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圣严法师《念佛禅七开示精华录》

圣严法师  2010/07/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念佛也是禅

念佛,通常被认为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成了禅呢?其实,不管任何法门,都走向一个目的--离苦得乐、消业除烦恼。没有一定的法门叫做禅,念佛同样可以是禅的法门。

我们禅修时用默照禅、话头禅、数息禅,念佛时用的就是念佛禅。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即能修成「念佛三昧」。 「三昧」是指「心一境」,念佛时,你的念头里只有阿弥陀佛,其他念头都没有,这叫做「一境」。一心念佛,不但可以除烦恼妄想、消业开悟,更可以生净土、成佛。

正念不断 处处阿弥陀佛  

念佛的「念」指念头,不仅是嘴巴念。 「念」字由今、心组成,今指今天,就是现在的意思;心指念头。每一个念头都不离现在的心,就是「念」。现在的心会有杂念、妄念,而念佛的心则是净念、正念。

念佛可念任何的佛,不过大部分佛经都教念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也赞叹念阿弥陀佛。修行念佛法门,就必须信阿弥陀佛;信了便要发愿修成「念佛三昧」;信愿之后还要行。行包括正行、助行,正行是念阿弥陀佛,助行就是修一切的善法。

念佛禅七期间,拜佛时要念佛,经行时要念佛,连出坡时也要念。一边默念、一边双手在进行劳动,心在念佛,手也在念佛。念佛时,把环境里所有人事物,通通融入阿弥陀佛的佛号里。随时随地念阿弥陀佛,而且要「正念不断、净念相继」,就会体会到处处都是阿弥陀佛。

念佛法门非常简单,只要会念「阿弥陀佛」就行了,因此,不论根器,任何人都能从念佛当中得到利益。

修「念佛三昧」见法身佛

修行的基本原则在修心,也就是链心。把杂乱的妄想心,变成清净的三昧心,就叫做修行。念佛的时候,随时将心放在念佛方法上,并清楚自己的心在方法上,这是念佛的基础修行方法,也是禅宗的基本修行方法。

原则上,念佛不只是念阿弥陀佛,念佛的名号、相好、悲智愿心、国土庄严,也都可以修成念佛三昧。虽然我们念的是有相的佛,但一定要知道还有无相的佛。一开始先从有相的佛开始念,方能达到亲见无相的法身佛、报身佛。

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大势至菩萨有叙述自己怎么学到「念佛三昧」。那时有一位超日月光如来,教大势至菩萨修行「念佛三昧」:只要心忆念着佛、系念着佛,就能跟佛相应;在《般舟三昧经》中也提到,如果我们念佛得「念佛三昧」,就能在现前见佛,或是在未来见佛。

但是我们凡夫身见到的是有相的、化身的佛,如果能实证无生法忍,就能见到报身佛和法身佛,这是大势至菩萨自己的经验。

建立大信心 修行三昧

根据天台宗智者大师写的《摩诃止观》,有四种三昧:一是常坐三昧,是坐着不动;二是常行三昧,就是「般舟三昧」,也就是在修行期间,除用餐外,都必须经行,不得休息;三是半行半坐三昧,是经行和坐交互运用;四是非行非坐三昧,又叫「随自意三昧」,就是随自己意思,任何状况都能修。

想要修成「念佛三昧」,首先要建立起对佛、对佛所说的法,以及对这个法门的大信心,就是不能有一点点怀疑的想法。在《般舟三昧经‧行品》中,有一段比喻:一位少年把自己打扮得非常庄严美丽,然后拿着装了麻油的器皿、装了水的器皿、新磨好的镜子、没有瑕疵的水晶,想用这四样东西来照自己,这当中呈现出的是麻油、水的影子,还是镜子、水晶的影子?

佛说一切诸佛都是众生心中的诸佛,心中有佛而修成「念佛三昧」,心中的佛就能显现出来。经文中所举的四样东西本身并没有影子,所有出现的影子都是少年自己的,这说明了只要自心清净,就能见到十方诸佛。

「般舟三昧」即「无相三昧」

十方诸佛,实际上就是我们内心的反映。昨天用影子做比喻,它原本并没有什么影像,产生的影像就是自己的影像。 《大乘起信论》中讲到「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只要念什么,就能见到什么,所以念佛的人可以见佛、可以生净土,这个佛是心所产生的佛。如果自己的心是清净的、跟佛是相应的,自己的心就是佛。

