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无法理解

证严法师  2017/05/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无法理解

佛学千经万论,莫非论心、行、业、果。人的一切动作无不由心起,心可以带来社会的和乐;也可以造成社会的戾气。人与人之间有和睦的爱念,社会才有祥和的气氛。若是一念偏差,就容易招来暴力。有粗暴的行动,则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不安猜忌,彼此有戒心,而社会便充满了险象。

佛陀教育众生,说法四十九年,无非要深入人心,教导人们应该要如何生活?要如何动作?

人在有生之年,一切的生活、动作、事业等,所有的造作,都会变成一种结果,这个结果有时很快就展现出来;有时会延后到来生,这就是隔世之果,隔世之果和隔世之因往往使人无法理解。因为不能够理解,自然就觉得疑惑。

比如有人说:“我平时为人也不错,为什么一切不幸的事情,都发生在我的身上?而那个人平时对人很刻薄,所做的都是危害社会人心的坏事,为什么他还如此风光呢?”这就是隔世之因,隔世之果。今生为恶的人,不一定马上受列恶报,是因为他过去所做的福业带到今生,余福还未享尽,而他种下的这个恶因,果报尚未成熟。

有的人此生就带了一些“业”来,虽然已觉悟要走正途:由于“余业”未尽,才开始开拓正道,路还未畅通,所以不免坎坷难行。

总之,一切都是时间累积,好的因不要认为微小而不做,坏的因也不要以为只有一点点没有关系。其实因果关系真的很可怕,即使是微小的造作,也终必结果。

佛在世时,有一段时间曾在舍卫国讲经,频婆娑罗王非常敬重佛法,也非常尊重佛陀。他有一位朋友加沙王,不信佛法,也不信三世因果。他认为今生快乐就是最好的,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那还想到来生?

有一次,加沙王想送一个价值连城的珊瑚给频婆娑罗王:他认为这是他最心爱的宝物,足以表达对频婆娑罗王的友谊。

频婆娑罗王看到这件价值昂贵的礼物,他自忖:“我接受这样贵重的礼物应该如何回报?我的朋友沉溺在享乐中。要如何才能够度化他,让他免于将来的苦果呢?”后来他将宝物送到佛的面前供佛,向佛说:“加沙王非常富裕幸福,跟我有深厚的友谊,若不引度他,看他一直沉溺于欲海中,真是可悲啊!”他问佛陀: “我要如何来回报他呢?”

佛陀告诉他:“你若要度化他,就将我所说的法送给他:”频婆娑罗王认为这是最好的礼物,所以他回去后,就把自己听过的佛法抄下来送给加沙王。

加沙王接到频婆娑罗王的礼物,心想:我的好朋友,回送我的礼物一定很珍贵,于是仔细阅读经文,体会其中的道理。他用心推敲,终于彻悟,人生一切的荣华富贵名利地位,都像是过眼云烟,虚幻不实,而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佛陀的教法句句智慧,我应该追随佛陀修行。就这样,他舍弃王位出家了,一个人到舍卫国去听经闻法。他以苦行僧的形态,离开自己的国土前往舍卫国。当他来到舍卫国的边境,已近黄昏,于是借住在一户烧窑的人家。

佛陀知道加沙王已有求道的心,而他的业报即将现前,不可能到达“给孤独园”。于是佛陀就慈悲前往加沙王借宿的地方,向他开示佛法。经过—夜的开示,天亮后,佛陀就离开了。国王还不知道这位庄严的比丘就是佛陀,只觉得这些教法真是至高无上的真理,他觉得身心轻安,又再向前走。没想到,离开这烧窑的房子没有多远,忽然间一头牛冲出来,将这位已出家的国王撞死。

这头牛的主人眼看牛惹出祸来,非常害怕,就把这头牛低价卖出。有个农夫觉得这头牛很便宜,就把它买回去。有一天,这头牛在犁田时,忽然发狂,又将新的主人撞死了。

农夫的儿子非常生气,也非常愤恨,就立即将牛杀了,并运到市集去卖。有一位从乡村来赶集的商人,觉得很便宜,就买了牛头,想让家里的人加菜。

他将牛头背在身后,走到了半路感觉疲累,就将牛头挂在路旁一棵大树的树枝上,自己则躺在树下睡觉。正熟睡时,忽然间挂着牛头的树枝断了,结果牛角对着他的胸口刺进去,将这个人刺死了。

这件事情在舍卫国辗转相传,传到了频婆娑罗王的耳边。国王觉得奇怪,一头牛先是撞死一位国王比丘;再来又撞死一位农夫;而且挂在树上的牛头掉下来,还刺死了人,这到底是什么因缘呢?

