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父母不会在原地等你

2011/06/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有一次采访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

崔琦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中国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结果当然就是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他说:“如果我不出来,3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在他拼搏奋斗的生涯中,他肯定不止一次地想过他的父母,也想过有一天终于和父母相守在一起。但世事不如人意,蓦然回首,父母已经离他而去。从此,人生无论怎样辉煌,终究无法弥补父母已经不在的遗憾。

我想起了前不久从美国归来的一位朋友。接到他的电话时,我颇感意外。因为这位朋友远在美国,想在国外定居,父母也很支持,工作学习都很顺利,我们都以为,他在美国定居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有好多人不是都想方设法跑到国外去吗?

可到了决定的关头,他犹豫了。这些人在国外,看着朋友们来回奔波于美国中国的,这回有朋友的母亲病重了,这回又有朋友的父亲去世了,要回去奔丧了。回来后,朋友们都长吁短叹的,后悔不已。并且出现了很多很多的“早知道……,早知道……”这种情况让他战栗不已,跟着也有了电话恐惧症,害怕听到来自国内的电话,特别是家里的电话,恐惧一直围绕着他。虽然父母也很支持他在美国定居,但是父母单独留在国内,的确也是很令人担心的。思前想后,他下了个大决定,回国!美国的朋友们都出乎意料地支持他,希望他别重蹈覆辙,好好地陪父母走完最后的人生道路!于是他回国了。

回国后,他在城里上班,父母在离城不远的郊外居住,过着田园般悠闲的生活。他每天都回家吃饭,周末一般没什么活动也呆在家里,陪父母聊天,下棋。某一周末,朋友们约他出去玩,时间是两天一夜的周末,说“你天天回家陪父母,和朋友们都聚会少了,一直呆在郊外多闷啊。走,去好好地玩他个天翻地覆,父母少陪两天没事的”他拒绝了朋友,淡定地说:“父母老了,他们不会一直在原地等你的!他们一辈子在等你,等你出生,等你长大,等你上学回家……现在等你下班回家吃饭,他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呢?”说完后就回家了。他所不知道的是,那天的聚会没办成,朋友们都马上赶回家了……因为,父母不会在原地一直等你的!

看完后感慨万千,以前的辅导员曾对我说,她的很多同学博士毕业后离开香港去了美国,尽管有一些在学术领域发展的相当不错,但是,他们的心始终充满了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大部分同学的父母年龄已经六十有余,但美国这边的事业有放不下,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就像头顶悬着什么东西时刻会砸下来。

很多人背井离乡,甚至远至海外,为了追求他们的梦想,追求事业有成,追求前途无量。总是想着等着自己有了钱一定好好的孝敬父母,想着买了大房子就一定接父母来住,想着忙过了这一阵子一定回家看望父母……然而,父母是不会在原地等你的。也许,等你有一天人生辉煌时,父母却已经离你而去了,让你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懊悔。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年少时不懂这句古语的含义,曾私下耻笑:为什么总要留在父母身边?曾经我很赞叹“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梦想去云游四方。

带着这个梦想,我们迫不及待地离开了家乡,也真正离开了父母的身旁。曾经为自己能实现这一愿望而自豪,曾经为自己能走出家门而庆幸。殊不知世事艰辛,唯有离开家乡的人能体会到了。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次离去的结束意味着更远的离去,归期却不可知。回头再望,家乡是如此美丽,父母身边是何等温馨。

仔细再读: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觉其中的奥秘。

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里仁》这一篇。意思是: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方,在这里是指方向,地方,处所。这句话要辩证地理解: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

不知道我们是否算是“游必有方”呢?

每一次回家,都是来去匆匆。放一次大假,总是很晚才回去,又很早就返校了;即使在家里的一段时间,也是整天对着电脑,忙这忙那,搞东搞西,连和父母聊天的时间都没有。也许是真的忙碌,也许是习惯了漂泊,也许唯有父母能不挑剔我的所作所为……每一次长时间的分别后,第一眼父母给我的感触是:父母又苍老了许多,额头上的皱纹又增加了许多,身体已渐渐逝去,而逝去的光阴却无法再找寻了。

每次给父母打电话,父亲依旧再三叮嘱我:在外多注意身体!此刻,我深感——母爱、父爱如山!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中对"孝"的强调,一直是从情感意义上进行说教。孝注重的是情感与精神的慰藉,而非物质的满足。切不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

夜已深了,不知远在家乡的父母此刻是否依旧还在忙碌着或已睡下。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推荐】身为佛子,日常生活中如何与父母相处

佛陀在《贤愚经》中讲道: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

佛门里的大孝

佛教里说的大孝,就是自己能够真正地学佛。自己学佛,...

如何助老人一臂之力,以尽我们的大孝

问: 永宁寺这么多老菩萨,常年在这里修学,风雨无阻,...

星云大师《为父母生日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今日欣逢我父亲(母亲)的寿辰,请您接...

本焕老和尚:父母恩德难报一定要报

日前,笔者就佛教在线《愿天下儿女发起孝心》一书的倡...

助子出家,母得授记

释迦牟尼佛告诸弟子:过去久远世时,有佛入城乞食,随...

好家长应该如何教育子女

恭敬父母,尽心孝养 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人父母者,更能...

虔诚的回向,让逆子回头

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我们跟...

信心铭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毫...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注音版】延生普佛仪规

延生普佛仪规...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这些旁人眼中的傻子其实都是高僧

这古来有很多人哪,看着好像他这什么也不知道,后来还...

冬瓜和尚的往生故事

为什么净土法门要用苦乐对比这样的明显地把他表现出来...

笃信佛法渡苦轮

佛陀时代,在舍卫国的东南方,有一条大江,这条江水又...

跨越心灵的栅栏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从战俘营逃出来的人,战后去拜...

【佛教词典】阎浮檀金

(杂名)Jambunadasuvar?a,又作炎浮檀金,阎浮那提金...

【佛教词典】八支斋

(行事)八戒之异名。八戒实有八戒与斋法之九支,故谓...

走不回去的小和尚

某日,寺院要扩建殿堂,有一棵珍贵的银杏树需要移栽到...

说话的石门

山里燃起了大火,只有一个山洞可以躲避烈火的攻击。山...

每天念佛和看经的时间应如何分配

问: 每天念佛和看经的时间应如何分配? 大安法师答:...

简单生活中的幸福

凡是读过弘一大师传记的人,都不会忘记他是以怎样珍惜...

地狱是怎样形成的

问: 地狱是怎样形成的? 大安法师答: 佛经讲地狱,...

婚姻的美满之法

有一个女众结婚十年,她觉得生活一向挺安逸,挺好的,...

不发愿不回向不诵经咒,只念六字洪名可以吗

问: 每天一不发愿,二不回向,三不诵经咒,不上早、晚...

【推荐】追求临终正念,在唯识学有三个重点

那么临终的正念,在整个净土宗的修学者,是所有人努力...

能够调伏自己,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

正修当中有一个偈颂,先看一个偈颂。 《行论》云:恶有...

凡眼不识文殊

有一个名叫迦罗越的人,一心一意想见文殊菩萨,却总无...

观无常证圣果

昔日,佛在摩竭陀国成就圣道,有许多修行之士聚集而来...

一生至少原谅三个人

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寒山子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