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凡夫、外道、二乘人的过失

净界法师  2024/05/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凡夫、外道、二乘人的过失

佛陀把我们一念心开出二本,一心具足二本:一个是杂染生死的根本,第二个是清净涅槃的根本。我们看经文内容的讲述。请合掌: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这个地方先指出三种人的过失。首先我们看凡夫的过失:

“佛告阿难。”前面佛陀讲了七处破妄的经文以后,正式要开显真心的时候,佛陀放光现瑞,从六根门头放出光明,来表示妄想即将破坏,真性即将开显。所以前面是以一种放光现瑞的方式来表法,以下佛陀就正式说法。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从无始以来,一切凡夫众生的生死归纳起来只有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种种颠倒”。这个就是惑业苦的“惑”。颠倒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迷惑了,迷惑了就是颠倒。这个迷惑就是我们对真如本性产生了迷惑,迷真起妄。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不守自性,我们没有真实地安住在我们清净的本性,我们一念妄动,向外攀缘。我们习惯性认为向外攀缘是对我们有好处的,其实错误了,我们产生错误认知,其实向内安住对我们才是有利的。所以我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认知,这个就是颠倒。而向外攀缘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烦恼,贪瞋痴的烦恼。所以这个“种种颠倒”就是一种贪瞋痴的烦恼。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个,业种。烦恼的活动久了以后,就推动我们的身业口业去造罪,就有杀盗淫妄的罪业。这个业就会有业力,这就是业种。第三个,自然。业力会招感三涂的果报,刀山油锅的果报。这个就是自然。我们每一个众生基本上就是惑、业、苦的一种相续,这种情况讲一个譬喻叫恶叉聚,这个是印度的一种水果的名称。这种水果它不生则已,生则同时生三颗,惑、业、苦。表示我们造恶凡夫,由于迷惑、造业最后受苦,而产生的一种相续的情况。

第二个,我们先看外道之过。“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前面讲的是造恶凡夫,这个地方是修善的凡夫。他也能够依止外道的法门,来做一些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依止善法,因为内心的想法不同,而产生了诸天的果报,乃至于变成魔王或者魔王的眷属。

其实造善造恶都是攀缘心,只是他们所攀缘的境不同。前面的造恶凡夫他所攀缘的境,是五欲的境界,一种杀盗淫妄的境界。这个地方他所攀缘的是一个善法,一种布施的境、持戒的境、忍辱的境。但是他在攀缘这个境的时候,产生追求人天福报,或者追求人天感应神通的想法,所以变成了外道跟魔眷属。其实他的本质都是攀缘,只是所缘境不同。

我们再看第三个,二乘之过。“诸修行人”,就是指的发了出离心,修习四谛、十二因缘的这些修行人。他们基本上都希望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圆满的佛果。但是因为他的心是向外攀缘的,结果在成佛之道当中产生了偏差,产生了歧路,而变成了声闻缘觉。前面的两种凡夫造善造恶是攀缘有相的境,包括杂染的境跟善法的境。这个地方的二乘人所攀缘的是无相的真理,他攀缘一种我空的真理。他向外攀缘我空的涅槃,结果也丧失了万德庄严的无上菩提。

总而言之,这三种人的过失,都是以攀缘心来修行,结果都得不到佛陀的真实功德。所以他说,“皆由不知二种根本”,就是你在修行之前,你根本不知道我们这一念心具足了生死、涅槃两种根本,所以错乱地依止生灭的妄想来修学。这种情况就好像你拿沙去煮,想要煮成美好的食物,纵然经过尘点劫的时间,沙还是沙,顶多变成热沙。你去煮一辈子,它永远不能吃。因为它的本质是沙,不可能变成美好食物。所以说我们今天因为错乱的用心,即便你做了很大的加行,但是因为你本质是一个虚妄,所以我们得不到真实的功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寻回原本清净的自心自性

我们都知道,修行其实就是修心,因此修行最大的快乐,...

世间人都爱黄金,但真正修道人爱刹那静

打禅七的殊胜因缘,确实是难分难离。马祖门下庞蕴居士...

信心就像如意宝稀有难得

谈这个信心的功能作用,我们也常常会引用《华严经?贤...

大般涅槃经: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尔时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应施肉。何以故...

怎样的状态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问: 法师您好!印祖一再强调我们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念佛感通清净实相

什么叫清净实相呢?清净就是断除一切烦恼、习气;实相...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具足功德,...

什么是真如

那我们谈谈什么是真如呢? 它的体性,经典上给它两句话...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说疗痔病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苾刍...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心创造出来的

我们从世俗谛来看,从世俗谛来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

一代高僧一诚长老印象记

一办心香冲天上,数声钟鼓落人间。祈祷和平干戈息,祝...

做父母的要以五事来对待儿女

人人都会生儿女,但不见得人人都知道教儿女;生儿女易...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

【佛教词典】三假

(名数)为破凡情实我实法之执于般若经明三种之假,名...

【佛教词典】水乳

(譬喻)以譬物之和合。最胜王经六曰:上下和穆犹如乳...

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赵州上堂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

如何理解「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中说:烦恼以忍辱为菩...

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

随烦恼二十:憍者,于自盛事,深生染着,醉傲为性。能...

真正的敌人

印度的琉璃王率领着一百万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唱着胜利...

为何会怀疑善恶因果报应的存在

又三业殊体,自同有定。报定则时来必受,非祈祷之所移...

佛教「四大天王」的表法含义

走进佛寺大门,你会看到一个建筑物,叫天王殿。天王殿...

以貌取人

佛陀居住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时,有一位比丘名叫拔提...

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

我们看第六科, 心见密澄暗室睹物 。 这个心见,就是在...

身受与心受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北郊的迦兰陀竹园,...

希求涅槃之乐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当时有位梵志,...

供水的表义与方法

我们对诸佛所作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水、花、燃...

【推荐】只要心里有佛,佛都会来护佑你

文殊菩萨问佛:佛涅槃以后,众生用什么来做福田?佛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