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反观自己,不向外求

林清玄  2011/08/1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每当我们拜访佛寺时,总是见到许多佛像以打坐的姿势端坐着,而即使是以立姿站着,也不会像基督徒一样向天仰望,好像期待什么似的。 大凡是佛,总是反观自己,不向外求。佛徒的信心不向外觅,只向内看”。

这是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禅的信心》中说的话,说明了佛教的信仰最要紧的是“反观自我”,不像别的宗教是“仰观天上”。

他又说:“什么是自己呢?想在书本里或在别人的言教里数寻这个真理,犹如计数别人的钞票,不论你数多少,都是别人的,而不属于你。犹如银行家计数不在银行里面的钞票! 现在且回头来看看你自己家里吧,看你多么富足啊!你无得无失。你所需要的一切都在你的里面,只是你通常并不知道你是多么富有而已,这个内在的自我,或者灵魂,或者心灵中,储满了你所需要的一切;没有一样东西需要向外寻求”。

所以,佛教的修行中,相信自我、肯定自我、回归自我、反省自我都是非常很需要的,我们要回到自我才可能开启大悲大智的佛性。但是,回到自我并不是否定佛菩萨的力量,我们把“自我”与“佛菩萨”做一分别,乃是站在一个相对的层次上,如果能超越了相对的层次,就没有“自力”与“他力”的分别,因为超越了相对的层次,佛菩萨与众生还有什么分别呢?佛菩萨是我们自心之流露,我们又何尝不是佛菩萨的法身呢?我们心里可以涵藏无数的佛与菩萨正如佛菩萨的心中有无量无数的众生一样呀!

从铃木大拙眼中的佛相,我们看看寺院里的佛相也可以得到许多启发。我们看到每一个国家的佛像都不同,印度佛像是印度人的样子,日本佛像是日本人的样子,中国佛像是中国人的样子,这是因人种不同,人心里的佛也不一样。

在时代的流变中,我们看到唐朝的佛像多胖大稳重,宋朝的佛像则纤细温柔,每一代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家里供奉了两尊观音菩萨,一尊是仿宋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一尊是藏人铜铸的“十八臂准提佛母”,他们的长相就很不同了。这使我们理解到,所有佛菩萨相貌的呈现都是以自己为本位,并相信自己本来与佛无异,可见心外有佛不是大问题,心内无佛才是大问题。心内若有佛,佛不管以什么面目存在着,又有什么要紧呢?

我想起佛陀在幼年时代曾说过:“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当时被预言成他将是统一全印度的圣君,可是后来舍弃王位,证得佛道,因此,这唯我独尊的“我”应该重新思考,这个“我”是佛陀在代众生发言,天上天下哪里有什么比得上真实的自我呢?这个“我”是禅宗“自性”、“无位真人”的我,也是密宗“即身成佛”的我,也是净土“自性弥陀”的我!密宗的修行方法里有“本尊法”,意即任何人观想菩萨的本尊,最后就会“本尊现前”,知悉自己是本尊的化身,则了透到本尊与自我无异,修观音法的人最后是回到观音,修文殊法则回到文殊,修地藏法则回到地藏。这使我们知道自身中就有百尊,是自力与佛力的感应道交,这种修行方法是多么动人呀!

当我们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几个字,想起本师释加牟尼佛的慈悲与智慧,自然而然就生起自信的庄严与雄大的气概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林清玄文章列表

高谈玄妙拨无净土之失

世有专于参禅者云:唯心净土,岂复更有净土?自性阿弥...

如何与佛愿相应

佛,梵语具云佛陀,译为觉者。觉悟了人生宇宙真理实相...

先把自性功德力现出来,再来处理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第一念落...

善根增长,烦恼淡薄的两帖药

刚开始都是带妄修真,平常打打妄想,也来听听课,也来...

如何分辨虚妄与真实

虚妄的东西是变化的。你看到这个东西,看起来非常庄严...

香严童子闻香气而成就圣道的过程

前面是讲总相,这以下讲到他个人在有为当中所选择的一...

你一造新殃,等于又添了一层污染

那时候在云居山,也有人偷懒,晚上也好白天也好,早板...

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不受染污的

真心不堕妄境!就像一面镜子,镜子可以照了整个外境,...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信力不够,心就容易散乱

问: 请教法师,现在念经持咒持名号,均是散乱心,心口...

受持五戒的意义与功德

佛教的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

如何对待生活修行中的善缘违缘

问: 请问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修行中的善缘、违缘? 答...

佛陀如何教导我们布施

大家看看佛陀教导我们怎么样布施?首先他让我们这样来...

【佛教词典】可尚

【可尚】 p0524 集异门论十卷十页云:可尚者:谓所发语...

【佛教词典】四有(二)

人类四有者:   一、生有 初托胎时,一念相续,五蕴...

保护动物行为指南

01、对动物最好的保护,就是不干扰它们的自由生活。 ...

净界法师:一心三观

那么怎么样从第六意识的如理的思惟、想象来改变我们过...

有障碍才能考验道心和信心

佛源老和尚在文-革时,坐了三年的监狱,在监狱里每天受...

随缘不是随便

随缘两个字,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尤其是遇到困难,无法...

修行如弹琴

参禅的目的就是要开悟,但开悟有什么好处呢?佛教认为...

人之所以活的累就是因为想的太多

一位搞研究的学者问:整天在紧张忙碌地工作,研究做课...

【推荐】道证法师:六度总修?六度总休?

上广下钦老和尚有一句开示,很耐得我们去体会。他说:...

【推荐】争吵是灭亡之源

昔日,于波罗奈都城,有梵与王治国。那时,释迦菩萨投...

人可贵的九种心态

做事 人生在于做事情的过程,谋事而非谋人。成功是把...

近代知识分子和净土信仰

中国的佛教史上,知识分子与佛学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议...

念佛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

原文 窃谓座下此心,实属不可思议。然于关中用功,当以...

出家之后的事更多

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来出家,你若没有个主宰,还是会入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