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窦禹钧大积阴德,五子登科享高寿

2017/10/29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窦禹钧大积阴德,五子登科享高寿

窦禹钧(即《三字经》里提到的窦燕山),五代后晋时期涿州范阳县人。后周时期大臣、藏书家。与兄窦禹锡皆以词学著名。唐末时任幽州掾,历官齐州、邓州、安州、同州等八州支使判官。后周时期,升户部郎中、太常少卿,以右谏议大夫致仕。

窦禹钧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很孝顺,对于母亲的话,从来不敢违逆。在那个时代的人,多数在二十岁左右就结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岁还没有儿子,就会感觉到 “无后为大”的忧虑。可禹钧到了三十余岁,膝下犹虚,正在愁眉不展的时候,忽然有一天夜间,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已故的祖父对他说:“你前生的恶业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运,不仅没有儿子,并且寿命也很短促。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济世的善事,或许可以转变业力,挽回命运。”他一觉醒来,把梦中祖父的话,一一铭记于心,从此立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窦家有一仆人,盗用了禹钧二万银钱,恐怕给主人发觉,就写了一张债券,系在自己小女的臂上,券上写明:“永卖此女,偿所负钱。”仆人从此远逃他乡。禹钧发觉了这件事,把仆人所写的债券焚毁,并且对仆人的女儿抚养得很好,那女儿长大后,禹钧还替她备了嫁妆,嫁了一位美满的贤婿。这个仆人知道此事之后,感动得痛哭流涕,回到窦禹钧面前,认罪待罚,而窦禹钧却不计前嫌,依然很和善地对待他。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窦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 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又同村中,有家人去世无力购买棺木的,他就出钱埋葬;凡是女子到了二十七岁还由于贫寒等原因未能出嫁的,就出钱为她出嫁;凡是二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家境贫穷无法营生的,就看情况借给本钱,让他去做买卖。这样,因窦禹钧的善心而活下去的有几十家;各方贤士,依赖他举荐而被官府录用做事的,也不胜枚举。

又在家宅的南面,建书院四十间,藏书千卷,请有德行的人为老师,四方家境贫寒但愿意学习的孩子,都可以来学习,并且供给学子口粮,所以在这里念书的孩子学识越来越高。

窦禹钧还将自己每年的收入,除留下家里必需的开销之外,剩余的都拿来救济穷人。而家里的生活却非常简朴,没有金玉等装饰,也没有穿华丽衣服的女子。

就这样,努力不懈地行善了几年,有一天,又梦到祖父对他说:“你命里本来无子,又短命,但你这几年来一直积累阴德,已经名挂天曹,天帝特为你延寿三纪(三十六岁),赐予五个儿子,都贵显福寿。命终之后,你可以升天做洞天真人。”又说:“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这个道理在人间、天上、地下都是一样。善恶的报应,有些在今世就会显露出来,有些要到来世才会受报,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律无处不在,从来就不会遗漏人的任何一个细微的起心动念,你对此不应当有任何怀疑。”

自此之后,窦禹钧就越发精勤地积德累功。后来,他果然有五个儿子。由于自己重礼仪、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窦家终于发达了。他的长子名仪,在后晋时中进士,入宋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赵匡胤曾悲伤地感叹:“天何夺我窦仪之速耶!”次子名俨,也是后晋进士,历仕汉、周,宋初任礼部侍郎。三子名侃,为后汉进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窦偁为后汉进士,入宋任左谏议大夫。窦僖是后周进士,曾任宋左补阙。当时人们美称他们为“窦氏五龙”。当五个儿子均金榜题名时,侍郎冯道赠他一首诗:“窦燕山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窦禹钧还有八个孙子,也都很贵显。最后,窦禹钧做到谏议大夫的官职,享寿八十二岁,临终前谈笑风生,向亲友告别,沐浴更衣,无病而卒。

这个公案中,窦禹钧因为宿世恶业的缘故,没有后代而且短命,但他听从祖父在梦中的劝告,从善如流,长时间不懈地努力行善,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宿命,并且命终升天。他祖父第二次在梦中告诉他的话很重要,也就是“行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这个道理在人间、天上、地下都是一样”,并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让他对因果报应产生信心,从而行善积德不松懈。

