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快乐由自己决定》

圣严法师  2010/06/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开朗才会快乐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为不安定,所以我们的生活言行很不平稳,导致自己和别人之间缺乏和乐的气氛。我们如果能前念与后念、过去与现在没有冲突,与人相处又能相互关怀,生活怎么会不快乐?

我们与人相处,最不愉快的事就是心不开朗。不开朗也就是‘闭锁’,是将自己与他人隔开,拒绝沟通。闭锁的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求得自身安全,以免与他人来往时受到损失及伤害。但是越闭锁就越不能与人勾通,对自己的损失就越大。唯有开朗的心胸,才能左右逢源、愉快顺利。

关不住的快乐

相信没有人会觉得坐牢是件快乐的事。我不曾坐过牢,却曾闭关六年。我的关房比一般的牢房更小,活动范围也更受到限制,但是我心中的天地和宇宙一样广大,甚至没有宇宙的感觉。时间飞逝的非常快速,远远超过我的想象,六年时间好像一晃而过。我每天住在关房里面很快乐,不像被关起来的囚犯会觉得不自由。为什么我可以如此快乐呢? 因为我心中没有一定想得到的东西,没有事让我恐惧害怕,没有事令我兴奋激动。当我们超越了理性和感性,就不会为自己和他人制造困扰。

什么都有,独缺快乐

有位女士说她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快乐,感觉缺少一些自由,好像一辈子都在为他人而活,希望我能给她指点。我说:“你不是没有快乐,也不是没有自由,只是少了一点智慧,缺了一些慈悲。”智慧与烦恼相对,不快乐是因为太在乎自己的存在,也太在乎周遭环境的存在,这会很累人。慈悲与怨憎相对,不幸福是因为自己不想付出太多,相反地他人却还嫌你付出太少,这会很烦人。有智慧,就知道世间的事物,都是暂时有而本来空,何必那样在乎自己,在乎他人? 有慈悲,就不会计较付出多少,不会在乎他人反应如何,只是为了奉献而奉献。既有智慧又有慈悲,就会发现天天都在自由自在地生活,天天都在心甘情愿地奉献,当然不会累,也不觉得烦了。得失心不要太重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痛苦的事,如果我们能够做自己的主人,不论有钱也好,没钱也好,都应该活得非常快乐。如果你问我,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想第一个就是让自己快乐,第二个则是让其他人也快乐。

如何让自己快乐呢? 关键在于得失心不要太重,能得到的就得,不能得到的就不得,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如果你将别人的价值观,变成自己的价值观,那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至于如何让别人也快乐呢?我认为物质上产生的快乐,只是一时间的,给精神上带来的快乐,会比较真实且长久。如果我们能够让自己快乐,也让其他人快乐,那么大家就等于是生活在人间的天堂里,人间净土就可以达到了。

放松

凡是不快乐时,你就要提醒自己"我要放松", 要马上离开让你不舒服、不愉快的反应,并且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 只管放松心情,先不管以后会发生什么问题.只要是有不舒服的感觉,像是心中不快乐,不自在,或是身体不舒服,这些都是苦. 知道是苦了,你愿意苦上加苦,让它一直苦下去吗? 如果希望让自己快乐, 就要调整观念, 把当前的念头, 移转到方法上, 那个方法就是"放松". 放下你的妄念, 放松你的身体, 放松你的心情, 不断的放松再放松,你的心情就会愉快, 你的精神就会明朗. 没有负担是最舒服的事. 人只要有期待, 就有负担; 只要想排斥, 也是负担, 所以面对生活应该要不期待也不排斥, 随时练习着放下,放松.

出离苦海

我经常帮助一些生活非常紧张,而且没有安全感的人,让他们在身心方面能够随时调整、随时放松,得到内心的安全感;内心一旦有了安全感后,环境是否安全,就不是太大的问题了。佛教所说的“出离苦海”,并不是要逃避现实,而是用佛法的观点与方法,帮助我们从心理上改变自己,这就是脱离苦海的方法和道理。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都没有绝对的安全保障,所谓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社会福利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安全保障。 如果遭逢不幸或挫折,这是缘于我们过去世的所作所为,让我们这一生必须接受果报。因此,不需要太过烦恼,与其自怨自艾、怨天尤人,不如面对它, 想办法去解决,改善它,那就是一种智慧。

没有绝对的坏人

依世间法律的规定,人犯了罪,一定要绳之于法,甚至要判死刑。然而,站在佛法的立场看,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基本上并没有谁是绝对的坏人,甚至要说,人人都是好人,只是有人偶尔失足做了坏事。做坏事损害到他人,是不幸的事,可是会做坏事,必然有其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环境,种种因缘促成的。因此,对犯罪的人要同情谅解。重要的是防止犯罪的措施,不是犯罪之后的惩罚。他们的确没有权利犯罪,但我们当以慈悲心来改善他们和谅解他们。

日日是好日

有一天,云门禅师问他的弟子:“十五曰以前的事不问你们,请把十五日以后的情况告诉我。”弟子们无一人能回答他,结果他自己回答:“日日是好日。”平常人在一星期的情绪变化,大概三天下雨,两天飓风,另外两天则是晴转多云。日日是好日,怎么可能?如果遇到了灾难算不算好日呢?当然是了!因为身体虽受了苦,感受人家批判,攻击,但只要心里的状态,天天是正常的、平静的,那不就是“曰曰是好曰”吗?

