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虚云老和尚《五戒开示》

虚云老和尚  2011/03/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若别释五戒义者。第(一)杀戒。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云。“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况学佛之人。岂肯萌其杀念而招苦果。是故佛制弟子。若欲行仁。首持杀戒。杀戒若持。轮回自息。杀业之始。无非以强凌弱。或贪图口腹。或因财害命。故有人杀人。畜杀畜等。都属于瞋杀慢杀。若贪口腹而杀者。是属痴杀。然将他肉以补己身。岂君子之所忍为哉。岂知杀机若萌。仇怼自起。故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相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故有劫数难逃之报。岂独杀人当偿命。杀畜亦复然。如佛世时之琉璃王诛释种。释迦佛种族当为琉璃王所诛时。释尊尚头痛难忍者。果从何因耶。以琉璃王昔为大鱼。释迦种族是食鱼肉者。释尊昔为小童。曾以棍子敲鱼头三下。今故感头痛。释种是啖鱼肉者。故为琉璃王之所诛灭。如是观之。因果相酬。可惊可怖。故楞严经云。‘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食为本。’是故佛慈岂但及于人类。而慈及蚁子。佛法平等。无高下故。佛眼观之。大地众生皆能成佛。又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世间无知。互相吞啖。故如来制不得伤害生命。且蠢动含灵。皆有佛性。昆虫之属。尚不得害。况同类相残。一切众生既皆有佛性。未来必定成佛。既是过去父母。亦为未来诸佛。岂敢伤之。凡愚俗子。但求自利。不顾人道之伤残。如孟子云。“矢人惟恐不伤人。”但求斗争之胜利。故有水陆空中之杀具。人心日形险恶。世道愈入漩涡。相杀相诛。何时得了。若不图挽救。竟成苦海。凡关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归正轨。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贪口腹。见利忘义。则杀心不起。杀机若息。劫运潜消矣。奈何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微。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刀兵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如大战时。遍世不宁。惟澳地侨居。得免诸难。皆由宿昔无深重杀业。或有遇难者。是其个人别业所感。当知因果理微。不可思议。若信此理。杀心自息。举世若能持此杀戒。则一切杀具皆归无用矣。如来制此杀戒为首。无非欲令人人慈仁愍物。拔自他苦。同证常乐而已矣。杀戒之义略释已竟。

(二)明盗戒者。谓盗从贪起。佛制弟子于一针一草之微。他人不与。我不敢取。何况窃盗。但是众生唯见现利。种种计求。不告而取。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恶求多求。无厌无足。皆为贪盗所摄。盗之细相如此。大而十方僧物。现前僧物。乃至佛法僧物。混乱互用。虽针草之微。或自用或与人。皆盗中之至重。花首大士云。“五逆十重。我皆能救。盗十方僧物。我不能救。”乃至父母师长物。不与而取。尚犯重罪。况其他焉。若能深信因果。丝毫莫犯。则此戒不持而自持。大可以道不拾遗。夜不闭门。举世皆成义让之人。更何须监守牢狱哉。释盗戒已竟。

(三)明淫戒者。在家出家弟子。皆当严守此戒。在家五戒。虽正式夫妇非属邪淫。然他人妇女。他所守护。言语嘲调。尚属不可。况可侵凌贞洁。污净梵行者乎。佛制在家弟子。禁于邪淫。出家弟子。邪正俱禁。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举世若能持此戒。不祈礼而礼立。威仪自守。不肃而严。而法庭可无案牍之劳形矣。释淫戒之义已竟。

(四)明妄语戒者。妄语之事。亦当制止。见则言见。闻则言闻。言无妄出。细故之事。尚须真实。况事关重要乎。观乎妄语之由。多为希求名誉利养。匿情变作。昧心厚颜。如是乃至未得圣果谓得。未证佛心谓证。欺罔圣贤。诳惑世人。是名大妄语。大妄语若成。堕无间地狱。当慎之莫犯。佛教以直心是道场。何不依之修学。举世能持此戒。则信用具足。不邀名而名自至。不求利而福自归。释妄语戒已竟。

(五)明饮酒戒。饮酒宜制者。酒虽非荤而能迷心失性。大智度论明有三十六过。梵网经云。‘过酒器与人。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及教人饮。’昔有比丘能降毒龙。唯好饮酒。一日。醉卧途中。呕吐酸臭难近。唯有虾蟆舔其唇吻。适遇佛至其侧。佛叹云。‘汝有神力能降毒龙。今日醉卧。反为虾蟆所降。汝之神力何在。’故佛制止饮酒。酒戒从此始。以酒能乱性招殃。又如昔有在家五戒弟子。因破酒戒而杀盗淫妄齐破。可不哀哉。故酒能为起罪因缘。痛戒沾唇。况尽量而饮乎。举世若能持此戒。则乘醉惹祸。自无其人矣。释酒戒已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瞋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虚云老和尚文章列表

劝持五戒诗

戒杀生 同是娑婆沦落人,历劫互结恩怨缘。 亦曾多生为...

不犯威仪,小小戒都要护持

不犯威仪,这种持戒的意识,不仅对那些重戒要去受持,...

持戒的方法次第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

五戒之戒相释

1、杀生戒 不杀生戒。生是有情生命,杀是用各种器具,...

八关斋戒是对居士所施设的戒法

八关斋戒也是针对居士所施设的一个戒法。是在五戒的基...

出家人还要写自己的延生牌位,那实在是舍本逐末的事

以前我什么书都喜欢看,医学、天文、地理、兵学等等,...

不为美食所欺

在王宫里,养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鸟。这些鸟是要做什么用...

出家人持金钱戒会障碍财布施吗

《解深密经》中,观音菩萨请问佛:菩萨修行时,有几种...

佛说出家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毘舍离国。食时到,入城乞食。时毘...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参禅的下手方法

老和尚慈悲,大和尚慈悲,各位班首师傅和各位法师慈悲...

距离是一种美,也是一种保护

冬天来了,天气变得越来越冷。森林中有十几只刺猬冻得...

如果嗔心还在,「美」会受损失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夺。不忍令速堕恶趣。忍...

学佛应有的态度与认识

一、深信因果,恭敬得益 印光大师:欲得佛法真实利益,...

【佛教词典】六十二见

六十二见,或以断常,或以有无为根本,成六十二见。但...

【佛教词典】道川

宋代临济宗僧。姑苏(江苏)玉峰人,俗姓狄。初参东斋...

一定要正见,不要让人骗

底下讲智慧成满。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智慧究竟圆...

劝人布施也要注意善巧方便

问: 师父,以下综合几位同修的问题,请慈悲开示:对于...

印光大师答缘净居士问

问: 念佛行人,首宜以严持五戒为急务,庶念佛易得心净...

修行不在于找「境界」

修行学佛,重要的不在于找「境界」,最主要的应是「自...

志公禅师:十二时辰颂

志公禅师即宝志禅师(公元418年514年),南北朝齐、梁...

【佛学漫画】布施

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东西真正的属于我们,所以说...

以生死大事为急

省庵祖师曾经写一封信给茅静远居士,师对茅静远居士这...

佛教对感情的处理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爱是生命的根源,根据佛...

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之因缘

阿弥陀佛因地发心修道,启建大愿的过程,在诸多净宗经...

星云大师:内心的无限潜能

宇宙万物都有它的性能,性能好的物品持久耐用,性能不...

对哪些对境造业,业果会越重

讲到重罪、重业,一定是第一,心非常猛利;第二,跟外...

了幻法师: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

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爱欲是三界众生轮回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