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惟贤法师:佛教不是脱离现实

惟贤法师  2011/06/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佛陀出家的原因

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世尊为什么出家?一般人都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

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加,无常变化,因此生起厌离心、出离心,寻求解脱之道。

2、树下观农:当农夫拿犁头把泥巴犁起来的时候,蚯蚓被翻出地面,在地上翻滚,树上的飞鸟马上跑去啄食。世尊生起悲心,他看到人生现实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也就是现在所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况,众生都在痛苦之中,痛苦不堪。再加上世尊对于当时印度的等级制度,也非常不满,印度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婆罗门等级最高,掌握神权;刹帝利拥有政治权力;吠舍属工商阶层;首陀罗相当于贱民,连贵族衣服都不敢踏,受压迫,受歧视。世尊本人诞生于王族,他同情平民,认为这种制度不平等,不自由。面对现实,觉得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生起厌离心。

“树下观农”以及印度社会的不平等制度,使他生起大悲心。厌离心和大悲心是学佛的中心思想。从解脱行到菩萨行的中心思想就是出离心和大悲心,也叫广大心,也叫菩提心。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原因。世尊出家的根性和智慧与众不同,是很有智慧、很有根性的。

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出家是因为婚姻、生活贫穷等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要认识出家的意义,就要看世尊出家的原因。后来的弟子出家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常随佛学嘛,是根据这个主因,而不是因为婚姻、贫穷等问题来出家,不是那回事,那些都是错误的观点。释迦牟尼佛面对现实既有出离心,又有大悲心,要解决现实问题,广度众生,这是世尊之所证。

(二)世尊之所传

世尊由根本智证空,由后得智观缘起,之后,建立经教,有三藏十二部教典、八万四千法门。

当世尊在菩提树下静坐成道,夜睹天上明星而成正觉,悟得诸法实相,说了几句话:“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种智,皆自具足”。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来的真如境界,法性境界,实相境界,一切众生都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平等。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法华会上,常不轻菩萨见了人就拜,别人骂他他还拜,别人打他,他跑得远远的,还拜,他说:“汝等皆当作佛,我不敢轻慢汝等。”他拜的是佛,为什么呢?众生是未来佛,他尊重。众生平等,佛性平等,就这个意思。佛法不分什么男女、大小、尊卑、贵贱,佛性平等,众生平等,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那么在《法华经》上是这样讲的: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为什么出世?是个大事因缘,就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所证得的境界:诸法实相。也就是佛所讲的真现实的道理,使大家都要知道,大家都要有这个智慧。为了这个大因缘而出现于世,这是一个公案。

另一个公案,就是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供奉金色钵罗花,佛得到花后,拈花示众,大众默然不知所得。此时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于是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与摩诃迦叶。”

这是个禅宗公案,正法眼藏、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是个什么法门呢?就是宣示在现实中的诸法实相,缘起性空的道理。诸法缘起,当体即空。这就是佛传的心印法,由迦叶尊者在西天传到二十八祖,二十八祖即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说过一句话:我到中国来只是为了找一个不受别人迷惑的人、一个真实有智慧的人、一个可传法的人。后来达摩传法给二祖慧可,并一直代代相传至六祖慧能,此时禅法在中国就盛行了,成为中国八大宗派之一:禅宗。

禅宗的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且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参禅,就可以悟道。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可以行道,都可以对现实的真理,以平常心悟道,不脱离生活,不脱离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安详寂静。人到此境界就能智慧提高,就可以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社会、国家,所以禅学现在流行海内外。

以上所讲都是世尊所传,传的什么?宗下是他传的,教下也是他传的。宗下,是禅宗所讲的,参空,见真如;教下,就是讲的教义、缘起。而这个宗下、教下都是面对现实而言的,不是说离开现实而说的,不是一般人所误会的以为佛法是玄学,是空洞的,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它不同于普通的哲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惟贤法师文章列表

佛像供久了有灰尘该怎么办

第一、准备干净盆,专为浴佛用。 第二、净手将佛像移至...

拜佛行为不是偶像崇拜

说佛教是偶像崇拜,是只看到佛教的表面现象,不了解佛...

僧人可以顶礼讲经的居士吗

问: 请问师父,现在有不少居士在讲经说法,其实大部分...

末法时期如何选择善知识

问: 末法时期善知识很重要,该怎样选择呢? 大安法师...

文珠法师《三皈五戒的意义》

三皈,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

为何阻挡他人护持寺院等同谤僧及破灭三宝

问: 为什么说阻挡他人护持寺院等同谤僧及破灭三宝?...

佛教的法会,净土学人要不要积极参加

问: 佛教界举行的水陆法会,万佛法会,学净土的要不要...

佛学常见辞汇(四画)

【心】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香赞: 炉香乍(zh) 爇(ru)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轮回路险,用功须生处转熟

古代赵州禅师,三十年不杂用心,这三十年功夫都不打失...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原文】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无,斯为圣人...

处处想到众生,结果自己最受用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 我们现在修习一个善...

活着没有意思吗

刚才,来了位中年人。一进门,他就对我说:前几天,差...

【佛教词典】工巧处

【工巧处】 p0227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十八页云:处...

【佛教词典】世间世俗谛

【世间世俗谛】 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有名无实谛,如瓶...

佛弟子修学的四点建议

人生如大海,如何从痛苦的此岸到达快乐的彼岸,必须依...

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不贪于利养 唯乐佛菩提 一心求佛智 专精无异念 《华严...

四十八大愿——(第9愿)皆得神足飞行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

正如法师《放逸能使生命堕落》

经文: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

出门六要

每个人每天几乎都要出门。出门就要融入到大众里,所以...

【推荐】圣严法师《心的五四运动》

一、四安:安身、安心、安家、安业 我们要把佛法落实...

怎样去除掉心灵的杂草

一位著名的禅师即将不久人世,他的弟子们坐在他的周围...

印光大师一句让人目瞪口呆的话

印祖文钞中有一篇《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开篇第一...

圣严法师《温柔对待亲爱的人》

对待家人,我们习惯成自然地不懂礼貌,不会温柔,不是...

为何华不著菩萨,只粘著声闻众

乍得我空者,小乘但悟蕴中无我,不知蕴亦是空。执境为...

把曲折的人生看做是一种常态

父亲端详着儿子手里拿着的一幅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若...

「光明和尚」善导大师

洛阳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