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印祖开示如何对治瞋恚

2013/11/2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印祖开示如何对治瞋恚

本文节选自《印光法师文钞·示净土法门及对治瞋恚等义》,当前题目为编者所加。人生三毒为“贪、瞋、痴”,也是修行人要断除的根本烦恼。印光大师在此文中,有道理有例证,在从事项到究竟了义的层面上,分别阐释了这三毒的危害以及详尽的对治方法,为净业修行人指引了珍贵的修行门径。本文专门开示修行人如何对治瞋恚。

瞋者,见境而心起忿憎之谓。富贵之人,每多瞋恚。以诸凡如意,需使有人。稍一违忤,即生瞋怒,轻则恶言横加,重则鞭杖直扑。唯取自己快意,不顾他人伤心。[1]

又瞋心一起,于人无益,于己有损。轻亦心意烦燥,重则肝目受伤。须令心中常有一团太和元气,则疾病消灭,福寿增崇矣。[2]

昔阿耆达王,一生奉佛,坚持五戒。临终因侍人持拂驱蝇,久之昏倦,致拂堕其面。心生瞋恨,随即命终。因此一念,遂受蟒身。以宿福力,尚知其因。乃求沙门,为说归戒。即脱蟒身,生于天上。是知瞋习,其害最大。华严经云,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古德云,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学菩提道,忍辱护瞋心。[3]

如来令多瞋众生作慈悲观者,以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既是过去父母,则当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岂以小不如意,便怀愤怒乎。既是未来诸佛,当必广度众生。倘我生死不了,尚望彼来度脱。岂但小不如意,不生瞋恚,即丧身失命,亦只生欢喜,不生瞋恨。所以菩萨捨头目髓脑时,皆于求者,作善知识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无上菩提道想。观华严十回向品自知。[4]

又吾人一念心性,与佛无二。只因迷背本心,坚执我见,则一切诸缘,皆为对待。如射侯既立,则众矢咸集矣。倘能知我心原是佛心,佛心空无所有。犹如虚空,森罗万象,无不包括。亦如大海,百川众流,无不纳受。如天普盖,似地均擎,不以盖擎自为其德。我若因小拂逆,便生瞋恚,岂非自小其量,自丧其德。虽具佛心理体,其起心动念,全属凡情用事,认妄为真,将奴作主。如是思之,甚可惭愧。若于平时,常作是想,则心量广大,无所不容,物我同观,不见彼此。逆来尚能顺受,况小不如意,便生瞋恚乎哉。[5] 

【注】

[1] 印光大师指出,“瞋”就是人面对境界而产生忿憎之心。一般情况下,富贵的人由于事事如意,偶遇境界容易瞋怒。稍有不顺自己的意思,就恶言、拳脚相加,只求自己快意,不管他人伤心。

[2] 然而,起了瞋心,对别人没好处,对自己倒是有损坏,轻微的心情不爽,重的则伤肝伤脾。这样很不划算,因此必须让心中常常顺适温和,才能够疾病不侵,身体健康。

[3] 印祖又举例说,佛世有一位阿耆达王信仰佛法、供养三宝、护持正法、福德无量,但是临终时候却因为一念瞋恚心而变成巨蟒。后来遇到出家人为其说法,才脱身生于天上。所以瞋恚的习气,害处太大了。不论是佛经还是祖师论典,都反复强调瞋恚的害处。讲到此处,不禁让人想起了梁武帝与达摩祖师关于“毫无功德”的故事,梁武帝和阿耆达王类似,虽然造寺安僧、度人无数,但是对治自己的习气却不着力,因此达摩说:陛下虽有无量福德,却毫无功德。梁武帝听了不高兴,对达摩冷淡异常。这岂不恰好说明他的瞋习未除吗?

