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十个佛教基础知识

2019/07/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四十个佛教基础知识

1、三宝:佛宝、法宝、僧宝。

2、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3、六根:眼,能见色者是;耳,能闻声者是;鼻,能嗅香者是;舌,能尝味者是;身,能感触者是;意,能知法者是。

4、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5、五蕴:色、受、想、行、识。

6、四缘: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

7、三藏:经藏、论藏、律藏。

8、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9、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10、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受持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观玩歌舞妓乐,不睡卧高大床褥,不非时食八法。

11、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12、四神足:又名四如意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13、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14、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15、七菩提分:择法菩提分、精进菩提分、喜菩提分、轻安菩提分、念菩提分、定菩提分、舍菩提分。

16、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17、四圣谛:苦,即世间是苦果;集,即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灭,即解脱与证果;道,即离苦的道路。

18、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19、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20、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21、三学:戒即戒律,定即禅定,慧即佛教教义。

22、二谛:真谛、俗谛,此为佛教基本原则。

23、四摄: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24、四无量心:慈无量心,即愿人得乐;悲无量心,即同情他人;喜无量心,即看别人离苦得乐,心生欢喜;舍无量心,即舍去执著。

25、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26、六度: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度、慧度。

27、三资粮:信、愿、行。

28、四大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

29、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30、佛教八宗:律宗、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31、十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法界、人法法界、阿修罗法界、鬼法界、畜生法界、地狱法界。

32、三坛大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

33、六家七宗:道安的本无宗;竺法琛、竺法汰的本无异宗;支道林的即色宗;于法开的识含宗;道壹的幻化宗;支慜度、竺法蕴、道恒的心无宗;于道邃的缘会宗。

34、佛三身:法身、报身和应身,以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应身,因佛据此三种德性,三身即成一佛,一佛具此三身。

35、四大金刚: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和北方多闻天王。

36、八部众:天、龙、夜叉、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阿修罗、摩呼罗迦。

37、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三自性: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

38、五教:小乘教、权教、终教、顿教、圆教。

39、十宗: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

40、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是「山门」还是「三门」

当我们进入到佛教寺院时,通常会先经过山门,有时也会...

佛像是否要开光才会灵验?

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曰开眼,...

给亡灵焚烧纸钱有用吗

又是一年清明节,为祖先亲人扫墓祭奠的时候又到了,清...

佛教经典的三藏十二部分类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是根据三藏的内容分成十二类。 第一个...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正见

为什么要建立正见?正见当然就是菩萨的智慧。 因为我们...

徐恒志居士《佛教常识问答》

徐恒志老居士简介 徐恒志居士,1915-2007,原籍浙江镇...

书房挨着卫生间,是不是对佛像及经书不恭敬

问: 至诚恭请法师慈悲开示,家里有佛像,也有经书,但...

佛学常见辞汇(十五画)

【增劫】 人寿由十岁起,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

佛说玉耶女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长者给...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世尊思惟观察。愍未...

唯识三十论颂

唯识三十论颂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 奉诏译 护...

三灾八难

三灾有「大三灾」,指水、火、风之灾,以及「小三灾」...

「阿罗汉」的三层含义

第一杀贼: 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

何谓「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是大乘不共之教理。《大智度论》云:三世诸佛...

戒法、戒体、戒行与戒相

戒法 戒法者,佛为优婆塞优婆夷所制之五戒八戒,式叉摩...

【佛教词典】无常虎

(譬喻)无常之可怖如虎也。...

【佛教词典】仁钦桑波

(958~1055)西藏译经僧。意译宝贤。系朗达玛六世孙益...

念佛如何得一心不乱

前些日子,有位长期住在美国修行的法师写信给我,提到...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凡夫之所以遭受痛苦,归根结底是因为贪图欲望,正如一...

石头本无意,何必自生怨

一个小沙弥在化缘的时候与一位农妇吵了起来,最后发展...

心开意解(法语短语)

亲近善士 学佛依止考察善知识,要有证德像恵能大师这样...

心中的妄想执着不是你原来的东西

那么成佛之道应该怎样找出捷径呢?请看以下的说明。 第...

无事最可贵

朋友来喝茶聊天,问说: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最好? 我说:...

轮回的世界真的美好吗

当我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少数年轻气盛、富足高贵的人...

拜经拜忏能使身体健康

前面我们看了日记《都摄六根打禅七》知道了拜经在打七...

改形易道,这个是生命的真相

这个「吾」和「身」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认知到...

念佛是专注而少好,还是快念好

问: 念佛的目标是专注而少好,还是快念好? 道安法师...

【推荐】苦从哪里来?

有一次,佛陀在恒河中游北岸的末罗国游化,来到一个叫...

勿让「慢心」成为彼此的负担

人几乎都有自负、自满的心,佛教称之为慢心,也就是自...