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逃避并不能解决痛苦

阿姜查  2021/12/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逃避并不能解决痛苦

防护并非意指不看、不听、不闻、不尝、不触或不想任何事。若行者不了解这点,一旦见闻到什么,就退缩逃避,以为只要这么做,那件事最后就会丧失控制的力量,然后他们就能超越它。但往往事与愿违,他们根本无法超越任何事。若他们逃避而未了知实相,相同的事不久仍会生起,一样得再面对。

例如那些永不满足的行者,在寺院、森林或山中受持头陀支,他们到处行脚,东看看,西瞧瞧,认为如此就能获得满足。他们努力爬上山顶:“啊!就是这里,现在我没问题了。”感到几天的平静后,就对它厌烦了。“哦,好吧!下山到海边去。”“啊!这里既舒适又凉快,在这里修行一定很好。”

不久后,他又对海边感到厌倦。对森林、山顶、海边厌倦,对一切厌倦,这并非正见,也不是厌离 的正确意义,而仅仅是感到乏味,是一种邪见。

当他们回到寺院,“现在,我该怎么做?每个地方都去过了,却一无所获”。因此他们弃钵、卸袍,还俗去了。为何要还俗?因为他们不了解修行,不晓得还有什么事可做。他们去南方、北方、海边、山顶、森林,仍不了解任何事,因此结束一切,他们便死了。事情的演变就是如此,因为他们一直逃避事物,智慧便无从生起。

从心里跳脱,不是逃避面对事情

再举另外一个例子。假设有个比丘,下定决心不逃避事物,要勇敢面对它们。他照顾自己,并了解自己和他人,持续努力地解决各种问题。假设他是位住持,经常得不断面对需要注意的事物;人们一直来询问,因此必须时常保持觉醒。在可以打瞌睡之前,他们就会再用另一个问题唤醒你。这让你能思维、了解所面对的事物,你变得能以各种善巧方式处理自己与别人的问题。

这技巧从接触、面对、处理与不逃避事情中生起。我们不是以身体逃避,而是使用智慧,从心里跳脱,靠当下的智慧而了解,不逃避任何事。

这是智慧的源头,每个人都必须工作,必须和其他事物联系。例如,住在大寺院中都必须帮忙处理事情,从某个角度看,你可能会说那些都是烦恼。和许多比丘、比丘尼、沙弥住在一起,在家众来来去去,可能会生出许多烦恼,但为了增长智慧、断除愚痴,我们必须如此生活。我们要选择哪一条路,是为了消除愚痴,还是为了增加它而生活?

苦所在之处即不苦生起之处

我们必须深入思维。每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外境时,我们都应该镇定与审慎。当苦生起时,是谁在受苦?为何苦会生起?寺院的住持必须管理众多弟子,这可能会造成痛苦。若我们害怕痛苦而不想面对,要如何与它战斗呢?若不知痛苦生起,我们要如何解决它呢?

跳脱痛苦意味着知道离苦的方法,它的意思绝非从每个痛苦生起的地方逃跑,这样做只会把痛苦带在身上。

若想了知苦,就必须深入观察目前的情况。佛陀教导我们,问题从哪里生起,就必须在那里解决。痛苦所在之处,正是不苦生起的地方;一个息灭,另一个就生起,你应该在那里解决自己的问题。因害怕而逃避痛苦的人是最愚痴的人,他们只会无止境地增加愚痴。

苦,是除此之外无他的第一圣谛,不是吗?你怎么会把它看成坏事呢?苦谛、生起苦之集谛、苦止息之灭谛、灭苦之道谛,若逃避这些事物,就不是根据真实法而修行。

佛陀教导我们要以智慧跳脱。你踏到荆棘或碎片,脚底被扎伤,走路有时会痛,有时则不会。当踩到石头或树枝,真的很痛时,便检查脚底,但未找到任何东西,你不理它继续走路,然后又踩到某样东西,再次感到疼痛。这种情况反复发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为何专说极乐世界?因为这个法门殊胜

容易跟特别难,这两者是绝对相反的。有的说很难,有的...

病是众生之良药

【原文】 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

云居山的老和尚们无一人在痛苦中圆寂

我在云居山的时候,从21岁开始担任僧值师。僧值师就是...

【推荐】以逆境苦难为师

古圣先贤无一不在逆境苦难中,成就人格与大业。佛教四...

嗔心会造恶业招致苦果

嗔有发怒、生气之意,是一种对自己不喜欢、不如己意的...

遇到什么灾难,就这样去发愿

菩萨做些个什么事呢?利益众生。总的说一句,就是利益...

为何放不下?因为还没看到人生真相

你能够真实的觉悟,你才能够真实的放下! 今天我们讲到...

【推荐】吃苦了苦,苦尽甘来

吃苦了苦,苦尽甘来;享福了福,福尽悲来。 世事生生息...

【注音版】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

(龙藏本)...

文殊菩萨心咒

文殊菩萨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谛d...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求道要以德行为本

【原文】 僧问:沙门奚事?曰:事道。 事道孰为本?曰...

忍辱法门有五种

第一、生忍。 每当被辱境到来之时,无法回避,无法抵...

做早晚课的用意

早晚课诵是自古就传下来的传统,但是虽然传了数千年,...

妙莲老和尚《念佛法乐知多少》

、修行唯乐何有苦 真正修行不要怕苦,怕苦就更苦。发...

【佛教词典】真义有六种

【真义有六种】 p0919   瑜伽六十四卷四页云:复次应...

【佛教词典】五事真俗分别

【五事真俗分别】 p0277 瑜伽七十二卷六页云:问:相、...

学佛的人,最怕的是「放不下」

学佛第一个观念,就是 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 。看众生...

念佛治忧郁症

这种忧郁症,也是现代文明病。那么据有关医疗机构统计...

天下万事,都有一定的法理

【原文】 律藏不许未受戒者看,一则恐其未明远理之人,...

「善男子善女人」和「男子女人」有何差别

问: 善男子善女人和男子女人有何差别? 大安法师答:...

慧律法师《从心开始》

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请放掌。 祖国大...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的六层意义

《法华经》对汉传佛教来讲,意义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修习净土法门是最上的福报

念佛人称之谓净土行人,净土行人必须要把我们净土这一...

为求子发愿终身吃素,菩萨两度满愿赐子

诸佛菩萨、上人慈悲、 各位法师、诸位佛友,阿弥陀佛!...

心无分别时,敬僧功德就圆满了

各位有缘,大家吉祥。 我们这会儿呢,从山下爬到佛顶山...

八关斋戒是对居士所施设的戒法

八关斋戒也是针对居士所施设的一个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佛经中有关职业与财富问题的开示

佛陀认为,一个人要想获得财富,应当学会一门技艺,作...

高旻寺的禅门家风

记者: 高旻寺素有冬参夏学的家风。庙里每年组织十二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