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六和敬的意义

圣严法师  2012/08/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六和敬」是佛教僧团的生活原则,也就是让彼此能够和乐相处的观念,基本原则一共有六个项目,分别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以及戒和同修。

第一项是「身和同住」,就是与大众能身心健康和谐地同住在一起,身体行为上不发生肢体冲突。

第二项是「口和无诤」,也就是彼此能够沟通、协调、勉励、互助,而不产生冲突。彼此不要用语言来互相交战、刺激别人,因为言语的争战是很可怕的,言语暴力会带给别人严重的创伤,一句话可能伤人一辈子。

第三项是「意和同悦」。由于志同道合,大家的心都是和乐的。「悦」指的是「喜悦」,不论是别人所看到、听到的,或是我所看到、听到的,心里面产生的反应都是欢喜的,例如当我们同在观赏一朵花时,别人看了觉得欢喜,我看了也觉得欢喜,任何一个人的心,都是同样保持着和谐喜悦。

第四项是「见和同解」。「解」指的是见解的解,也就是看法、想法。看法可以大同,可以小异,小异之中又可以有大同,大同之中又不妨有小异,可以让人发表自己的意见,自己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是到了最后,就是相互觉得彼此的意见都是合理的,别人的意见是对的,自己的意见也是对的,或是彼此协调,寻找一个折衷点、一个交集点,有共同点时就不需要再争论了。见解既是相同的,便是见和同解。

第五项是「利和同均」。如果人人都不再只求自利,能够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就是他人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所以我们和他们之间的利益便是互通、相同的。那么对他人有利,其实也就等于对自己有利,当自己得利时,一定也对他人有利,彼此之间自然就不会发生利害冲突。如果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资源能共有、共享,相处自然和谐。

第六项是「戒和同修」。「戒」指的是规则、戒律的意思。戒律是生活的共同规范、规约与守则,既然大家生活在同一个团体里,便要遵守共同的生活规范,彼此之间是和谐相处。我们通常在社会交际上,至少都会属于某一个团体,包括一个家庭、一个学校也是一个小团体,共修会也是一个团体,任何三个以上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人,就是一个团体。团体应该有共同生活的规范,并且共同遵守。

以上这六个项目就是六和敬,是释迦牟尼佛为出家弟子制定的僧团生活准则,依据此六和敬,出家弟子很容易便能够达成团体和谐相处、精进修行的目标。而这些项目如果运用在我们的日常团体生活中,包括职场、家庭等,相信一样能达成相同的效果。

无论是在政府机构或是公司行号,都可以将六合敬的原则运用在生活里,虽然说你有你的原则,他有他的原则;你有你的规范,他有他的规范,但是原则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把六和敬的观念,推广到一个团体里面,或者推广到职场里面,大家的相处气氛就会更加和谐。

工作自在语:

如果我们能够把六和敬的观念,推广到一个团体里面,或者推广到职场里面,大家的相处气氛就会更加和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把「六和敬」精神落实到企业管理

六和是佛教的管理学 据经典记载:两千多年前,佛陀身旁...

略谈菩萨戒中的「说四众过」问题

菩萨戒也称大乘戒、佛性戒、一心戒、心地戒、方等戒、...

女众出家的注意事项

近来经常有女居士问我出家要注意的事情,我想,能够放...

出家后我如何对待两性欲望

很多朋友问我,出家后我如何对待两性欲望。 这确实是很...

管教父母对吗,如何让家庭关系和谐

问: 我总想管教我父亲的不良习惯:打麻将、饮酒。我...

正德法师:我是如何下决心做和尚的

在做了多年居士以后,于1999年我正式剃度出家。出家源...

白衣居士可以说法吗

一、僧人和白衣的本分 (白衣,指俗人、在家人、居士。...

成就三法得道果

过去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天,对比丘...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佛说阿弥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q)树给(jǐ)孤独园。与...

圣严法师:如何看待「只在乎曾经拥有」

电视上曾经流行一句广告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

圣严法师《谣言止于智者》

佛教的五大基本戒律中有一项不妄语戒,意思是指不说任...

圣严法师:佛教徒应以怎样的态度来赚钱?

有人问起,做生意不能说实话,所谓老王卖瓜,自吹自夸...

圣严法师《沟通的方法》

人是群体的动物,不可能离群索居,除非你想成为与世界...

【佛教词典】见分五义

【见分五义】 作为识体四分的见分,在解释上有五种意义...

【佛教词典】不能无倒听闻正法

【不能无倒听闻正法】 p0341 瑜伽七十卷十页云:复次由...

什么都修不进去,你就念地藏菩萨圣号

【若人虽学如是信解。而善根业薄。未能进趣。诸恶烦恼...

修持佛法的21种徒劳

莲花生大士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若你不...

你要修福修慧,这句名号就完全具足了

阿弥陀佛遍知法界的智慧之海,用海来比喻智慧的深广,...

修净业当知的八件事

净土念佛法门,虽说是上中下三根普被,什么人都能修,...

佛教徒应以怎样的心态对待钱财

问: 请开示:作为佛教徒、学佛者,应该有怎样的心态...

《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详略异同之所以然

疏文 《无量寿经》,详见部类译释二门。以对今经,世称...

净宗五祖少康大师一生的灵感奇事

少康大师(688 - 763)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五代...

难以老实念佛的症结在哪里

问: 怎样才叫老实念佛?人们为什么难以老实念佛,其...

圣严法师:重罪轻受与定业难转

从佛教的立场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是正确的因果...

天人长寿而不能永恒

一般人很难想像,内心的宁静和寿命的长短有很密切的关...

蔑视佛国往生,可谓欺天诳人

原文: 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

无能所无对待,合二为一

在终南山有两位修道者,有一位修道者自己感觉一直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