会、西...

佛陀的三十二相从何而来

有很多人都听说过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是说佛...

极乐世界之美

在这个世界上 ,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愿享受幸福安乐,也...

「无常」即是「无我」

一、无常是苦 佛法的基本观念是苦,因为无常所以是苦。...

贤愚寿夭,富贵贫贱,皆可自作主宰

【原文】 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

伐树撅根的故事

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伐树和撅根的佛经故事。就是讲到说...

嗔心打开地狱门

1、嗔心是堕落地狱之因。 2、嗔心一起,地狱门开。 ...

做了不少善事,为何资粮力还是很有限

我们要思考一件事情,其实我们也做了不少善事了,我们...

人不成熟的四个特征

人成熟与不成熟跟年龄没有关系,人成熟不成熟,就是你...

如何对治第六意识的粗重分别

在第六意识分别当中是否也有轻重的不同?对有些事情我...

老比丘寻死为佛所救

佛陀时代,有一国家名为多摩罗,在都城外七里处有间精...

【推荐】这是佛祖给我们的考验

末学以前在医院,看了一位十七岁的男孩子,他是埔里高...

善用这个念头,是心就是佛

你要知道怎样叫「念佛」。念头是真的放在「佛」,那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