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真如缘起的三种问难

净界法师  2024/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真如缘起的三种问难

《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特别是在唐朝有三种问难,我们必须要了解的。

一、真妄别体难:

就是有一些中观的学者、小乘的学者,对真如缘起提出了真妄别体。我们先说出这个难的因缘,他说:本论安立了一心二门,真如门是平等的,生灭门是对立的,这样子把这个心分成二元论了,我们内心当中有两个自体,一个是真如,一个是生灭,这个是不合道理的。真如就不是生灭,生灭就不是真如。你如果说是平等就不是对立,你不是对立就是平等。为什么一心能够安立二门呢?这样讲是不是违背了真实相了?这是第一个对本论的第一个问难,真妄别体难。

我们看法藏大师怎么回答,看第十六页。法藏大师引用马鸣菩萨的第十六页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念一遍: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就是说我们要清楚本论安立真如是怎么安立。它说:什么叫做真如呢?一法界大总相的法门体。真如是诸法的总相。就是说它安立二门,但不是安立二个自体,它们两个是一个自体。你现在的心当然是生灭门,你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但是你不管起善、起恶,你内心当中都有真如在那边活动,它这个地方一心二门是同一个自体的。

蕅益大师的解释就更清楚了,蕅益大师直接告诉我们说: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其实生灭门根本就不存在的。这个妄想是不存在的,达妄本空,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没有所谓的两个自体的问难,因为你妄想本来就是虚妄的,虚妄你怎么说有自体呢?这个真如是有自体,它的确是有这个妙用;这个生灭门是我们自己妄想捏造出来。所以说这真妄别体难是不能够这样子问难,因为真如跟妄想,这个妄想是虚妄的,所以安立一心二门,没有一心有二个自体的问题。

二、真前妄后难:

真如缘起,说有真如,最后变成有无明,说是从真起妄。既然它本质是真如,它怎么会生起妄呢?你是真如,从真如生起妄想,这两个自体不同,这个地方有问题,真前妄后难。

这个地方我们看法藏大师怎么回答,第二十二页讲到我们众生的觉跟不觉:

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

这个地方无明的定义是说: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就是说本论并没有说是从真起妄,本论安立真如也安立无明,它说真如是无始,无明也是无始,本论从来没有说:我们某年某月某日无明生起,它没有明确说明有一个生起的点。所以我们应该说:迷真起妄,不能说从真起妄。就是妄为什么有?就是因为迷。什么时候迷?那这个我们就不能讨论了。总之是迷真起妄,但是不能说从真起妄。从真起妄,它既是真,怎么会起妄呢?这是矛盾的。所以真前妄后难,这个问题也不存在;因为本论是说真如是无始,无明也是无始,所以没有所谓前后的问题。

三、悟后却迷难:

说我们迷真起妄,总有一天把妄想消灭了,变成真如了;是不是悟后却迷,哪一天又迷真起妄,又变成凡夫了呢?

答:这个问难,我们看第二十一页,讲到始觉智慧,我们就不详细说明。总之,智慧,有凡夫业果的智慧,二乘空性的智慧,还有菩萨真空妙有的即空、即假、即中的智慧。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以前的真如,叫做在缠真如,这个真如被妄想所缠绕,所以这个真如在凡夫只有本觉而已,就是一种本觉内熏,一种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但是这个希望被无量无边的妄想颠倒所缠绕。就是说我们想离苦得乐,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因缘是痛苦,什么因缘是安乐,我们永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希望,就是在缠真如。我们内心当中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被无量无边的妄想所缠绕、所蒙蔽,这个叫做在缠真如。成佛以后的真如叫做出缠真如,这个真如它本觉以外,又多一个始觉智慧,有观照力了。有观照力,所以他不会再迷了,他有这个观照力了。

本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一念心中,同时具足两种功能:一种是觉,一种是迷。这个觉悟的功能起动的时候,会对治生灭门,趣向真如门。假设我们今天随顺迷惑,这个真如门的功能就消失了,生灭门的力量就增长。这两个功能在内心当中,互相的熏习。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仰仗三宝的加持力、仰仗内心的观照力,就把这个内心觉的功能不断不断地扩大,光明不断地扩大,总有一天把这个不觉的虚妄相消灭掉,这个时候我们就从生灭门而完全趣向真如门,是这样子的意思。

这个地方就是在真如缘起当中的三大问难,我们可以从问难当中,更加了解本论的宗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人生是果报跟造业交互的作用

唯识学解读人生,把人生分成两块:一个是果报的受用,...

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

整个唯识的思想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如果你有志于临终...

极乐世界的果地功德,就在念佛的时候念念成就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最后一段结示...

口念佛心跟着妄想走,这样往生会有障碍吗

问: 一面念佛,一面妄想不断,乃至口中念佛心跟妄想走...

放下执著本性自现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

转念念佛,直到妄想消灭,佛号独存

这个佛号的操作,是在一个什么情况之下操作? 我们在两...

散心称名,能否除罪?能否往生?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 说这散心能不能除罪呢?你说...

先把自性功德力现出来,再来处理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第一念落...

【注音版】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认识缘起法而发起菩提心

大乘佛法的特色菩提心 我们如果通达了佛法,必定会发...

地藏如意宝,能满众生一切愿

在《地藏十轮经》中,说地藏王菩萨就是法界的如意宝、...

几位高僧大德对「念佛数量」的开示

善导祖师: 欲生净土,唯须持戒、念佛、诵《弥陀经》...

五常之戒,治世之善

已上所举话头工夫动静节次,与初机入道四众安顿手脚处...

【佛教词典】诸所有想

【诸所有想】 p1347 集异门论十一卷六页云:诸所有想者...

【佛教词典】三宝差别

【三宝差别】 p0187 显扬六卷十六页云:差别者:谓由六...

《金刚经》让你悟理见性

《金刚经》主要是教授我们,让我们明白佛的道理不是一...

吝法小气得愚痴的果报

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 继...

【推荐】明海法师三皈五戒开示

各位营员,现在我简单讲解一下三皈、五戒的内容。三皈...

古镜未磨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

顺逆皆方便,存乎一心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你现在桌面上有一个苹果。这...

一切境界,唯心所现

我们修学净土念佛法门,一定要对大乘的通途教理有所了...

法华会上为何会有五千人退席

这段经文,几乎所有的古德都是扣住两个重点在解释:第...

婆媳相处之道35忌

(1)不要和婆婆争老公。 (2)不要在婆婆面前和老公...

妄想不管烦恼不停,你修行什么呢

学佛的主要任务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你仔细观察一下,昼...

李恒钺《向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介绍佛教》

前言 今天来讲此题的目的,是以学科学的头脑来观察分...

造了五逆十恶,为何临终十念就能往生

修净土宗的人,他一定要强调生命是由思想来决定的。否...

【推荐】了生脱死的人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气魄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