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十不求法门

2012/07/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切众生与佛本来是平等无二,实说是一体的。这正是释迦佛所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现前终不是佛。因为凡夫被无量劫来无量的分相所缠,终日迷昏颠倒,从而不断造业,受业力的牵动,最终依然受报。但是最主要的障并不是这些业和报,而是没有将一切放下,没有立此生出世了结之大志,不信佛语,不信自己,不信因果,不明事理。只有下大决心发大愿心,行大圆满才对。为什么道心初发,刚刚坐下来想出世了脱究心上道而魔即现前了(魔有心魔、天魔之分,详见《楞严》五十种心魔相),这是做事不平等,有目的造成的。

做一切善事如有目的,皆不是真善,或恶或半或曲善也,用心不正更是大恶。行善求报者多,不求报者稀少无几。这样求的人、事互相影响,互相学习,遍地都有。而能将财产、念头都舍掉,一心了脱无碍之人,实属少见,从而使佛以三大阿僧祗劫不惜牺牲自己生命而所证,教众生出世成道之无为法命(慧命),竟因这样邪知、邪见、邪说、邪行而成障碍。正是这些障碍使其初发大心而退,等到自己的身体将终之时,因其求不得而生其苦,又因著相行而生其嗔,实在是可悲可怜。既然今日皈依佛了,做佛之弟子就应发愿离苦,不应没有雄心大志,不应不放下自我失去真性。每而看到群生因没有智慧迷失方向,造成心外求法,其心痛如刀绞一样。今天依佛经立十种修行大碍之说,十种不求的内容,起名叫十不求法门。

一、念佛就是念佛,念佛不与健康相挂,不求无病长寿。为什么?因为身体健康,贪恋身体而不成,欲想长寿而不成,苦相即生,使初发生西之念而舍之。其贪恋健康之人便会用一切手段爱护它(包括营养、滋味、治病等),为达到其目的,必会造种种杀业使其破戒,或为逃命免于伤亡,必伤害众生而退其道心,即然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和合的因缘,有因缘必有果报,从而乐受,病苦之生成才觉因果之厉害,从而加强信行,弃恶从善。觉后才知病苦是你觉的助缘,感恩不尽,病苦即是良药。

二、人生一世,处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也不应该去求事事如意。如果在这个世界上,事事如意,样样顺心,必然有慢高贡大之心生起。财钱上也是同样,财产多自然不注意节约,从而奢侈浪费。因地位、财产的无难,骄傲、奢侈的增大,从而不但听不进勤俭之言,节约之语,反而会看不起贫穷下贱之人,吃不下粗茶淡饭之食,甚至会对人欺压污辱,这样的人怎能证道。因为他的慧命受到损害,悲心早已丢掉。如能在患难艰苦的条件下,知这苦的根由,从而生离苦心,生悲心,发愿心,知难而离难,甘愿接收,放下便自在。

三、做好人好事还不容易,何况修心见道更是困难重重。如果究心见性一帆风顺,无有障碍,就准是你走错了路,不然就是你在欺骗大家。走错了路肯定是得不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的。要想见性,只有在障碍现前之时,信不退,不向外去求什么,同时也不要去排除这个所谓的障碍,只管去问心。这个障碍既然是个缘,缘生缘灭,你与他无缘了,障碍便自灭,绝不是灭这个障,而是慧命在继续生成,这个障就是解脱之缘,烦恼即菩提,你说对否?

四、既然你已经走到这时,知已难,行亦更难。难,害怕不顺,这就是着魔之相。不怕行时没有烦恼,因为你是人,还没有到究心之道,色空分别是有的,这也是应该存在的,要是无烦恼,一帆风顺,肯定会不能吃苦,放逸,松散,愿心自退,行肯定不坚。遇难自退,这样达到彼岸、证得真如绝对是不可能的。只有排除自我的成分,找到烦恼的根源何在,找到烦恼解决的方法,无我时,烦恼自灭。所以,这是以烦恼为智,以烦恼为修行方法,从而不离生活,认识人生,用正分别而去分别,以达到烦恼不恼,本无烦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根本上道。

五、想办什么事情不要去求简单顺利。过于顺利,心里容易产生骄傲自大,这样的后果肯定是目中无人。要知道办成什么事情,都是你的缘助,都是你的因生,绝对不只是你的能力。要不然你肯定会失去人心丧失福德,如福德不够,是办事不成的主要条件。从此要接收困难、干扰,广修福德而生快乐。