[4] 为什么要对一切人作慈悲观呢?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过去父母,也是未来之佛。从理上来讲,既然是过去父母,自然要报答生育之恩,时刻觉得不足,怎么还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生气愤怒呢?既然是未来之佛,那么如果我的生死问题不能解决,还期望他来帮忙呢。这样来想,别说小的不如意,即使剥夺了我的性命,也满心欢喜。所以菩萨修布施度时,舍弃头目、骨髓、脑颅,也只把索求的人当做恩人,是来成就自我无上菩提的善知识——就像释迦世尊过去世作忍辱仙人,被歌利王肢解,却发愿成佛后第一个度他一样。这个在《华严经·十回向品》有详细的叙述。

[5] 更进一层讲,我们的一念心性和佛无二无别。只因为迷失本心,执著有我,才将一切境缘,变成了我之外的事物。就像靶子立起来,乱箭就不停地射上去了。如果能用智慧观照,知道当下一念心就是佛心,而佛心空无所有,好像虚空一样万物含藏;又好比大海,大河小溪都能容纳;还好比苍天和大地,一个笼罩万物,一个支撑万物,却一点都不因此而觉得了不起。再观察我们自己,虽然道理上我们都有佛性,但是起心动念全部是凡情用事,错认真妄,颠倒主人翁,这样思考的话,惭愧得无地自容。平时就能够这样去想,那么心量自然广大,外境、人事和我一体,即使逆境当前都能够温顺接纳,怎么还会因为小事情而发脾气的呢?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包容异己》

人,生而不平等。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

祸兮,福之所倚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上天在赐给你福之前,往往先...

忍辱求安

寒山是唐代著名的和尚诗人。他的诗大多富有禅理,令人...

化解嗔心的方法

以前曾简单地讲过贪、嗔、痴的嗔;嗔的害处是何其的多...

舍利弗的牛脾气

佛陀弟子中,舍利佛是智慧第一的尊者,但他也有顽固的...

平生四辱成就曾国藩

曾国藩曾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封家书中特别谈到了自己一...

坦白的面对自己

过去在农忙之余,村子里的人经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交...

慧不贪欲

佛陀在舍卫国的只洹精舍度众时,城中有一大富长者,育...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注音版】礼佛大忏悔文

礼佛大忏悔文...

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师徒缘

印光大师和弘一大师是当代净土宗和南山律宗的祖师,是...

佛法唯不遵佛教戒之僧能败坏

清末,世风日下,国家无暇提倡,僧众类多懈于修持,以...

《宗教不宜混滥论》白话译

(圆涛法师白话译) 【原文】 如来说经,诸祖造论,宗教...

宿业现前,怕之岂能消灭

宿业现前,怕之岂能消灭?惟其不怕,故正念存而举措得...

【佛教词典】观达

(术语)智慧之用。观理而达其源底也。大乘义章十二曰...

【佛教词典】法藏比丘

阿弥陀佛在因位于世自在王佛所,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

你要修福修慧,这句名号就完全具足了

阿弥陀佛遍知法界的智慧之海,用海来比喻智慧的深广,...

阿弥陀佛常在西方亦遍十方

《华严》不动寂场,遍周法界,故云,体相如本无差别,...

天竺十二祖马鸣菩萨

今天要讲的这位祖师是西元一世纪时期的中天竺国人,人...

为何有人先富后贫,有人却先贫后富

复有业初乐后苦。若有众生。为人所劝。欢喜行施。施心...

慈悲心与恶风水

去年搬到一间新屋,与市场为邻,而且就是买鸡鸭鹅、猪...

肉食让我们把健康拱手相送

所谓肉食,病菌尸毒寄生虫。 不论是什么样的肉类,在...

认真念佛,自然就有成就的那一天

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周利槃陀伽是最笨的一个人。他...

用你的观想力来供养

供养佛的时候,那是法供养最。香花灯涂果啊,茶食宝珠...

十种金刚心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金刚种子,有十心。 第一...

【推荐】地狱的境界从哪里来的

有这么一个例子,也是《安士全书》里面的,在《万善先...

如何对治烦恼

问: 人们都会有烦恼,有时烦恼到不得了,该怎么对治...

留学的僧人回来后,不信大乘佛教了

你比如说现在,不少出家人兴起留学热,到斯里兰卡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