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星云大师《我们应知的努力方向》

星云法师  2010/11/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入世重于出世

在过去,我们中国佛教徒的思想,总以为逃避世间,到深山里修行才算清高。就算住在都市里,也以不问世事为尚。结果使大乘佛教救世的热情一点也提不起来,使人误解佛教为消极、厌世的宗教,因此佛教在社会上遂逐渐孤立起来。

佛教最终的目的是出世,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佛教出世的思想并不离开世间。六祖惠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也曾告诉过你们:「以出世的思想,作入世的事业。」在今后工业时代里的佛教,一定要从入世重于出世做起。

二.生活重于生死

不容否认的,在佛教里把了生脱死看做是学佛第一件大事,所以你问这个人为什么出家,他会回答你是为了超脱三界;你问那个人为什么学佛,他会告诉你是为了了脱生死,其实谁能轻易的超脱三界、了生脱死呢?

在我的看法,生死没有了脱以前,解决现实生活是最为主要的问题。一个人没有衣穿没有饭吃,怎好去忙生死大事呢?所以你们将来弘法,要多着重解决大众现实的生活问题。比方说你没有能力解决徒众的教养生活,最好你不要收弟子。在佛法里你要有谋生的技能,或者有令人尊敬供养的道德,不能光靠化缘求乞为生,因为你不但要养活自己,而且要养活别人,生活问题解决了,才能谈到了生脱死的问题。

三.度生重于度死

佛教衰微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度死重于度生。一般人家一死了人,就想到要请出家人念经,生子、过寿、结婚很少想到应依照佛教仪式来做。

佛教的经忏制度,帮了多少佛教徒的忙,但也害苦了佛教。

我们为什么不去做教师,到学校里度化青年?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医生,到医院里治疗苦难的病患者?我们为什么不到监狱里去说法?我们为什么不到乡下去布教?我们为什么不办孤儿院、养老院?放着多少活人不去度化,专度死人,佛教堕落到什么程度了!

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应知道度生比度死重要。

四.事业重于寺院

前面说的入世也好,生活也好,度生也好,总应有佛教的事业维持才行。佛教的慧命就建立在教育、慈善、文化等的事业上,甚至工厂、农场,又何尝不可做?异教徒兴办事业,赚了钱,别人还要说他好。

我们佛教徒,一向都将寺院看做安乐窝,终日躲在寺院里自我陶醉,食住不愁,所以谁也不热心弘法利生,成为给人轻视的寄生虫。我们今后要把事业看做比寺院重要,把佛教的慧命,从寄生在寺院上而转移到事业上。佛教如能办很多事业,活动的范围就可宽广,信佛的人自然就会增加了。

五.大众重于个人

佛教本来是无我相、无众生相的,但今日信了佛教的人,个人主义、自我作风比任何人都强。经里告诉我们说,佛道要在众生身上去求。一切利益,如果忽视了和大众共享共享,只图个人占有,这不但不能接近佛道,即连做普通人的资格都够不上。大陆丛林里选任住持,其先决条件就是看他有没有供养大众的心。僧团的意义本来叫做和合众,佛教只重大众的生命,不重个己的私益。同学们要养成重视大众,看淡自我的修养。

六.为教重于为己

平时佛教给人批评、侮辱了,我们漠不关心;自己给人毁谤时,则气愤难忍,非拚命不可。却不知信仰才是我们的第一生命,佛教的荣辱才是我们的荣辱。我们信佛出家,已把自己身心交给佛教,我们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为了匡扶正法,复兴圣教,我们应做护法长城。

七.法乐重于欲乐

什么是欲乐?饮食男女,凡物质身体上的享受都是欲乐。欲乐里包藏了染污性,不是学道的人所应妄求的,我们应该以法乐为乐。所谓法乐,诵经礼佛、说法度人,凡精神智能上的开脱都是法乐。离一分欲染,才能增加一分法乐。同学们进入佛门,就是为了远离欲乐,追求法乐,如果仍向往世间五欲,这就与道相违。所以大家要时时记好,法乐重于欲乐。

八.教情重于亲情

看同学们虽已出家,但对于亲族之情,仍然看得非常浓厚。我们应知道父母生养我们的色身,佛法长养我们的法身慧命。色身有灭亡之时,法身慧命才能永恒普遍。所以佛教的恩情,有胜于亲族之情。亲情淡了,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同学们的责任太大了,你们的肩膀上一边担了弘法,一边担了利生,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决定自己的方向,将来怎样才能达到我们学佛的目的?

今天的周会时间有限,只有二十分钟给我讲话,所以简单的提出几点意见给同学参考。总之,希望同学们对自己的思想言行,孰轻孰重,应早有抉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星云大师《对「业」的认识》

一般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幸的遭遇时,往往会说:...

正法、像法、末法

佛教中有正法、像法、末法:为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

为什么有些学佛人越学越不顺

问: 为什么同样都是在学佛,有的人越学越不顺心,有...

出家师父的法名为何要尊称上下

僧人自称法号有:释某某、草字某某、衲子某某、沙门某...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

过失与功德能否相抵呢

功过是不能抵销的,我们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来做比喻...

何谓三界

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

【推荐】佛门里不要倡导经忏佛事

随着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佛教事业迅速恢复,蓬勃...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时已深夜...

十小咒注音版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 南(nan)无(mo)佛(fo)驮(tuo)耶(...

现代人的十大死因

人生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之不易,死...

星云大师《佛教对「环保问题」的看法》

大自然与生物之间,原本是和谐共存的,但是,随着人类...

星云大师:为信徒添油香

我经常在弘法途中顺道巡视佛光山各别分院。有一次,到...

星云大师《佛教的主观与客观》

第一篇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 壹前言 佛陀将宇宙万...

【佛教词典】入骨

(仪式)俗云纳骨。盖于僧曰入塔,在家云入骨。白骨入...

【佛教词典】五蕴与四谛相摄

【五蕴与四谛相摄】 p0283 瑜伽五十五卷十三页云:复次...

仁心的力量

三国时,吕布与刘备交恶,用武力赶跑了他,这还不令他...

舍弃是一种智慧

前几天见到了一个事业有成的亲戚。他很年轻,却拥有一...

各宗派的代表性经典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卷数达二万...

世间赏罚与因果报应之不同

原文: 阅来书,知汝聪明尚不彻底,故以儒佛之因果,与...

怎样发菩提心呢

昨天我们简单了解了发菩提心的原因和广大功德。那么,...

人生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

唯识学的建立,它告诉我们:其实整个人生的过程,没有...

善的链条

一天傍晚,乔驾车回家。一路上冷冷清清。天开始黑下来...

一切修行人必读——印光大师悲心慈语

凡修行人,必须以念佛为正行,以持咒诵经,及作种种利...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十方诸佛是在果地上圆满了菩提心,我们业力凡夫是在烦...

饿鬼--奔突在饥渴与恐惧中的魅影

世人无论见不见鬼,都常说见鬼;无论怕不怕鬼,都乐于...

去掉我执,使自己的心软化

我们修行的前提,是一定要去掉我执,使自己的心软化,...

顺境安适,般若无缘

每天晚上要给自己一个总结:今天我的言语行为、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