实际上,对因果信心的大小决定了此人行善恒心的大小。如果对因果似信非信,则行善的决心与恒心就会很小;相反,如果对因果律有了充分的理解,并且深信不疑,内心就会彻底舍弃傲慢与放逸所导致的我行我素,从而转向对因果律的恭敬与臣服,这样,对自己内心的念头、嘴上的语言、身体的行为,就会小心翼翼,不敢放肆或疏忽大意。

现今有些人,想通过行善改变命运,才做了一件微小的善事,如参加了一次放生、布施一点钱财,就希望自己的命运有个彻底的改变,妻荣子贵,事事顺心,这对因果律的理解未免太肤浅了。不容否认,此人所做的每件善事将来肯定会得到善报的,但仅靠一两件善事的力量还不足以改变命运。

行善到什么时候,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呢?需将自己的内心世界来一个彻底的改变——原来在乎财物而吝啬的,现在变得不在乎财物而在乎他人的痛苦与快乐而不吝啬了;原来动不动就发火的,现在变得安详平和了;原来事事挑毛病抱怨的,现在变得包容而厚道了;原来内心总是希望别人倒霉、自己一人发迹的,现在变得真心希望所有的人都幸福,哪怕自己一人受苦也不要紧;原来对他人漠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现在变得只关心他人、不关心自己了;原来觉得起心动念与言语行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现在变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了……

什么人的内心世界若是有了上述改变,则此人的命运一定很快会有大的转变。因为心决定一切,是磁石,才会吸引铁块;是善心,才会体验安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悭贪的果报

昔日,佛在波罗奈私国弘化。当时,国内有一位大富长者...

杀生遭现世报三例

我姓陈,家住嘉义。最近听了一些因为残杀动物后来遭受...

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我今天在过堂的时候,看见各人吃饭,渐渐有些散乱。吃...

见人有难,难道不应该伸出援手吗

什么是善的难易呢?古代大儒认为:克制自己的私欲须从...

金钱的拖累

从前,印度有个婆罗门,他的家中生了一个男孩,长得英...

修福从恭敬三宝开始

问: 请问法师,弟子刚刚皈依,应当如何理解三宝的功德...

天将降祸于人,必先厚其福而报之

老子曰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宇宙的法则天之道,如拉弓...

佛说骨节烦疼因缘

佛住止在阿耨大泉时,有五百位大比丘众随侍在侧,皆是...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

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汉传版): 那(na...

退让的智慧

汉代一个叫公孙弘的人,年轻时家里十分贫穷。后来当了...

驾驭愤怒

从前有位富有的妇人,在社交圈内以乐善好施闻名,她有...

提婆达多的妙行方便

一天,比丘们齐聚一堂,同声赞叹佛陀大慈大悲,即使提...

谁是你的添柴人

一天,一个男孩从监狱里参观回来,他问爷爷:为什么监...

【佛教词典】五位七十五法

为俱舍宗对一切法之分类。一切事象可分七十五种类别,...

【佛教词典】庆喜

(术语)念佛者于信之一念,喜己往生治定,入正定聚之...

憨山大师:净土法门法要

示优婆塞结念佛社 惟吾佛出世,说法利生,四众人等,各...

大悲咒的来历与功德利益

《大悲咒》为九十九亿恒河沙数诸佛所共同赞叹,功德威...

在恭敬中求,从生活里修

天龙寺的梦窗国师担任七朝的帝师,久受朝廷恩典,更受...

助念只是辅助,临终者才是主导

问: 近日市面上流行一套开封念佛团,团长程晋林讲话...

初心修悟要法

(一)如何修悟 若论此段大事因缘,虽是人人本具,各各...

气功和巫婆能治病是什么道理

有人曾问我:佛教可以通过因果的道理令人迷途知返,改...

慧律法师《六祖坛经第二品随缘开示》

我们上一次谈的是生死的问题,今天我们讲的是《六祖坛...

参禅与修净土的人,还需要研读经教吗

原文: 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

圣严法师《智慧100》

第一篇 智慧之眼 ■.智者多闻 多闻令志明,已明智慧增...

观音菩萨救苦心殷垂形六道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成佛道,号正法明。但以度生...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诸同学!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