六、交朋友首先不要考虑对自己有什么利益。如果这样,朋友是交不上的,交朋友要眼光长远,要不然必被小利迷性而吃亏,怕吃亏必吃亏,吃亏后必然要找人家的错误,作为自己发泄不满的理由,甚至造谣污蔑。这时需要冷静下来,仔细看一下这个事的来龙去脉,是否与你心不正有关。这个因就不必说了,这个缘即当下一念,这个果是吃亏没错。知道这个就应该吸取教训,心正自利利他,以利他而获自利。交朋友要交心,不要交情,亲而不近,疏而不远,避免人我是非。

七、做事不求顺利,做人也同样不求平安、舒适,真的平安你是求不到的,人生百年短暂一世,如一遇小适便失去心性,骄功自傲,目中无人,这样的后果同样也是可怕至极——我知我见狂增,慧命受损。所以要知道人在这个世界上即便出了好心,做了好事,首先应该感谢那个得到了的人,是人家成就了你好的因缘,如果没有人家的存在,你恐怕也没有好人可做。好人不好做,好事更难行。如果遇到逆境,听到别人的难闻之语,看见别人难看之面,从而应该增长你对他的可怜心,增长你继续做好人好事的信心。

八、帮助别人不要希望得到别人的回报,否则就只能是好事而不能修德性。德十分重要,同样一件事情,修德是根本智,否则显得可怜千万倍。有智慧的人绝对去修德性。如果又想修德性,又想回报,结论肯定是用心不正,方法不对。因为有回报的念头即已有自我的目的,无非是非名即利,怎叫德呢?所以《地藏经》里佛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只有把福德也放下不思(但不等于它不存在,只是不思),久而久之达以见性,禅宗“三轮体空”。

九、见到有利的事情先不要考虑是否也有我的一份,只考虑是否有自己的一份,容易做出一些十分愚蠢的事。不择手段去争、抢、骗、杀之人,之事,历历在目,古今中外实不少见。在做愚蠢之举时先去思,后去想,再去做,最后阴谋暴露,身败名裂,从而臭名昭著。为了避免这愚心动,首先要知道世间一切都是不生不死的,好处与坏处都是同时存在的,你得到的同时(不知你知不知道)你也在失掉,哪个重要?德胜于名利。因为没有德,财也会离你而去。即然这样,以周济别人为享受才是高尚的道德。

十、受到委曲,被错误地理解了怎么办?首先是不向对方做什么解释,让对方理解自己。人家怎么能理解你,解释会造成新的误会,使误解增大。再者,解释起码也是不信因果的表现。信因果需要智慧,没有智慧也绝对不信。不信因果就不能乐受果报,反而会使嗔恨之心顿起,无明增长,继而又造新业。所以学会忍辱,忍辱为谦逊之美德。前行为德,后退也可是善。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又会有什么不好?以忍辱为上,以认头为高,这就是修行之法门。

这十不求法,可破除一切障碍。一定要明了有求之法,只有求到十分方有利益,就是求到九分也难免是障碍(佛说求不得苦)。再者求到十分便是无求,如无求,不求一分得利一分,不求三分得利三分,所以佛又说一切有相,皆为虚妄,所以使用有求之法是大智上根人的事(佛又说有求必应,即求到十分),而中根下愚之士决不敢去试行。如果真能用这十不求法,经常对照自己,检查心身,从而保持下去,在修行中虽也难免会有着魔的境界,但决不会为魔伤害。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也会遇到种种迷惑的干扰,但决不会因此而搞乱身心。甚至连憎爱名利、人我是非也难免使你沾边掺杂,但心里能时时、事事瞬间提起这十不求法,必能安然走出,迷障顿时消失,从而心又能自如,决不会使你迷惑退道。

净土宗祖师明朝藕益大师,也曾给念佛十大障碍写过跋(在一篇文章写完出版时会请一些名人写一篇歌颂、赞叹的文章,或介绍此文出版因缘的文章,对作者歌颂、赞叹称为序,经过流通,又会有人自称是学生,或受其文章启发而有收获,再写称为跋,也有称重序、再序或三序。但跋往往在文后,序在文前),在跋中说:佛祖圣贤没有一个不是在逆境中锻炼自己的,即不着魔不成佛。佛说四圣谛时,苦谛位占第一,为众谛基础。同时又称八苦为修行上道八位良师益友,若稍有喜欢顺利、平安之想,不愿意接收困难,干扰之意,别说修道了,就连你那颗心也会像夏天的草一样很快就腐烂了。所以要你去学松柏,能在冰天雪地时婷婷玉立,傲雪更显松柏之本色。世界上最美丽的玉石也需要修理打磨后,才能成为传世稀宝。