国王到佛陀的面前请示,佛陀跟他说了这段因缘:以前有三个人结伴去做生意,但是路费用尽,没有办法回去。于是租了一间房子暂住,屋主是一位老阿婆,她靠房租来维持生活。

这三个人住了一段日子,还是没有办法做好生意,非常落魄,没有钱缴纳房租。阿婆向他们要房租,他们就骗她说:“我们今天要出去做生意,做完生意回来,就会将房租给你。”

结果,三个人一去不回头,阿婆非常生气。一天,恰巧在路上碰到那三个人,就跟他们催讨房租,三个人异口同声说已经给了房租,不理会她,就走开了。阿婆含恨发誓说:“我这辈子得不到你们的钱,来世一定要你们的命。”后来,阿婆气忿过度,含怨往生了。

佛陀说:“你知道吗?那位阿婆后来转世为牛,那三个因牛而死的人,就是过去那三个无赖汉。这因果起源于怨恨心,业报连结在一起,逃过了这世,也逃不过后世的冤业。”

佛陀教育弟子:“心好像是一畦田,自己撒什么种子,就得什么样的果。”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行动;起心造业,将来一定会受果报,一点点都跑不掉。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应该受的,就要欢喜受;应该做的事,即使做起来困难重重,也必须去做。

动一念善,就是福;若是有一念怨、恨、贪、瞋、痴,这粒粒种子都是将来的障碍业报。所以贪、瞋、痴、慢、疑、怨、恨都不可存在心上;这每一粒恶的种子都会令人起烦恼心。

与人相处应多结一些好缘,多起一些欢喜心、感恩心、满足的心,这些都是将来造福的因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证严法师文章列表

嫖娼的真实报应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

「不幸」的故事

改运、消灾、改名,自古以来这种迷信就已深印于人们心...

心念决定业力的强弱与方向

业力的形成是由心念决定的。心念是邪恶的,不管做什么...

病不见愈,乃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

接下来一段呢是《示重报轻受及如法治丧》,就是开示的...

因果不是宿命

佛门常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有人便以为这是宿命论...

地藏菩萨转你的业,那因果还要还吗

人的寿命是无常的。人有病,病是死的因,有病不一定是...

憍梵波提尊者——受天供养第一

憍梵波提,此云牛呞。宿生为牛,食已转哨,故受此名。...

唯识学的因缘观

在佛教的教理当中啊,每一个教理都有它的因缘观。因缘...

【注音版】慈悲药师宝忏

慈悲药师宝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佛学漫画】认识无常

【佛学漫画】无常...

癌症病患念观音得救

在台湾有一个佛教堂,它的理事长叫曹刚,信佛很虔诚。...

群牛喻人

佛陀在罗阅祇国的竹林精舍时,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请,...

能修此十一种法,道业必有成就

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有一天,为比丘众开...

【佛教词典】德山托钵

(公案)雪峰在德山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托钵至法堂...

【佛教词典】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

(经名)四卷,唐金刚智译。说金刚界九会曼陀罗中,成...

说不如行

有一天,一位经常跟随佛陀到处弘法的弟子忽然对佛陀说...

面对今生的果报,我们只能忏悔认命

所以我们今天承受果报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件事情,忏悔...

一切法门中,莫若念佛求生净土

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

用智慧水去灌溉这个愿

我讲一个《法句经》的小故事给大家参考。神通第一的目...

忏悔有这三种方法

忏悔有几种方法,有取相忏,有作法忏,有实相忏。这里...

大光明云中的十种光明特质

佛有常光,有放光。由于特殊因缘,放光就是要传达信息...

最好的领导者

团体的领导者有两种型态:一种是权威型,在他的领导下...

如何消除跟佛陀之间的距离障碍

心空如太空,豁然无所住。一真法界中,寂照常安住。 这...

修行要找到正确的方法

佛教中讲修行,就是不断修正身。口,意三业的行为,把...

【推荐】这种感觉找不到,恐难生净土

你在临终的时候要做到准备,准备好了这才可以往生净土...

了解自己的念头

修行不在其它,而在修心。如果要修心,就必须了解自己...

持名念佛——下手容易,成就也高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