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能够调伏自己,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

净界法师  2016/07/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能够调伏自己,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

正修当中有一个偈颂,先看一个偈颂。

《行论》云:恶有情如空,非能尽降伏,惟催此忿心,如破一切敌。

《入菩萨行论》上说,一个菩萨从空出假以后,他又来到凡夫的世界。凡夫的杂染世界有什么问题呢?“恶有情如空”,很多众生都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善恶的概念,他的心是完全跟着感觉走,一刺激他就起烦恼。这种众生像虚空一样的多,所以你不可能去改变任何一个人,不可能,“非能尽降伏”。

菩萨不能够去改变外境,不能改变别人,那凭什么菩萨能够安忍呢?因为菩萨做了一件事情,他调伏自己的瞋恚心,就等于调伏所有的外境。这是佛菩萨的一个开示:你能够调伏自己,你就战胜了所有的外境。根本问题在这里。

那怎么能够战胜自己呢?当然佛陀是用智慧,不是强忍。我们把这三道智慧念一遍。

谓一切逆境恶缘现前,菩萨皆悉观察,此等逆缘皆是自己过去恶业之所感招,而生惭愧之心,逆来顺受。又当思惟,此乃菩萨及善知识之所示现,教化于我,我若不患此苦,定当陷入现世安乐之中,忘失正念,而生感激之心。又当思惟,境无美丑,唯人自招。而吾人身心之中,“我”尚不可得,云何有我所取之境界耶?菩萨于中善自思惟,则为堪修忍辱。

这地方有三段的智慧。就是我们遇到了恶因缘的时候,第一个,我们要知道这些逆缘都是过去的罪业之所招感,我们自己要勤修忏悔。

我们行菩萨道,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只要你有感受,就一定有业力,这是基本常识。你看到这个人,感受很不好;你听到这句话,感受很痛苦,你一定有业力。你如果没有罪业,你看到这个人,听到这句话,你没有感觉。虽然表面上是他讲这句话,事实上他只是用这句话来刺激你的罪业起现行而已,他只是一个增上缘。

诸位!你如果明白佛法的缘起论,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会让你痛苦,也没有一个人会让你快乐,没有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快乐痛苦都跟你有关系,你最好早点明白这个道理。“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不是别人决定的。

所以,你只要有一个很痛苦的感受,一定要知道:有感受一定有业力。如果你是快乐的,那就是善业起来了;如果你是痛苦的,那就罪业起来了,别人只是一个增上缘而已。

没有一个人会给你痛苦,也没有人可以伤害你,不可能!这是佛教的因缘观,完全是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显现了善业,显现了罪业。所以,既然是跟别人没有关系,我们只有多多忏悔自己,去改变我们的罪业。罪业改变了,你的感受就改变。

第二个,这个是更高级,历事练心。我们要知道所有的逆境,都是菩萨的示现来教化我。假设我们不堕入这种痛苦,我们就会落入这种安乐当中,忘失正念,因此,我们应对逆境生起感恩之心。

其实从菩萨道的角度,人生不能太圆满。因为你太圆满的话,你就很难生出离心。你看《印光大师文钞》,有一个居士说:“师父,我的家人怎么样,我子女多么的不孝,我的身体有多少的病痛,怎么怎么的。”印光大师说:“你要感激这个逆境,这个逆境刚好给你一个当头棒喝,让你厌恶生死,生出离心,这个比你读经典来得更贴切一点。”

当然,人生也不要太痛苦,太痛苦你可能会失去大悲;痛苦得刚好,最好。就是你人生里面,有一半是快乐的,一半是痛苦,这种是最好,非常好。因为快乐会给你信心,你能够得到某种安定,但是逆境它会激发你向上。所以,适当的痛苦,其实对自己有帮助的。

我们最后再思惟:境无好丑,唯人自招。在我们身心当中,我不可得,哪有我所执着的境界呢?这个地方就是完全的空观,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面对烦恼。我们一再强调,遇到事情先求放下,再求面对。你没有放下,你就不好面对了。因为这个境界一来,一定夹带业力而来,来势汹汹,来者不善。

诸位!生死业力,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所以,如果你不能放下,业力一来冲击你的烦恼,就无解。单单有业力还有解,你只要如如不动,业力的冲击一下就过去了。因为你造业的时候,你也不是经常造,你偶尔造一个业,所以它会过去的。但是如果业力又加上你贪瞋痴的烦恼弄在一起,那人生就没有解了!外有业力,内有妄想执着,那就无解了,佛都救不了你了。

但是业力的冲击这一块我们不能改变,这个是已经成熟的业力。所以,所谓的认命是安住在空性来面对这个业力。我本来就没有这些东西,那是缘生缘灭的假相。先求放下它,再来面对它,再来处理它,这样的人生才有解。就是说,我不能控制外在的业力什么时候起现行,但是我能够控制自己,安住空性、如如不动,这是很重要的概念。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你是快乐的时间多,还是痛苦的时间多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悬崖,足...

当下一念是修行的根本

无明生死的根源就是当前的一念,就如同有人周游十方,...

心上努力,境上随缘

心上努力,境上随缘。在心地上面下功夫,在境界里面不...

少一个念头,则少一个业,多一个解脱

对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功夫。平常就对任何事不挂...

星云大师《天堂地狱在一念之间》

在我弘法的岁月中,经常有人问我:「天堂地狱在那里?...

有什么东西,跑得比乌龟还慢呢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带了诸位比丘到处游化,走...

如何对治妄想和外界干扰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赖...

黄帝与牧童

《庄子》中有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是叙述黄帝问路的故事...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注音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朝议大夫直龙图阁权江淮荆淛等路...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推荐】看破我们迷恋的色相

总说色相 色相万千,如梦幻泡影,总叫人神魂颠倒,痴迷...

历经尘世千般苦,才知一句阿弥陀佛的珍贵

信 相信阿弥陀佛 意味着相信智者的觉悟 常常与人感叹,...

【推荐】释迦牟尼佛临涅盘时的几句叮咛

『第一、你问我涅盘以后,依谁为师;应依 波罗提木叉...

不管外境顺或逆,人生的酸甜苦辣都要去尝

我们大家都发了菩提心,我怎么知道我的菩提心是属于偏...

【佛教词典】已习毗钵舍那依奢摩他心得解脱

【已习毗钵舍那依奢摩他心得解脱】 p0231 瑜伽十三卷十...

【佛教词典】偏袒

(术语)此有二解:一、谓袒露一臂也。史记,陈胜起穷...

丰子恺《护生画集》

丰子恺——护生画集...

行菩萨道要谨防五种心魔

人与人之间慧性平等。身外境界的好坏是由分别智来判断...

要学会和佛的心相应

我们什么时候能证道呢?这就全在于我们的信心,在于我...

口德决定运势,聪明人不说的10种话

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口德好才能运势好,...

自律管好自己,慎独切莫放逸

我年轻时有一次前去看望一位老和尚,他房间的墙上贴着...

持诵《妙法莲华经》的不可思议公案

在中国晋朝有一位昙翼法师,前生是一只山鸡,今生却得...

优填王与吉星女

佛陀时代,印度的俱昙弥国为优填王所统领,他的王后不...

临终三大要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

广化老和尚《人为什么应该素食》

前言 从前一提到素食,就会联想到佛教,由於多数人的...

修学净土法门要有大丈夫的气概

闻信净土来念佛的人真的很少,即便闻到了净土,念念佛...

诵普贤行愿就能不堕地狱,那因果怎么体现呢

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

高僧谛闲法师的禅定工夫

谛闲法师与印光法师(18611940)为真莲友,彼此同唱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