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印光大师临终助念的解读

2014/01/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印光大师临终助念的解读

临终念佛不可怕死,也不能求病好 

况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若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岂可今日要死,且不愿死。既贪恋尘境,不能放下。便因贪成障,净土之境不现,而随业受生於善恶道中之境便现。境现,则随业受生於善恶道中矣。往生西方,便成画饼。故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校。倘信愿真切,报终命尽,便即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九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记矣。(《增广文钞·复高邵麟居士书(一)》)

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往生西方,好处说不尽,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过无数无量万万万万倍。你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文钞续编·示华权师病中法语》)

病人一心念佛待死, 寿若未尽, 则当速愈。寿若已尽, 则决定往生。倘于病时, 急于求好, 绝无求往生之念。即或寿未尽, 以急于求好, 不肯一心念佛。纵念佛, 以求好之妄念过重, 反致与佛不相应矣。决难速愈。若寿已尽, 以求病愈之心切, 决无往生之事。则成求堕三途六道, 永不出离耳。(《文钞三编·复温光熹居士书(四)》)

所以临终病危只可发一个愿:求生西方,求阿弥陀佛早来接引,不求病好。

临终念佛不可怀疑、自谦

中国人自古崇尚谦虚,所谓谦受益满招损。总认为自己不行,不如别人,修行不够,高调做事低调做人,这是公认的美德。在积德行善和修行的追求层次上,确实应当永不知足,见贤思齐,查找不足,低调修行。但在往生之事的愿望上,千万不要自谦、自抑、自卑,因谦成障、成疑,信心不足,难以与佛感应道交。

印祖在《临终三大要》里开导:

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

临终不能昏沉,不能打失正念

临终欲不昏沉, 必须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 临终何能清白。朱荣鑫事, 若非虚说, 决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二因全家助念。助念之事, 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 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 由家人破坏, 亦不能往生。故当深劝家人同修净业, 方可不致功败于垂成。或仍沉沦于生死苦海也。(《文钞三编·复吕智明居士书》)

如何保持临终的正念,心不颠倒?印祖在《复章缘净书》说:

有净业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属助念,何虑不生。所不生者,由情爱一起,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浅,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与佛圣气分相隔故也。

临终功夫得力,重在平时;不真修、好高务胜、伪善之人难以得正念,极可能虚生浪死。印祖在续编《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指出:

念佛之人,当恭敬至诚,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果能如是,纵不能完全了无妄念,然亦不至过甚。多有只图快图多,随口滑读,故无效也。若能摄心,方可谓为真念佛人……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认真,故无效耳。

在《增广文钞·复邓伯诚居士书(一)》又指出:

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

为保持正念,临终家属不能为病危者换衣、揩身、哭泣等,应组织助念。在《陈了常往生发隐》指出:“临终一关,最为要紧。”

世有愚人,于父母眷属临终时,辄为悲痛哭泣,洗身换衣。只图世人好看,不计贻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论;即志切往生,临终遇此眷属,多皆破坏正念,仍留此界。临终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牵后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极。凡有平素念佛之人,或其人之子孙信佛,于临命终时,请众居士助念,其利益甚大。(《文钞续编·复杨慧昌书二》)

在《文钞三编·与刘寿民居士书》:

人至临终,全在令其心不起别种念头。倘一搬动及哭泣,则念佛之清净心便失。而爱恋之心,并搬动难受之瞋恨心即起。此种行为,名为落井下石。而愚人不知,谓为行孝,诚堪痛惜。

理论上讲念佛与念观音一样,但临终念佛为好。

弥陀、观音,同是一事。而观音悲深愿重,故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所有闲议论,均用不着。古人云,“遵其所闻,行其所知”。此二句,乃真实修持之龟鉴也。观音乃过去古佛,为弥陀辅弼。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有何不可?(《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观音与苦难众生有大因缘,因此人们在危难中多求观音菩萨保佑(平时、灾难、生产时应多念观音菩萨圣号)。很多人在病人临终不舍其死去,所以念观音往往含有求病人好转之意,往生之意则不清晰了。对此印祖在《文钞三编·答卓智立居士问》就明确地答复,临终宜念佛为主:

问:世俗专认念佛为送死, 念观音为保生, 以故修净土未精者, 及年未老者, 临终多因恋世, 念观音。助念者, 往往徇其意, 或从其家属之意, 因亦助念观音, 不念佛。果病愈, 固无憾, 否则既碍灵感之名称, 又误生西之机缘。未知若遇此根性, 如何办法, 始圆通。是否先念观音以保生, 及其既死, 转念佛号以送死乎。或始终专念观音, 亦可令彼寿未尽即愈, 寿已尽即生西乎。

答:人有大病, 即当作往生想, 一心念佛。若寿未尽, 由念佛故, 即可速愈。(阿弥陀, 即无量寿, 即是消灾延寿。)至于为人助念, 何可为念观音, 又为祈寿乎。念佛, 寿未尽亦能延生。念观音, 则无求往生之心念。若寿已尽, 则误事。非念佛定死, 念观音定不能往生。然痴人以无求往生之心念之, 故亦只成误事之一种业感也。无量光, 即消灾。无量寿, 即延寿。念阿弥陀佛, 极功尚能成佛, 岂不能延寿而令速死乎。(师于答辞中, 痴人二字旁, 抹三笔以警, 后死者, 切勿自误也。)

印祖在《文钞三编·复独山杨慧芳居士书》对临终助念问题概括道:

无论老幼、男女、贵贱、贤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发切愿,至诚恳切念佛圣号,无一不于现生临终得往生者。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说往生,心恋尘境。一以不教眷属念佛,并不预说助念之利益,及瞎张罗,预先抹澡,换衣,问事,哭泣等祸害。及至临终,眷属不唯不助念,反为破坏正念。功败垂成,事依俗见,令亡人沉生死苦海。可不哀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安住在无所得的心

我们再往下看什么是生灭的相状,什么是不生灭的本体。...

印光大师:净业行持

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而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

至诚念佛莲已种

请看第十段:至诚念佛莲已种。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

念佛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

我们先谈一谈念佛的人为什么要修习出离心,如果不修习...

净土行人信愿不真切的表现

信愿不真切具体表现在有五个方面。 第一就是泛泛悠悠,...

以生死大事为急

省庵祖师曾经写一封信给茅静远居士,师对茅静远居士这...

忘失眼前生死大事的设想

【原文】 庚午四月,先太夫人病革时,语子孙曰:旧闻地...

净土问题回答

1、请问法师可以呼吸念佛吗? 答:当然,你念佛的时候...

【注音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卷第一 大宝积经卷第二 大宝积经卷第三 大宝...

浴佛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峯山顶,与大苾刍众千...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为什么一定要念佛呢

佛法的最要问题,就是了生死。若论了生死这桩大事,很...

仗自力了脱之难,仗佛力往生之易

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

淫念一生,诸念皆起

淫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

不可代人诵经念佛而图名利

内功, 是自修, 外功, 是广行种种方便。如周急济困, 拯...

【佛教词典】诸仙

(一)婆罗门净修者之专称。法华经序品(大九·五中):...

【佛教词典】瞋行补特伽罗相

【瞋行补特伽罗相】 p1322 瑜伽二十六卷八页云:问:瞋...

求神应先求己

过去,有一位贫穷的人起了一个念头:我应当到天神庙去...

五个【不要紧】与十个【无论如何】

五个【不要紧】: 如果您的微笑得不到回应,不要紧;...

何为普贤菩萨十大行愿

一者礼敬诸佛 礼者、身礼拜。敬者、语意恭敬。诸者、不...

忆念弥陀慈父

在很小的时候,我喜欢观看电视上播放的《济公传奇》,...

星云大师《求法的态度》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是本年度新生训练,我要向...

常怀敬畏之心

有句老话说的是:举头三尺有青天。还有:头顶三尺有神...

星云大师:不要把福报漏了

我们赚得的钱财,把它放在口袋里,口袋有缺口,钱财漏...

大安法师:文化人学佛的通病

文化人学佛,大多好乐研究教理,总想从经卷中得大总持...

弘一大师《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

佛源敬老院免费接奉养年迈出家人公告

佛源敬老院是一座针对出家人、食宿全部免费的敬老院,...

心态不同,结果也不同

遇到不顺利时,你通常怎么想?或者说,你觉得哪一种思...

造什么因果会导致疾病缠身

身体健康是很多人十分向往的。有不少人都是花钱买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