百分之百的纯金,不打煅也不能成精美的饰品,钟不敲不响,刀不磨不快(你虽本性是佛,今已被迷,不改过修善,平等众生,清净自己,本性怎能现前)。哪有一位是不经多劫修行才证等觉的弥勒菩萨,更没有不经究心觉道而成就圆满的释迦牟尼佛。要想做一位圣贤佛祖,离苦证道之人,不但要经得起别人的讥笑、辱骂,还必须愉快的承认这是老师,是老师对我的恩典,把得到的这些当宝贝一样的重视收藏,从而对老师感恩不尽,生大欢喜心。而这些正是世人难以理解的,更是难以接收和效仿的。可是只有这样,才能离开这五浊恶世,生成清净平等之心,才能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一登圣境永不退转(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凡夫永远不能理解。因为圣人认为是对的,凡夫不做,凡夫认为是对的,圣人认为是错的,颠倒于此。夏莲居老居士提出念佛不求境界也为此因)。

假如不懂得这些道理而单单去念佛,想生西方净土,一旦遇到困难,心稍不顺便会退道,失去信心。这样恐怕三昧与你无缘,往生没有把握(夏莲居老居士所讲全事即理,全妄即真之妙)。

所以立下这十大障碍,我们用这十不求法经常对照检查自己,一旦苦果成熟,身遇病时,行遇难时,乃至受到委屈误解错判时,这些障碍正是增加你念佛离苦的信心,真正明白了苦空即常乐之事,烦恼即菩提之理,到时也决不会怨天尤人,即然受到了智慧法语的滋润,三昧宝王你全证到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明影法师的的学修经历

我学佛20多年了,从1993年的下半年开始,基本上是全身...

在生命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破妄显真─妄想是很抽象的,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大...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利益他人来展现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然而我们总是认为,我们...

无明烦恼的根没有拔掉,一遇境界就做不得主了

镜子本来有光,只因被灰尘蒙住了,经过磨擦磨擦,转凡...

【推荐】六个方法可以忏除过去和现在所造的罪业

无始以来我们造了无数的业,逐一受报,什么时候才能成...

【推荐】如何修持地藏法门

地藏法门的经典有三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简称...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修行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修行人每天都在与自己的...

禅修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通常凡是有心或有兴趣于禅修的人,比较不容易有宗教层...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早课(朝时课诵)

●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三称) 妙湛...

见自身微尘与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

时国大王延佛设斋,我于尔时平地待佛,毗舍如来摩顶谓...

茗山法师《我的慈悲主义》

一、绪言 这是作者十年来身体力行并深深获得效验的一...

母鸡的爱心与智慧

欧洲一个专门研究动物的机构中,有位教授负责研究鸡,...

念佛可以忏除我们的三障

宿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三障,障碍着我们让我们...

【佛教词典】道释画

又作道释人物、佛道人物。即与佛道有关之画(大多为人...

【佛教词典】西来寺

(一)位于甘肃张掖县城西南隅。张掖县志载:“西来寺明...

烦恼中有佛性

这是十缘发心的第七项了尊重己灵。 这个己灵就是我们现...

修学佛法,绝不可离开净土法门

释迦牟尼佛(公元前565公元前486年),示生人间,说种...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

自相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这个...

与泥对话

一切美好都要付出代价。你的梦想越美丽,你需要承担和...

洗手间里的宴会

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主人也曾...

发菩提心的十种因缘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

【推荐】未成佛道,先结人缘--佛法教您改善人际关系

我们都知道,社会伦理乃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人...

佛说扫地的五种功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 世尊于逝多林...

再悲惨的境况,佛力都能加被

要信心百倍地念佛 每当我遇到困难的境界,内心感到沮丧...

世人不知在心上求福田

堪舆家言,何可为准。若如所说,则富贵之人,永远富贵...

上则尽形寿念佛,下则临终十念,都能往生

当时净影慧远为代表的诸师,对于九品往生的身分都判得...

慈云忏主:心里忆佛,并作出善良的誓愿

修习净土法门,应该实行信、愿、行三件要事,具备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