因果律是定命论吗?

了解佛法的人,不会将佛教所主张的“因果律”,误解为“定命论”或“宿命论”。佛教主张过去造的业,必定要受报,但是在受报前及受报时,仍可用新造的业因,去改变原有业报的成份。正像牛奶经过加工可以制成奶酪;相反地,如果弃之不管,就会臭坏而不能食用。牛奶的本身没有增减,只不过因为后来给予的待遇不同,结果就完全不同了。过去的因加上现在的因,便是当下的果;现在的因加上未来的因,便是未来的果。不断行善或不断作恶,就会使果报的品质不断改变,这就是佛教的因果律。所以,有人称佛教为“命运的努力论”,鼓励人人积极地改善自己的命运,改善自己的环境,这便是佛教因果律的目的。

节制欲望,享受快乐

许多人把快乐建立在物质的享受或官能的刺激上,其实最大的快乐应该来自生命的平安、喜悦与满足。满足不是官能的满足,而是心理上不觉得空虚、忧虑、或不觉得无所依靠。许多人因为不知道生命应该依靠什么,所以拼命找刺激,为了找刺激而无度地消耗。在物质上看到别人有好衣服、好车子、好房子,于是自己也想要,而且希望比别人的更好。如果自我价值不建立在内心的平静上,而是从傲慢自私或无依无靠的感受出发,希望从享受或物质的麻醉中得到一些满足,那就是不健康的心理了。所以,我们要提倡心灵环保,只有心灵不贫穷,才能感到真正的满足,就算生活条件差一点,也能活得很快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人生快乐的追求

快乐,是人生所憧憬、所追求的。学佛也正是为憧憬人生...

以淡定心去面对烦恼事

怨起于心,结于心,所以当了于心。以一颗淡定的心去面...

人生八苦

无量劫以来,我们一念无明,迷惑颠倒,造诸恶业,轮转...

快乐不在环境,而在于心境

一位哲人单身时,和几个朋友一起住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由于邻居家着火,火势蔓延,卫锦洲居士家也被毁于一旦...

三界从来是牢狱,劝君及早出娑婆

世间唯有苦人多,自造新殃可奈何?满地蓬蒿春不到,一...

畜生道之苦

第三个是畜生的苦。系缚打杀,互相吞噉之苦。畜生有两...

没有了肉体,下地狱为何还会痛苦

问: 人死了,肉体没有了,下地狱怎么还会有痛苦呢?...

右绕佛塔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及...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地藏十轮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

未来星宿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阙译人名今...

转苦为乐

人世间有很多人都能够忍苦耐劳,即使在非常艰苦的生活...

工作与休闲

近年来有些提倡重视休闲生活的人士认为,不要因过度认...

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

问: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父母...

以善来对治纠正不善

一般人多半不清楚什么是善与不善,什么是好的心与不好...

【佛教词典】缘起增减

【缘起增减】 p1302 瑜伽十卷十八页云:问:何因缘故,...

【佛教词典】有热

【有热】 p0537   瑜伽八十四卷十八页云:有热者:谓...

让心定下来

现今社会,一般人都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提升,当六根接触...

为何用大地来形容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

十地言地者,具足三义:一、能生万物;二、住持不动;...

耀智大和尚自述与观音菩萨的殊胜缘分

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观音菩萨,关键的时候都会祈祷...

圣严法师《闻声救难,度一切苦厄》

观世音菩萨宛然是与娑婆有情,别具深刻因缘的菩萨。人...

圣严法师《忏悔的意义与功能》

拜忏,事实上就是修福修慧的大功德。 「忏悔」一词,...

圣严法师:随时要有面对无常的心里准备

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有面对无常的心理准备,走完第一...

观苦空无常而修净土

【原文】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

佛教对社会自杀行为的预防

一、前言 自杀就是自己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一般...

船筏譬喻

有一天,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开示,为比丘说船筏...

学佛者,可以把烦恼减少一点

人生烦恼的事真的很多,不过,我们学佛者,可以把烦恼...

净界法师:唯识学概要

蕅益大师把佛法的修学的目的以四个字来做一个总结,就...

华严字母的殊胜之处

华严字母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承,已成为佛教梵呗的一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