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把过失推给别人,这就是痛苦一再重演的原因

净界法师  2024/03/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把过失推给别人,这就是痛苦一再重演的原因

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情是从外面来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内心显现出来,让你自己受用,这叫自变自缘。

唯识学说:你自己变现一个相状,你自己去受用攀缘。外在的人事永远只是一个助缘,没有一件事情是离心别有的,离开你的心另外存在,不可能的事情。

我个人体验很深的一件事情:我在僧团住了二十二年,我出家二十二年,我除了在外面讲经以外,大部分都在僧团待着。我就看这个人啊,一个人发心出家了,又走了,来来去去看了几百个。你看一个僧团,我们住同样的房子,穿同样的僧服,吃同样的饭菜,有些人整天是愁眉苦脸,有些人内心充满了快乐,很奇怪啊,同样的环境啊。在家人就不用讲,因为在家人,有些人福报大,住大房子,我们出家人是:你不管你福报大小,你来到僧团是一视平等。

但是同样的环境接触的时候,福报大的人,他的善业力强,他跟外面的环境接触的时候,他自己变现的这一部分是快乐的。你有罪业的人,你本身的罪业跟饭菜接触的时候,你自己变现这一部分是苦恼的,这个人循业发现。

你迟早要明白这个道理,你才可以去改造你自己。我们一般人,都是把所有的过失推给别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生、一生,我们错误的痛苦的历史一再的重演,因为我们永远找不到问题的根源。

一个人不能自我反省回光返照,那你就没有一个美好的来生,你今生就空过了!一个菩萨,你可以有一个不满意的过去,你也可以有一个不是非常满意的现在,但是你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安乐的未来。就是你要觉悟,而觉悟的本身,你要先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所以一个人,当你面对某一个人事痛苦的时候,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去佛堂忏悔。对啊,去佛堂忏悔。你自己的业显现出来的,别人只是一个助缘。

所以这个人的感受,是自己两个手掌把它摩擦创造出来的。所以个人的感受,这个是。所以你想知道你前生到底都做了什么事情?你看你的感受就知道了。感受是看过去,下一个想像就看你的未来,这个想就很重要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打扫心灵的房间

房间要经常打扫,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居住在这样的房...

心中要有阳光

心中有佛,见的都是光明,说的都是善良。心中有魔,见...

这个禅定的境界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禅定的境界是怎么回事呢?智者大师讲出两句话来形...

现今社会如何净化自己的心灵

今天的社会到处充满污染,处在染浊、复杂的环境里,我...

猕猴喻

过去有个好赌之人养了一只猕猴,主人赢钱的时候,回家...

痛念生老病死苦,真发无上菩提心

大家都知道,娑婆世界的众生刚强,难调难伏。这个娑婆...

净界法师:摄大乘论

本论在唯识学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同时在知见的建立方面...

藐视净土临终多苦

其有平日自命通宗通教,视净土若秽物,恐其污己者,临...

【注音版】大轮金刚陀罗尼

大轮金刚陀罗尼...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600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 大般...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如何策发自己不生退心

问: 学佛三年佛在天边,这诚然是古德对后世学者之警语...

如果佛性本俱,过去现在未来也本俱吗

问: 如果佛性本俱,是过去本俱,是现在本俱,还是未...

烦恼即如来种

佛教常将莲花比喻为出淤泥而不染的佛法象征,这本身就...

发心应学二事

发心应学二事, 一智慧,二慈悲方便。 欲学智慧,莫若...

【佛教词典】黄门

(杂名)梵语般吒阿毗昙,译为阉人,以无男根故。律有...

【佛教词典】四诤

(名数)以七灭诤法而灭之四种诤论也。南山戒疏一上曰...

懈之一字,为世间最恶毒之物

懈者,倦之渊薮也。世之万事,若沾住一懈字,作事者纵...

野鸭子飞过去了,你的心在哪里

理观的智慧,特色就是安住一念心性,这是根本。 安住一...

怎样才能减少痛苦

你要经常思惟,现在我们生存的现实生活以及周围环境的...

圣严法师《自我而非我》

以前我刚开始教禅、讲禅的时候,一开始就讲无我的观念...

九幅寺院佛系楹联,感受清凉智慧【图】

九幅寺院佛系楹联,一起感受清凉智慧...

超越轮回导归净土的路

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源。若细意...

圣严法师《禅修的要领》

身心放松 禅修者的第一个条件,是把身心放松。 头脑放...

看到莲华跟佛出现在空中,该怎么办

问: 请教老和尚一个修行上的问题,遇到了境界。如果有...

时时刻刻多用心

「用心」对修行者而言是多么重要啊!「用心」虽然只是...

整个佛法的修学,都在修正我们的思想

当我们站在佛教的角度,来观察生命的时候,我们会发觉...

何必等到有事才持斋

无论佛教、道教或是民间信仰,很多人都相信持斋有功德...

拜忏之精神与正确态度

忏仪在佛门里是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的仪式。以修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