在《般舟三昧经‧无着品》中提到「无着」,就是不要执着,这点出了「般舟三昧」就是「无相三昧」。

十方一切诸佛在你前面,是你的心看到?还是你的身体看到?如果说是身体看到,没有心,那身体是死的,能看到吗?如果是身心合起来看到的,心和身两样东西合起来,这便是因缘法。因缘法意思是说身心只是临时组合,是空的、不是实在的,只是暂时的现象,并没有一个真的东西在那里。所以,不把自己的身和心当成自身的佛、自性的佛,才能证佛果,达到「无相三昧」。

不起差别心的「一行三昧」

今天介绍「一行三昧」。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下卷里提到「一行三昧」。佛说法界只有一相,那就是平等相,因此修「一行三昧」时,需知道法界是一相,不要起差别心。

法界一相,实际上就是无相,因此叫做「一行三昧」。不执着有相可取、有相可得,这才是真的入「一行三昧」。如果我们还没这种工夫,也要认知到,现在所取的一切相都只是暂时的工具,不是目标,就像过河时坐船,船是工具,过了河之后,一定要离开船。

我们的环境中有许多诱惑、障碍、困扰,往往使自己就没办法把握住。如何不受环境影响、而能得到解脱?首先要持戒。持戒没办法清净,怎么办?那就要忏悔。

此外,我们要经常想到布施,就是在任何地方、见到任何人,都要思考我对这个环境里的人有什么好处。即使无法为别人带来好处,至少不能伤害他们、让他们受损失,让他们增加负担。

时时精进不放逸

今天是佛七最后一天。七天之后,并不表示修行已经圆满,这只是种了善根。念佛禅七只是一个精进的阶段,平常还要持续不断地念佛。当你忘掉了、懈怠了,要回来再参加念佛,禅七也可以,佛七也可以,念佛禅七也可以。平日要时时念佛,即使工作不方便念佛,也要时时提醒自己是念佛、修行的人。

最后鼓励大家,要像参加马拉松赛跑,最后阶段要冲刺、精进,不能懈怠。祝福大家,阿弥陀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打佛七的由来及利益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

怎样念佛才能不伤气

问: 末学一天念一万声佛号,但感觉念后比较累。我已经...

念佛机能够为亡者念佛吗

问: 师父慈悲!刚刚提到念佛机的问题,就是《地藏经》...

修人天善与往生净土有何关系

问: 修人天的善,对于我们培养往生净土的福德资粮,...

崔婆往生记

宋代山东东平府梁家雇了一位保姆,叫崔婆,是淄州人。...

往生后发愿回娑婆世界,会不会又再堕落

问: 请问信愿念佛人往生后,发愿尽未来劫,仗佛愿力普...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我们再看第二个传承:这个禅净双修的思想。最早提出把...

修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观心

说到开示,讲来讲去,都是剩语,因为讲不出什么新鲜的...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注音版】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  愿生安乐...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这四句话

不论是否已经明心见性,都可以体验以下的四句话:一切...

圣严法师《什么是佛法?》

佛法就是解脱法。但是有很多层次,有浅、有深、有更深...

圣严法师《如来也是如去》

《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来,为...

圣严法师:该不该怀疑

人不一定生性多疑,多半是因为曾经上过当,所以才疑神...

【佛教词典】在有四种

【在有四种】 p0631   大毗婆沙论五十二卷十六页云:...

【佛教词典】贪行乃至痴行

【贪行乃至痴行】 p0978 显扬三卷十三页云:三、贪行。...

四位比丘尼的往生事迹

彭际清居士说:在我的家乡吴县,十多年来往生有证明的...

过不了临终四关,念佛人也照样去轮回

黄武城,江苏泰州姜堰人。家族世代都研究儒学。一日,...

贪淫好色的十二个比喻

本文从经典中选取了十二个形象的比喻,目的在于揭露美...

观机说法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收了两个弟子,他们都跟目犍连尊者...

可怕的是死亡之后事情还没解决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

黄庭坚转世的故事

黄庭坚,字山谷,江西省修水县人,他的诗书画号称三绝...

修到什么程度才可受菩萨戒

问: 有些学佛多年的居士,不敢受菩萨戒,自认为不够...

沩山禅师警策文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

禅定有多少种类

四类禅 依据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禅有五...

不是境缘困住了你,而是心被迷了

不一定用很多佛教本身的名词,我们用通俗的话来说,首...

印光大师嘉言录--示修持方法

甲、示念佛方法 ● 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

常吃木耳的六大好处

黑木耳不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具有很多食疗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